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新經緯 作者:薛宇飛
“大城市中有較多新市民都是租房居住,房屋租金佔到收入的比重較大,把年度租金漲幅率控制在5%以內,能讓新市民和年輕人更安心,提升幸福感。”近日,全國人大代表、58同城CEO姚勁波在接受中新經緯專訪時如是説。
採訪中,姚勁波還分享了他對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的看法。他建議,政策應該更加保障收入水準相對較低的新市民,解決他們的居住需求;滿足大學生、城市白領等群體的居住需求,則要在産業園區、CBD等區域加強供給。
建議將房租漲幅控制在5%以內
全國人大代表、58同城CEO姚勁波。來源:受訪者供圖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中國流動人口規模達到約3.76億。龐大的流動人口規模,催生大量住房租賃需求,租賃市場發展以及發展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也持續受到關注。
對此,姚勁波建議加快落實“租購同權”,切實保障低收入人群相關權益。姚勁波對中新經緯表示,住房是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民生大事,在“租購並舉”的頂層設計和“房住不炒”的總基調下,“租購同權”政策已具備落地推廣的前提條件。
他指出,當前租房市場長期存在“重售輕租”“租購不同權”的傾向,首先是租賃雙方權利義務不平等,經常出現損害租房群體權益的現象,例如隨意提價、剋扣押金、驅趕租客等;另外,租房群體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務上還有較多門檻。“考慮到‘新市民’‘夾心層’群體,應當有側重地制定租房差別化的分配政策。”
因此,他提出具體建議。一是,住房租金年度漲幅不超過5%。目前大城市中有較多新市民都是租房居住,房屋租金佔到收入的比重較大,把年度租金漲幅率控制在5%以內,能讓新市民和年輕人更安心,提升幸福感。二是,穩步推動租購同權。確保購房者和租房者享受同等的權利,逐布推進租賃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保證租房的弱勢群體在合同範圍內合理使用和佔有住房的權利,以及其他相關服務和權益,特別是承租人在享受教育、醫療衛生、就業等方面。
三是,建立租務法庭,加強司法保障。設置專業高效的租務法庭,設計專門處理租房糾紛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採取更接地氣的夜間開庭、巡迴開庭以及遠端開庭等便民措施,解決司法救濟最後一公里的阻隔。
保障性租賃住房應惠及低收入群體
近幾年,中央及各級政府屢屢提及要加快租賃住房市場發展,2021年,保障性租賃住房這一新事物,開始受到更多人關注。
姚勁波認為,2021年以來,各地對保障性租賃住房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房源供給更多元化,可以由政府、企業、甚至是各類合作方式進行建設,更大程度保障無房新市民的居住權益。
“由於近幾年各地落戶政策不斷放鬆,新市民的居住問題凸顯,大量新市民往往無法達到公租房相關標準,並且,他們還存在暫時沒有獲得買房資格或買房資金準備不足的情況,這時,保障性租賃住房就可以很好解決住房需求。”他説。
他還稱,雖然各地都有建設公租房,但對低收入人群的覆蓋面有待提升,公租房覆蓋區域也有待擴大。另外,一些新市民的收入偏低,從事類似保潔、保安等職業,往往無法達到公租房相關政策要求,從而容易滋生群租等不合規現象。因此,這類人群更需要政策層面的保障。
姚勁波認為,針對以大學畢業生為主的群體,提供更為優質、職住一體化的保障性租賃住房就顯得尤為重要。目前,不少城市和地區已經有保障性租賃住房的建設計劃,但對具體分佈區域還需進一步落實,尤其是在産業園區、CBD區域等白領及技術型人才集中地,在保障租金平穩的同時,需重點加強市場供給力度。
建議改革職業教育品質評價體系
職業教育一直是姚勁波較為關心的問題。他稱,當前服務業的技能培訓方面,勞動者的技能水準與崗位需求不夠匹配,技能培訓水準和標準參差不齊,從業人員流動大,導致在服務業領域“就業難”與“招工難”的現象並存普遍存在。
因此,他建議建立更加完善的産教融合、校企合作體系,由企業承擔更多人才培養責任。在辦學體制上,強化政府統籌、行業指導的模式,深化企業參與,明確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權責,推動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在人才培養模式上,通過專業與崗位,課程內容與職業技能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産過程的緊密對接,積極推進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雙證書”制度。
同時,他建議,改革職業教育品質評價體系,讓企業、行業組織、職業院校、市場和社會等廣泛參與,將用人單位及各方對技能人才培養的綜合評價作為最終指標。結合服務業特點,制定企業職業技能等級認定管理辦法,鼓勵企業與社會培訓評價組織充分發揮各自優勢,聯合開展技能等級認定工作。
他還稱,應進一步加大職業技能培訓補貼力度,擴大補貼覆蓋範圍。結合平臺經濟、共用經濟的發展,鼓勵“網際網路+職教”的新型職業技能培訓模式,以更高品質就業為導向,突出能力建設,打破勞動者參加培訓的戶籍和地域限制,降低企業申領培訓補貼的門檻,充分調動企業投身職業能力培訓的積極性。
(責任編輯: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