今年(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設定5.5%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引發了社會各界對於經濟形勢及對今後中國經濟增長預期的持續討論。
近日,全國政協常委、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接受了澎湃新聞記者的專訪。他表示,中國經濟目前正處在調整期中,應對疫情衝擊、消化歷史遺留問題都需要過程:“這就像生了一場大病,目前我們還在恢復養傷。經過合理調整,經濟增速未來還會有所提升,甚至有可能回到6%以上。”
李稻葵同時表示,當每人平均GDP水準逐漸提高,GDP增速就會放緩,這是國際大趨勢也是通行的規律。據他的研究團隊測算,從目前到2050年,中國經濟的平均增速可以保持在4%以上。
轉變經濟增長模式要提升效率、擴大內需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近兩年中國的經濟增長模式也正發生著深刻的轉變。
李稻葵表示,此前中國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資本、勞動力等要素的投入,而目前我國正在向提高效率與內需增長轉變。提高效率有兩個途徑,一方面是創新,另一方面是資源更合理地配置,特別是跨地域的人口重新配置。
李稻葵表示,一些經濟相對欠發達地區的人口轉移到經濟發達地區去,不僅可以提高人口流入地的勞動力資源供給,同時也可以減少流出地每人平均GPD計算的分母,相當於同時提高了流入地、流出地的經濟水準。
“可以稱之為‘經濟地理再佈局’,就是把地理空間的生産要素重新組合、轉移,這是效率增長的一個來源。”李稻葵稱。
談及擴大內需,李稻葵表示,推進城市化、城鎮化,將數以億計的勞動力從農村向城市轉移同樣也會推動增長。他表示,中國有5億農村人口有進入城市、成為中等收入群體的可能,這是很大的增長潛力所在,也是擴大內需的主體。
運用市場力量推動終身教育培訓
近年來網際網路平臺在提供更多新經濟就業的同時,也拉大了人與人之間的數字鴻溝。對於技術這把雙刃劍在共同富裕中發揮的作用,李稻葵表示,目前中低端技能勞動力和高技能勞動力短期上是互相補充的。
他舉例表示,擁有高技能的網際網路程式員宅在家裏編程式,吃飯就點外賣,給外賣小哥提供工作機會。但也要考慮未來技術進步對中低端技能勞動力的替代,這就要求提供更多再培訓、終身教育,通過培訓增加勞動者的基礎通識能力和職業技能。
“終身教育的另一個好處,就是打破中國社會現在非常流行的一個觀點,一旦人生頭幾步沒走好,這輩子就完蛋了——這是錯誤的!應該大力提倡教育的長期主義。”
李稻葵表示,當下,基礎教育雙減初衷很好,但還是不能本質上化解社會的教育焦慮,要鼓勵通過終身學習實現躍升,在人生的馬拉松上,開始跑得慢並不要緊,後面加速追趕也有機會。
對於推動終身教育落地,李稻葵表示還是要啟動市場的力量,政府培育市場,然後企業家在市場競爭、合作中提供面向成人的技能培訓、知識學習。同時也要出臺一些支援進修學習的政策,比如稅收優惠、比如企業要給勞動者提供學習假期或者學費補助等。
運動式減碳如同絕食減肥
自雙碳目標提出以來,各地紛紛開始推進綠色轉型。然而面對轉型帶來的壓力和挑戰,有部分地方採取了“運動式”“一刀切”等方式推進雙碳轉型,提出了“長痛不如短痛”,“暫時犧牲當下直接奔向碳中和”等設想。
對此,李稻葵表示,這是100%違背科學規律的蠻幹,就如同以“絕食”的方式進行減肥,是完全錯誤的。
李稻葵表示,當前雙碳工作出現了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各個部門、各個地區各施其政,局部最優導致整體次優,對經濟運作産生了直接的衝擊。
為解決這一問題,他建議推動建立全國碳排放統一大市場,各地區、各部門都要為直接或間接的碳排放付同樣的單位費用,即碳排放價,同時也可以按照同樣的碳價從碳匯或碳捕捉獲得收益。
具體來説,李稻葵提出了六條建議。一是儘快推出從碳排放的源頭徵收的碳排放稅,引導碳稅稅負向下游傳遞;二是碳排放稅部分留給徵收地的地方政府,調動地方政府的積極性,推動相關地區的碳轉型;三是建議歸屬中央的碳排放稅由中央負責雙碳工作的部門使用,主要用於補貼碳替代技術研發以及補貼碳匯産業;四是建議在碳稅推出後宣佈碳稅稅率提高的時間表,引導低碳項目的投資;五是按照碳稅稅率補貼碳匯和碳捕獲項目;六是匡正碳交易市場。
(責任編輯:譚夢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