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國內外經濟和市場形勢複雜多變,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加之今年高校畢業生將首次突破千萬,就業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靈活就業已連續4年被寫入政府報告,正在召開的全國兩會上,有多位代表委員聚焦靈活就業問題,為緩解就業壓力獻言獻策。
近年來,新經濟、新業態的崛起,催生了新的就業崗位和形態,網約車司機、物流快遞員、外賣送餐員、線上醫生、帶貨直播主播、捏臉師等靈活就業群體不斷擴大。此前,曾有媒體報道,一位95後廣東高校應屆畢業生,通過在上海某社交平臺上為其他用戶創作個性化虛擬頭像,成為了一名捏臉師,最高月收入達4萬,引發了廣泛討論。
國家統計局日前發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我國靈活就業人數已達2億人。顯然,靈活就業已成為中國勞動力市場一種重要的就業趨勢。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向東在日前國新辦召開的政府工作報告有關情況吹風會上也指出,靈活就業是重要的就業渠道,其為群眾特別是困難群眾創造了就業機會。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新職業、靈活就業的話題仍是代表委員們關注的焦點,有人認為,數字經濟催生下的靈活就業,打開了就業新空間。全國人大代表李東生就非常看好新就業形態的積極作用。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認為,平臺化、靈活性的新就業形態具有就業容量大、進出門檻低、靈活性和兼職性強等特性,可形成“蓄水池”與“緩衝器”,在勞動力市場中與標準化就業相互補充。
在靈活就業群體日益龐大的同時,新就業形態從業者勞動關係認定難、職業保障缺失等問題也引發社會關注。向東在上述吹風會上就曾指出,靈活就業對當前的就業服務和社會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金臺律師事務所主任皮劍龍也認為,當前對於靈活用工尚有一個根本問題未解決,“就是這些新業態勞動者的身份沒有得到確認”。
經常與外賣騎手、快遞員、城市零工打交道的全國人大代表柴閃閃,也在調研中深刻感受到靈活就業人員常常處於缺失社保的境地。對此,柴閃閃建議,規範外包式的靈活用工模式,明確勞動關係、不完全勞動關係、靈活就業“三分關係下”各方的職責,暢通維權解紛渠道,加大屬地工會及行業工會的建立和覆蓋力度。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常務副主席司馬紅在提案中建議,研究推行全國待遇均等的城鄉居民社保繳費標準,實現靈活就業人員無論在戶籍地還是工作地,都能便利享受城鄉居民社保待遇。並遵循“錢隨人走”的原則,進一步完善社保異地轉移接續相關制度,將企業、個人繳納的社保費用均納入轉移接續範圍。
(責任編輯:譚夢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