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入“大國辦強教育”的新歷史階段,十年間我國教育工作取得哪些成果?9月27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佈會,從數據角度介紹近十年我國教育改革發展情況。據介紹,2021年我國共有在校生2.91億人,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0.9年,全國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超過2.18億,各級教育普及程度達到或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準。在教育經費投入上,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佔GDP比例已連續十年保持在4%以上,教育已成為財政一般公共預算第一大支出。“無論財政狀況如何,確保教育經費逐年只增不減的戰略決心更加堅定。”教育部財務司司長郭鵬表示。
超2億人擁有大學文化程度
據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司長劉昌亞介紹,十年來,我國教育普及水準不斷提高。2021年全國共有各級各類學校52.93萬所,在校生2.91億人;與2012年相比,學校增加6300余所,在校生增加2800余萬人。
具體到數據來看,全國共有幼兒園29.5萬所,學前教育在園幼兒4805.2萬人,毛入園率達到88.1%,十年提高23.6%,實現基本普及。義務教育階段學校20.7萬所,在校生1.6億人。2012-2021年,全國小學的凈入學率從99.85%提升到99.9%以上,初中的毛入學率始終保持在100%以上,已實現全面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學校2.2萬所,在校生3976.4萬人,毛入學率達到91.4%,十年提高6.4%。高等教育學校3012所,在學總規模4430萬人,十年增加1100余萬人,毛入學率達到57.8%,十年提高27.8%,翻了近一倍。各級教育普及程度達到或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準,其中義務教育普及程度達到世界高收入國家平均水準。
“2021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9年,相當於高中二年級的水準,比2012年增加了1年。其中,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是24.9%,比2012年提高了10.3個百分點。全國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超過2.18億。”劉昌亞表示。
在學研究生十年增加近一倍
培養人才是教育的初衷。十年探索中,我國不僅加快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還不斷提升高層次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能力。
具體來看,《職業教育法》在過去十年迎來首次修訂,明確類型教育定位,深化産教融合、校企合作。高職三年擴招413萬人,2021年高職(專科)招生達到552.6萬人,是十年前的1.8倍。全國職業學校開設1300余個專業和12余萬個專業點,基本覆蓋國民經濟各領域。
在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方面,2021年全國共有在學研究生333.2萬人,比2012年增加了近1倍,其中,在學博士研究生50.9萬人;“雙一流”建設高校在學研究生195.4萬人,佔全國的58.7%。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強基計劃”累計招收1.8萬餘人,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計劃累計吸引1萬餘名優秀學生投身基礎學科。
值得一提的是,在人才輸送上,十年來中高職學校(不含技工學校)累計培養畢業生7900余萬人,為現代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産業和現代服務業供給了70%以上的新增從業人員。普通、職業高等學校十年來累計培養了高素質專業人才7700多萬人,持續為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音體美勞”一個都不能少
圍繞教育品質提升,我國這十年義務教育音體美勞等課程建設明顯加強。
據介紹,2021年全國義務教育階段體育、藝術和勞動技術課程教師分別達到67.4萬人、83萬人和10.9萬人,相較十年前分別增長55.4%、52.3%和18.3%。全國95%的學校能保障學生在校每天一小時體育鍛鍊時間,近87%的學生在中小學接受了藝術教育。同時還建立了96個全國中小學勞動教育實驗區,示範帶動各地中小學蓬勃開展勞動教育,實現每週不少於1課時的要求。
“2021年義務教育大班額基本消除。十年來,小學大班額比例從14%降至0.7%,初中從28.3%降至0.7%。普通高中大班額比例大幅下降,從47.8%降至4.8%,下降了43個百分點。”劉昌亞在介紹中表示。
此外,校外培訓治理也取得明顯成效。數據顯示,90%以上的學生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書面作業,學校課後服務基本實現“5+2”全覆蓋,有92%以上學生自願參加了課後服務。
連續十年完成4%目標
不僅教育水準在十年間飛速提升,我國教育事業的經費投入也不斷加大。郭鵬指出,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GDP比例已連續十年保持在4%以上。最近十年,我國對教育的財政投入始終堅持逐年只增不減。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十年累計支出33.5萬億元,年均增長9.4%,高於同期GDP年均名義增幅(8.9%)和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幅(6.9%)。教育已成為財政一般公共預算的第一大支出。
而在教育經費投入總量實現翻番的同時,生均經費水準同樣實現歷史性跨越。2021年全國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為:幼兒園9506元、普通小學12381元、普通初中17772元、普通高中18809元、中職學校17095元、普通高等學校22586元,分別是2011年的3.3倍、2.2倍、2.4倍、2.5倍、2.1倍、1.5倍。其中,幼兒園年均增長12.6%,在各教育階段中增幅最高、增速最快;普通小學年均增長8.3%;普通初中年均增長8.9%;普通高中年均增長9.8%,增幅僅次於幼兒園,支出水準僅次於普通高校;中等職業學校,年均增長7.9%;普通高校儘管年均增速最低,為4.1%,但支出水準最高,超過2萬元。
在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的使用上,義務教育始終被作為“重中之重”。“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中用於義務教育的經費,2021年達到2.3萬億元,年均增長8.9%。”郭鵬表示,十年來我國用於義務教育的經費佔比始終保持在一半以上,在各級教育中比重最大。
“我國用世界平均水準的財政教育投入強度,支撐著世界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我國在校生2.9億人,教職工1800萬人,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郭鵬在採訪中表示,這十年,隨著4%目標的實現和鞏固,財政教育投入每年4萬多億元,比2011年翻了一番,是改革開放之初1978年的近500倍。我國已經邁入了“大國辦強教育”的歷史階段。
過半教育投入用於教師工資待遇
“十年教育投入,僅增量就有3萬億元,平均每年增加3000億元。”郭鵬坦言,教育部始終堅持結構合理就是最大的效益,進一步調整優化教育經費使用結構。總體上為“三個一半以上”。“各級教育中,一半以上用於義務教育;各項支出中,一半以上用於教師工資待遇;各個地區間,一半以上用於中西部地區。”
據悉,在確保學校正常運轉、設備購置、校舍建設、學生資助的同時,教育部堅持將改善教師工資福利待遇作為財政教育支出的本中之本優先保障,落實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準作為貫徹“不低於公務員”法定要求。在各項支出中,用於教職工人員支出的佔比最高,2021年達到61.6%,比2011年提高12.9個百分點,提高幅度最大;年均增長12.1%,高於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的平均增速,教育經費支出重點逐步從投資于物轉向更多投資於人。
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2021年全國各級各類學校共有專任教師1844.4萬人,比2012年增長26.2%。而為加快教師隊伍建設,我國不斷推進師範生公費教育,在部屬師範大學示範帶動下,全國28個省份實行地方院校師範生公費教育,每年約有5萬名高校畢業生到鄉村中小學任教。
“國培計劃”實施以來,中央財政投入超過200億元,培訓教師校長超過1800萬人次。“特崗計劃”累計招聘103萬名教師,覆蓋了中西部22個省份、1000多個縣、3萬多所鄉村學校。
在教師素質提升上,2021年學前教育、特殊教育專任教師中受過專業教育的比例均超過85%,比2012年分別提高24.2和39.1個百分點。小學、初中專任教師本科以上學歷佔比分別為70.3%、90.1%,比2012年分別提高37.7和18.4個百分點。普通高中專任教師研究生學歷佔比從2012年的5%提高至2021年的12.4%。職業教育專業課教師中“雙師型”教師佔比已經超過一半,普通、職業高校專任教師中研究生學位教師佔比達到77.5%,比2012年提高了15.1個百分點;高校碩士研究生導師、博士研究生導師分別為42.4萬人和13.2萬人,比2012年分別增長了19.5萬人和6.3萬人。
累計資助學生近13億人次
助力教育公平和教育普惠,才能讓教育更好地惠及所有人。數據顯示,在義務教育全面普及的基礎上,全國2895個縣全部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成為又一個新的里程碑。“十年累計資助學生近13億人次,確保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輟學。”劉昌亞表示。
在學前教育維度,2021年全國共有普惠性幼兒園24.5萬所,佔幼兒園總量的83%。普惠園中一半是公辦園,有12.8萬所,比2012年增加7.2萬所。普惠性幼兒園在園幼兒比例達87.8%,比2016年提高20.5%。
與此同時,流入地上學的進城務工人員子女也日益增多。據介紹,目前我國實施“兩為主、兩納入、以居住證為主要依據”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入學政策,2021年義務教育階段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總規模達到1372.4萬人,其中,在公辦學校就讀和享受政府購買民辦學校學位服務的比例達90.9%。
此外,這十年我國還實施了特殊教育提升計劃、中西部地區招生協作計劃、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等系列舉措。幫助適齡殘疾兒童少年、中西部和農村地區的孩子更好地享有教育公平。“教育經費特別是財政性教育經費的使用,始終堅持‘保基本、補短板、促公平、提品質’原則,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新增財政教育資金更多向薄弱環節、貧困地區傾斜,著力解決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郭鵬談道。
已形成高校科技創新體系
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高校除培育人才外,還擔負著科研創新的重大使命。據介紹,目前我國已形成佈局清晰、層次合理的高校科技創新體系,並取得一批標誌性重大科技成果。
教育部科學技術與資訊化司司長雷朝滋表示,十年來,高校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得的國家科技三大獎累計突破1000項。從數量上來看,過去十年高校獲得了一半以上的國家科技三大獎。從品質上來看,高校獲得了十年來60%的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和90%的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十年來,高校新增兩院院士350多位,近三次新增的兩院院士,高校佔比都超過了50%;新增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超過1500人,高校集聚了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總數的近70%。據調查統計,2021年,高校參與理工農醫類研究與發展項目的研究生超過100萬人,比2012年翻了一番。
此外,十年來高校專利轉讓及許可合同數量也突破6.5萬項,專利轉化金額從8.2億元增長到88.9億元,增幅接近十倍。從“祝融”登陸火星,到“北斗”成功組網、月球首次採樣、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系列大國工程中,高校都作出了突出的貢獻。雷朝滋指出,每一次重大科技的突破,都是催生新技術、新産業,開闢經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的重要機遇。“高校科技創新成果服務民生需求,也持續為人民的美好生活‘添磚加瓦’。”
(責任編輯: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