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中國證監會原主席、原銀監會主席尚福林:
全市場註冊制改革需穩步推進 經濟穩增長關鍵要穩預期
3月9日,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中國證監會原主席、原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就全市場註冊制改革、經濟穩增長和金融助力“雙碳”目標等問題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
尚福林表示,全市場註冊制改革涉及面廣、利益關係複雜,需要穩步推進,繼續強化信披、完善市場發行定價、壓實仲介機構責任、培育合格機構投資者和依法從嚴監管;經濟穩增長關鍵要穩預期,當前支撐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有利因素和條件仍然不少,我國經濟基本面長期向好,處於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留有足夠的政策空間和充足的政策工具儲備;實現“雙碳”目標,可以從完善金融支援政策、創新綠色金融服務産品和加強綠色低碳轉型風險管理等三方面入手。
全市場註冊制改革
條件正在逐步具備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全面實行股票發行註冊制,促進資本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這預示著全面註冊制改革正漸行漸近。
“註冊制改革不僅是發行環節的改革,而是涉及資本市場全要素、全鏈條的改革,牽引著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開放。由於涉及面廣、利益關係複雜,註冊制改革必須穩步推進。”尚福林表示,2018年以來,全市場註冊制改革的各項準備工作有序展開,科創板、創業板試點註冊制相繼成功落地,配套制度規則改革取得了重要階段性成果。全面實行股票發行註冊制的條件正在逐步具備。註冊制改革的基本邏輯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始終堅持市場化法治化方向,貫徹以資訊披露為核心的理念,把選擇權交給市場。為此,需要繼續做好五方面工作:
一是強化資訊披露。通過建立和完善相關制度規則並嚴格執行,從源頭上提升上市公司資訊披露品質,夯實信用基礎。這是註冊制改革的關鍵。
二是完善市場發行定價。關鍵是在真實準確完整的資訊披露基礎上,給予市場充分的定價自主權,建立市場化的股票發行詢價制度,提高機構投資者詢價品質,降低尋租空間,更有效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三是壓實仲介機構責任。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各類仲介機構要各司其職,構建以資訊披露和市場化定價為基礎的仲介機構體系。壓實仲介機構核查驗證和專業把關責任,把核準制下的監管部門把關作用內化為仲介機構的主動行為。
四是培育合格機構投資者。我國資本市場中長期資金規模較小,定價能力不強,是造成市場波動大、換手率高的重要因素。要培育理性投資、價值投資、長期投資理念,為資本市場引入更多合格投資者和中長期資金。
五是堅持依法從嚴監管。推進註冊制改革過程中,要統籌上市公司、仲介機構、退市機制、多層次市場等一系列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建設。應更加注重對資本的規範引導,嚴厲打擊欺詐發行、財務造假等嚴重違法行為,防止資本無序擴張,促進各類資本規範健康發展,創造資本市場良好生態。
足夠的政策空間和工具
支撐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工作要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面對新的下行壓力,要把穩增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談及今年經濟工作重點方向,尚福林表示,要繼續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繼續做好“六穩”“六保”工作。“穩”的重點是要放在穩住經濟運作,穩住宏觀經濟大盤,確保增長、就業、物價不出現大波動,金融不出現區域性系統性風險;“進”的重點是放在調整經濟結構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確保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創新驅動發展,取得新成效。要處理好二者的辯證關係。
“穩增長關鍵要穩預期。”尚福林表示,支撐我國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有利因素和條件仍然不少,我國經濟基本面依然長期向好,處於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留有足夠的政策空間和充足的政策工具儲備。
首先,穩預期要先穩宏觀環境。在全球經濟充滿不確定性的大背景下,宏觀穩定是最稀缺的資源。多采取有利於經濟穩定的政策措施,加大跨週期和逆週期調節。在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的同時,加強與産業、環保等政策間統籌協調。做好政策出臺前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評估,充分考慮政策銜接和疊加效應,讓政策實施效果更加精準。
其次,穩預期關鍵是要穩市場主體預期。微觀市場主體對宏觀經濟穩定具有基礎性作用,關係民生、就業。繼續加大對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科技創新企業等重點群體的支援,暢通財政、金融政策直達機制,實施減費降稅,降低企業負擔。加大對製造業紓困發展的支援力度,推動傳統産業改造升級和企業科技創新,增強發展內生動力,夯實微觀基礎。同時,繼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保障公平競爭,提振市場信心。
最後,穩預期要依靠創新驅動。穩增長不能走依靠粗放式發展的老路,要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品質發展謀篇佈局。長遠看,經濟社會綠色轉型和高品質發展將進一步有機融合,進而塑造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新優勢。同時,隨著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技術加速迭代革新,新興産業快速發展勢必形成更多新的增長點、增長極。
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國金融風險防控形勢依然嚴峻。例如,部分企業債務違約風險增加;許多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生産經營面臨困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進一步顯現;個別中小銀行風險較為突出;銀行不良貸款反彈壓力增加等。
“這些都對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提出了更高要求。”尚福林表示,首先,要穩妥處置金融風險。抓住重點,分類施策、精準拆彈,妥善應對不良資産反彈。持續整治高風險業務,有序推進高風險機構處置,拆解高風險影子銀行,嚴防資金“脫實向虛”。其次,要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改革推進金融機構自身化險,持續提升金融服務質效,增強微觀主體活力。推動金融結構同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降低實體經濟成本,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最後,要加強金融領域法治建設,完善長效機制。嚴厲打擊違法違規金融活動,堅持金融業務持牌經營規則。改善地方信用環境和金融生態,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金融業可從三方面入手
助力實現“雙碳”目標
2021年,金融業在支援綠色低碳産業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助力實現“雙碳”目標上取得積極進展。
談及金融如何進一步助力“雙碳”目標,尚福林表示,“雙碳”工作也是一項多重目標、多重約束下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要客觀認識我國基本國情。與西方發達國家長達200年的工業化進程相比,我國傳統産業佔比仍比較高,能源結構中化石能源佔比高,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時間更緊、難度更大。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産業結構、能源結構調整,均離不開金融的強有力支援。而對金融而言,服務綠色發展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一是完善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金融支援政策。以支援實現“雙碳”目標為導向,調整完善信貸政策和投資政策。進一步健全統計以及考核評價制度,對支援綠色、低碳、迴圈經濟的金融活動開展有效激勵。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碳減排項目的支援,推動傳統産業優化升級。
二是創新綠色金融服務産品。加強碳市場建設,拓展金融創新領域,推動碳排放權交易不斷擴容提質。支援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碳中和債等綠色債券,通過資本市場進行融資和再融資。探索以環境權益為內容的抵質押方式。拓展綠色保險覆蓋面,發展綠色信託、綠色投資,滿足與綠色低碳技術、綠色生産和綠色消費相關的投融資需求,提升綠色金融服務能力。
三是加強綠色低碳轉型風險管理。將氣候和環境因素納入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前瞻研判傳統能源和高碳行業的潛在經營風險,將碳表現、碳定價納入授信管理流程,嚴把新上項目的碳排放關。運用金融科技手段提升對氣候和環境風險的管理能力,積極探索環境和氣候風險管理工具和方法,開展情景分析和壓力測試,評估碳減排和環保政策形成的風險敞口。
(責任編輯:張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