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深入推進健康中國行動,使群眾就近得到更好醫療服務……今年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們圍繞政府工作報告中關於“醫療衛生”的內容展開熱議,從細化三級公立醫院考核指標、建立個人健康檔案、推進“網際網路+”醫保賦能智慧到府、設立醫保支付的藥學服務項目等方面建言獻策。
顧晉代表
細化考核指標,激勵醫院收治疑難重症患者
對三級公立醫院進行績效考核,是深化公立醫院改革,推進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建設的重要舉措。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大學腫瘤醫院主任醫師、教授,北京大學首鋼醫院院長顧晉認為,由於三級公立醫院承擔的功能不同,目前的績效考核指標有待進一步細化調整,“參加考核的有國家醫學中心、省級醫療中心、區域或縣域醫療中心,醫院的基礎能力、科研投入、目標群體不同,不應一把尺子量到底。”同時,醫院接收疑難重症病人的能力在考核指標中佔比較小,“為了應對考核,有個別醫院把疑難重症病人拒之門外,出現了‘大醫院做小手術’的現象。”
顧晉建議,根據不同類型,對國家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指標內容和標準進行細化。增加對國家、省級重點醫療中心收治疑難重症病人的考核。還可通過組建醫聯體,利用技術幫扶、人才培養等有效手段,讓集中在大城市的醫療資源更多下沉到基層醫療機構,增加分級診療評價指標如基層首診率、下轉病人、醫院接受其他醫院(尤其是對口支援醫院、醫聯體內醫院)進修並返回原醫院獨立工作人數佔比等內容,評估其對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提升效果。
劉玉村委員
建立“人人擁有、時時有用”個人健康檔案
隨著健康中國行動穩步實施,近年來我國全民健康素養水準持續提升。如何讓全民健康水準再上一個臺階?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醫學部原黨委書記劉玉村認為,要把健康中國行動這一長期戰略進行戰術分解,從認識層面深化公眾對健康的認識,從産業層面把政府主導與市場機制有機結合,從實施層面建立“人人擁有、時時有用”的個人健康檔案。
劉玉村認為,個人健康應有三個層次含義:第一層是結構健康,第二層是機能健康,第三層是心理健康。應深化公眾對個人健康的理解認識,關注自身結構健康,更兼顧重視機能健康和心理健康。
“了解一個人的身體狀況,不該只著眼健康體檢,應形成貫穿生命全程的記錄。從出生建立個人健康檔案,納入每次常規檢查和就診記錄,全面全程了解身體變化,做到早防、早診、早治。”劉玉村認為,這種檔案可分散于各地各級醫院,由國家統一標準,在法律監管許可範圍內,合理利用檔案數據。
“促進全民健康是大工程,哪些工作由政府主導,哪些交給市場,應做好統籌規劃,把政府主導與市場機制兩者有機結合起來。”劉玉村説,醫療仍應以公立醫院為主,健康産業則可交給市場,政府做好監管。
吳浩委員
利用“網際網路+”醫保賦能智慧到府
隨著人口日益老齡化,“首診在社區”將是未來居家養老趨勢,老年人對醫護到府需求將日益旺盛。全國政協委員、首都醫科大學全科醫學與繼續教育學院院長吳浩建議,以基層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為基礎,做實老年人家庭醫生簽約工作,加強網際網路居家養老服務,推進“網際網路+”醫保在智慧到府中的使用,加快“網際網路+”醫療規範化建設,更好滿足老人需求。
吳浩調研中發現,基層衛生機構人力配置不足,到府醫療服務市場不規範、缺少市場主導力量,基層衛生機構難以開通“網際網路+”醫保,都是目前智慧到府醫療服務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他建議,利用“網際網路+”醫保賦能智慧到府,針對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網際網路醫療巡診,提升基層工作效率。推進到府醫療服務規範化建設,制定居家養老評估、長期照護等服務標準,梳理服務風險,明確服務規範,保證到府醫療服務人員的執業安全和法律保障。加快推廣醫保電子憑證應用,統一參保人群數據採集標準,實現部門資訊數據合作共用。
丁潔委員
建立罕見病慈善專項醫療救助基金
“加強罕見病用藥保障”寫入政府工作報告,讓從事罕見病治療的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教授、北京醫學會罕見病分會主任委員丁潔倍感激動。她建議,建立罕見病慈善專項醫療救助基金,主要解決醫保藥品目錄外的罕見病高值藥品支付問題。
丁潔説,由全國罕見病學術團體主委聯席會議牽頭進行的民意調查顯示,97%的受訪者認為政府應該監督引導慈善組織參與醫療保障體系建設,76%的受訪者認為慈善救助重特大疾病和罕見病患者,最好的方式是善款直接進入患者就醫支付過程。
對此,丁潔建議,動員企業或各類經濟實體定向捐贈,建立省級罕見病慈善專項醫療救助基金,主要解決醫保藥品目錄外的罕見病高值藥品支付問題,促進慈善救助成為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的組成部分。專項醫療救助基金的建立,需政府部門、慈善機構、企業等共同協商,制定救助疾病目錄、藥品目錄和救助力度,並建立工作制度和機制,明確錢從哪來、到哪去、是否進入患者就醫的支付賬戶等操作方法和細節。
于聖臣委員
單獨設立藥學服務收費項目
“沒有藥學服務收費項目,把關用藥的藥師全是活雷鋒。”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凱博通投資有限公司總裁于聖臣認為,合理用藥對提高治療效果、降低醫保支出十分重要,但藥學服務缺乏經費支援,醫院存在藥師隊伍弱化現象,建議推進藥學服務與醫保體系協同發展,單獨設立藥學服務收費項目,建立科學的藥學服務費用支付標準,體現藥師的服務成本和價值,實現醫保控費。
于聖臣調研發現,藥學服務成本只是分攤計入到醫療服務價格中,由於一些醫院沒有予以足夠重視,導致藥師隊伍弱化,甚至出現醫院藥房被藥品批發單位承包的現象。
“藥師提供藥學服務並收取服務費用,是全世界通行做法。”于聖臣認為,合理用藥可提高治療效果,降低藥品費用,降低醫保總支出費用。建議應開展醫保支付的藥學服務項目,體現和量化藥學服務的技術價值,制定服務清單、服務標準和支付標準。建立藥學服務標準及品質評估體系,促進用藥安全、有效、經濟、適宜,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責任編輯:張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