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字千鈞,擲地有聲。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縱觀《報告》,其對於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和承諾的表達,很多是透過高頻字來“發聲”。
“穩”,作為《報告》中最受關注的高頻字,其字形演化頗為有趣。古篆文中,“穩=穀物+隱字的部分結構”,體現出家有藏糧方能安穩。以現代字結構來看,該字由禾和急組成,寓意像禾苗一樣契合規律快速成長。不論哪種表達,均與中國經濟目前的發展路徑不謀而合。
“穩”,體現在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中。“國內生産總值增長5.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進出口保穩提質,國際收支基本平衡”……這些目標既有穩健的現實基礎,也直接體現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要求。
從目標的延續性和延展性來看,今年的經濟增速目標同近兩年實際情況和“十四五”規劃目標要求相銜接,新增就業目標與去年保持一致,CPI設定的3%左右也是剔除2020年突發疫情之外持續多年的“小目標”,2021年增長逾兩成的貨物進出口總額也為“保穩提質”夯實了基礎……
雖然目標契合發展規律,但5.5%的經濟增速是高基數上的中高速增長。當前,中國經濟面臨“三重壓力”,仍需主動作為、爬坡過坎,才能穩穩地達成。為此,宏觀、微觀、結構和改革等七大方面政策持續協同發力,《報告》中“及時動用儲備政策工具,確保經濟平穩運作”的表述,也傳遞出“家有藏糧”的信號。
與“穩”相攜而行的高頻字是“進”。“進”是會意字,字源本為“只前行不後退”。
“穩中求進”——穩是前提和基礎,進則蘊含了張力與動能。在《報告》中,“進”的絕大多數亮相都匹配了相應的前行動能,包括“推進科技創新,促進産業優化升級”“推進品質強國建設,推動産業向中高端邁進”……
這些前行動能,來自對經濟規律的認知和積累、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傳統産業技術迭代、科技創新落地顯效、市場主體的活力迸發,也來自14億人民堅定不移的發展信心。
《報告》將筆墨著重于中國經濟之“進”,是源於對經濟發展韌性的堅定判斷。一方面,中國經濟的前進動能來自傳統産業的持續發力,也來自新動能的快速聚集;另一方面,當前中國經濟已進入“高品質發展”新階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也構建了中國經濟“進”的最優生態。
對於中國經濟的“進”,資本市場重任在肩、大有可為。《報告》提出,“完善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援機制,全面實行股票發行註冊制,促進資本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是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更高水準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重要途徑。
除了“穩”和“進”,在《報告》中,“保”的每一次出現,都關係到就業、貨幣供應、糧食安全、資源供給、物價穩定等重要內容。
從字面含義看來,“保”更傾向於防禦。其象形文字起源是成人對稚子的保護與托舉,蘊含了兩層含義:守住底線、托舉希望。
今年我國發展面臨的風險挑戰明顯增多,經濟面臨下行壓力,需要更具前瞻性的戰略規劃、更具針對性的政策安排。“保”字肩負了守護和托舉兩項重任。在經濟工作中突出“保”字,有助於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報告》提出,今年要“繼續做好‘六穩’‘六保’工作,持續改善民生,著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保持經濟運作在合理區間,保持社會大局穩定,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這對“保”提出了服務於“進”的更高要求。
在中國經濟新發展階段,“穩中求進”是有品質的前行,“六穩”“六保”是對經濟民生的守護和托舉。正是這些擲地有聲的高頻字,以及其所銜接的政策表達,護航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責任編輯:張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