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櫛風沐雨,十年春華秋實。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基金業品質進一步提高,堅持創新投資、責任投資,主動服務國家創新發展戰略,與資本市場一道砥礪奮進。
這十年,基金業百花齊放、各展所長,公私募基金管理規模合計突破47萬億元,創下歷史新高,並成長為居民財富管理和養老金融服務的中堅力量。
這十年,基金業致力於專業化組合投資、價值投資、風險管理,在資産配置、交易定價、風險緩釋等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成為資本市場重要的長期機構投資者之一。
這十年,基金業雙向開放舉措漸次落地,公私募基金領域外資參與程度穩步上升,境內公私募基金則通過設立境外子公司或分支機構參與多元化的全球市場,雙向開放局面向好。
財富管理市場的中堅力量
揚鞭策馬,一日千里。
十年間,基金業從無序生長到規範發展、激濁揚清,也促使更多基金從業者開始反思。從業十餘年的中金基金權益部執行總監、基金經理許忠海對此感慨頗深。
“2015年任職基金經理時,由於自己的成長型投資風格與當時市場主線契合度較高,所管基金産品取得良好業績。後來隨著市場寬幅波動,才意識到並無做好應付系統化風險的準備。”許忠海回憶稱,面對所管理賬戶每日大幅波動時,心理壓力極大。不過,正是那段日子的沉澱,讓他對自己的投資框架和邏輯進行了深刻反思,開始在堅持聚焦成長股、與優秀公司共成長的基礎上,不斷拓展“能力圈”,以應對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
投資“老兵”的浮沉感悟,其實也是基金業十年間步履不停奔騰向前、資本實力今非昔比的最佳寫照。
早在2012年,時年14歲的公募基金管理規模僅有2.8萬億元,産品數量為1000余只;十年後,公募基金管理規模突破27萬億元大關,産品數量超萬隻。規模數量十年增長均超8倍,公募基金業實力顯著增強。
與公募基金聯袂創“硬核”記錄的還有私募基金,並正從量的增長向質的提升邁進。截至2022年7月末,存續私募基金管理人2.43萬家,管理基金數量13.58萬隻,管理基金規模超20.39萬億元,基金數量和管理規模均躍居世界前列。
博時基金董事總經理兼權益投研一體化總監曾鵬認為,“過去十年,基金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在享受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紅利的同時也支援了國家實體經濟建設。”
十年間,基金産品類型日益豐富,為投資者提供了包含股票、混合、債券和QDII等不同風險收益特徵産品。同時,創新産品層出不窮,公募REITs、ESG主題、各類ETF、FOF,以及“固收+”等創新産品的推出,也進一步豐富和完善基金服務實體經濟,在融資和匹配投資者理財需求方面的路徑和方式。
基金業專業化能力顯著提升,財富管理功能不斷增強。截至2021年末,公募基金投資者數量超5.4億,累計向投資者分紅達3.8萬億元。
公募基金勇擔服務國家養老事業的時代責任,為養老金的保值增值貢獻專業力量。截至目前,受託管理各類養老金資産超4萬億元,並創造了良好的長期收益,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經驗。
2018年資管新規的出臺對維護金融體系穩定起到積極作用,基金業由亂而治,但由此對基金公司轉型帶來的短期陣痛不可避免。鵬華量化及衍生品投資部副總經理、基金經理蘇俊傑坦言:“資管新規推出後,鵬華基金量化部的分級基金面臨巨大規範整改壓力:存量産品需在過渡期內按要求完成轉型,任務艱巨;當年也是國內ETF發展元年,而鵬華基金在ETF領域的産品佈局起步晚、底子薄,需快步跟上。順勢而為謀轉型、拓佈局是鵬華基金的應對之策,也是主動與時代同步的具體表現。”
2019年,在資管路上邁出第一步的聚寬投資還不是百億元級私募。公司合夥人、總經理王恒鵬介紹:“彼時,聚寬投資正在困境中艱難轉型,資管業務尚未形成規模化的收入,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持續為負,公司賬上的貨幣資金餘額不到1000萬元,隨時可能倒閉。在此背景下,聚寬投資通過量化投研和資管‘兩條腿走路’變現,探索出完整的商業模式。現在看來,正是因為2019年的浴火重生,才有了聚寬投資之後兩年的快速成長。2021年下半年公司資管規模已突破百億元。”
蘇俊傑認為,歷經十年的深化改革和銳意創新,資本市場和基金業的新藍圖正從願景走入現實。
與實體經濟同頻共振
生逢其時,責任在肩。
回望過去十年,A股市場幾經震蕩,市場風格與板塊輪動。面對市場極端低迷或風格劇烈切換時,從業數十年的蘇俊傑也曾有過焦慮和迷茫。
蘇俊傑坦言,“所謂高光時刻可能是市場的相對高位,而事後看所謂困難時刻往往又是最好的進場時間,危和機總是相伴相生。因此,只有堅持深入基本面研究和踐行中長期投資,才能做市場中的‘長期生存者’,為投資者創造價值,為資本市場健康發展貢獻正能量。”
蘇俊傑“以身作則”的堅守,其實也是基金業主動作為、與實體經濟同頻共振的一個縮影。如今,基金業已發展成資本市場重要的長期機構投資者和直接融資體系的重要力量,並在促進創新資本形成、發揮資産定價和穩定市場功能、助力資本市場深化改革與實體經濟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十年來,中國形成涵蓋滬深主機板、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以及新三板、區域性股權市場在內的多層次資本市場。今年恰逢嘉實基金總經理經雷加入嘉實基金的第十個年頭,在他的觀察中,作為資本市場的主要建設者和參與者,基金業深度參與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尤其是股票發行註冊制及創投退出反向掛鉤等一系列改革實施以來,基金業相應得到産品和業務開拓創新的機會。
在一級市場,私募股權基金積極投早、投小、投新、投長,一方面,緩解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進一步提高資本形成和配置效率;另一方面,為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等培育、輸送了大量優質上市主體,為我國産業升級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順利實施發揮積極作用。
在北京利物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創始人、合夥人常春林看來,眾多成長性高的科技創新企業,已成私募股權基金的重要投資目的地。他介紹,“作為一傢俬募股權投資基金,我們在堅持價值投資、長期投資的理念下,尋找優質項目並陪伴其成長,從而享受企業高速發展帶來的超額回報。同時,私募股權基金在與科技創新相互賦能的過程中,也展現無限可能性。”
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此前表示,截至2021年底,股權創投基金累計投資境內未上市企業股權、新三板掛牌企業股權等項目超過16萬家次,形成股權資本金10萬億元。2021年股權創投基金投向境內未上市未掛牌企業股權的本金新增超過8000億元,相當於同期新增社會融資規模的27%,成為長期資本形成的重要載體。
在二級市場,基金匯集公眾資金,通過專業化組合投資分散風險、獲取收益,完成資金到資本的轉換,為實體經濟發展注入穩定的長期資金來源。同時,公私募基金積極參與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發行定價,發揮專業機構投資者功能作用,優化資本市場資源配置效率。
具體來看,作為長期機構投資者,公私募基金共同促進資本市場韌性提升。截至2022年6月末,公募基金投資A股達5.84萬億元,佔A股流通市值的8.24%;私募證券基金管理規模接近6萬億元,持有股票流通市值接近3萬億元,佔股票市場流通市值的3%。
曾鵬表示,隨著註冊制改革穩步推進,基金業通過夯實投研能力,獲取上市公司的價值增長,建立起可持續、可複製的競爭優勢。通過選擇代表中國經濟競爭力的核心資産,以及代表經濟轉型升級、科技創新方向的戰略性資産,不斷提升研究的前瞻性和深度,研究向産業縱深延伸,把握上市公司的投資價值,實現優秀的投資業績。
在蘇俊傑看來,公募基金作為IPO網下申購和新股投資的重要參與者,積極提高自身定價能力,引導新股定價回歸價值。
這十年,基金業見證了中國金融與實業的相互成就,且仍在持續。
國際競爭力漸成
中流擊水,奮楫者進。
在全球主要市場股權融資普遍低迷的背景下,哪能保持較高水準?又有哪開放程度日益提升?對上投摩根基金副總經理郭鵬來説,答案顯而易見,“蓬勃發展的中國資本市場,充滿發展機遇和空間”。
上投摩根基金是一家既有全球“基因”又了解中國本土的合資公司,在自身發展的同時也見證了十年來中國資本市場開放的非凡歷程。郭鵬表示,“上投摩根基金希望能做到‘引進來’,引入海外長期資金和優秀的投資策略,並普及海外先進的投資理念;也積極‘走出去’,力爭為海外投資者提供投資中國的最佳方案,分享中國經濟發展的紅利。”
正如郭鵬的觀察,十年間,中國資本市場高水準雙向開放邁上新臺階,而以開放程度論,基金業可謂是“市場先鋒”——先是2018年對公募基金的外資投資比例限制放寬至51%,後於2020年將這一比例全面放開;而私募證券基金在2016年就已對外資全部開放。
由此,一眾外資機構加快佈局中國基金市場的步伐,基金公司股權走向多元化,形成中資、合資、外商獨資共存的格局。截至目前,外商參股、控股公募基金共48家,其中45家是合資,3家是外商獨資。同時,截至2021年底,登記外資私募基金管理人38家,主動管理産品142隻,管理規模341.95億元,外資私募管理人母公司所在地覆蓋北美、亞歐非等主要資本市場。
對中國資管業發展前景充滿信心的摩根士丹利就通過多輪股權變更,不斷提升對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的持股比例。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介紹,“2019年,摩根士丹利成為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第一大股東,持股44%;2020年,摩根士丹利持股比例提升至49%。2021年,為進一步提升摩根士丹利的持股比例,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已提交股權變更申請,相關申請仍在證監會審核中。”
十年來,境內公私募基金的海外市場經營版圖不斷擴張。公募基金“出海”始於2008年;2018年監管層對公募基金設立境外子公司相關規則進一步細化;2022年證監會發文提出支援符合條件的基金公司“走出去”。目前已有超20家公募基金公司在中國香港設立子公司,也有公司在美國、新加坡等地設立子公司或分支機構。
博時基金全資子公司——博時國際便是其中一員,經過十餘年的發展,資管規模在中資同業中位居前列。截至目前,博時國際已在中國香港市場發行8隻普通公募基金,同時在美國、南韓市場通過與合作夥伴合作管理5隻公募基金。
事實上,在“走出去”初期,部分機構也曾面臨“出海”時機不利、市場競爭激烈等困境,後來通過積極開展業務創新、捕捉政策紅利等方式逆市突圍,才逐漸嶄露頭角。
以佈局中國香港市場為例,在挺過早期的艱難探索後,上述機構先後迎來RQFII制度、內地與香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等歷史性機遇。華夏基金介紹,“華夏基金(香港)作為首批‘出海’的基金子公司,應勢而謀成為首批RQFII基金管理人、首批‘北上’互認基金管理人。如今取得的成績既得益於自身的探索與努力,更離不開中國經濟持續發展,兩地金融市場加速融合的支援。”
此外,近年來部分具有全球化視野的國內私募管理人積極拓展美元基金管理業務。有300余傢俬募管理人既在國內發行人民幣基金,也通過境外關聯方在境外發行美元基金,吸引了阿布扎比投資局、加拿大養老金等國際知名長期投資者,並通過FDI等形式投資境內企業或者在境外投資中國的紅籌企業。
保銀基金相關人士介紹,保銀基金于2001年開始拓展海外業務,並陸續在中國香港以及印度、日本和新加坡等地設立辦公室,還結合市場環境從最初的多頭産品逐步向對衝基金轉型。截至目前,保銀基金投資管理資産總規模已超300億元人民幣,美元基金佔比超50%。
不久前,中國證監會黨委書記、主席易會滿在《求是》雜誌發表文章《努力建設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中提到,我國資本市場在開放中成長,也必將在進一步擴大開放中壯大。面對複雜的國際環境,證監會將堅決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統籌開放和安全,堅定不移推進市場、機構、産品全方位制度型開放。
砥礪奮發十年路,風正揚帆啟新航。
如今,我國資本市場已進入建設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的新階段,心繫“國之大者”、使命在肩的基金業將繼續以高品質發展為航標,以開拓創新為引擎,駛向更加遼闊浩瀚的星辰大海。
(責任編輯: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