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6月4日訊 “資管行業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國家面臨一個長期不能解決的頑癥,就是剛性兌付,或者叫由剛性兌付的一些事件引發了比較普遍的剛性兌付預期,這是資管行業發展的大敵。”中投公司原總經理李克平在今日出席2017清華大學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時表示。
李克平表示,剛性兌付主要有三方面影響:一是破壞了風險定價,影響了市場配置效率;二是如果能夠保證剛性兌付,機構投資能力變得不再重要;三是産品也變得沒有意義,無人關心産品本身的結構、風險、透明度。
李克平認為,剛性兌付的預期是我們市場中面臨的一大殺手,有了剛性兌付也必然會造成劣幣驅逐良幣。誰有剛性兌付的可能,或者誰是剛性兌付的天賦,就必然有天然的優勢。
以下是發言實錄:
中投公司原總經理李克平:
謝謝主持人!在這麼短的時間要談這麼大的問題,很難避免以偏概全,所以我所有的觀點都是我個人的觀點,由我自己負全責。
各位來賓,下午好!我想就今天的主題,從大資管行業可持續、健康發展談幾點意見:
第一,大資管行業的形成和擴張。
在過去十年,特別是在過去五年,在中國金融領域中發生最重大的變化,就是中國資管行業或者説人們説的大資管行業的形成和迅速擴張。這既可以從管理規模,我看到的數據稍微多一點,我認為也算是保守的,70萬億,就是2016年年底的數據。2005年,中國當時的資管行業的規模只有2.5萬億,佔GDP的比例大致是11%,但是去年相當於或者説約70萬億,相當於GDP的規模。所以可以想像,這是一個非常巨大的飛躍式的發展。
第二,子行業的擴張。
過去主要集中在比較傳統的公募基金、證券資管、保險的資産管理。到了現在大家知道,已經覆蓋了包括銀行理財、信託、私募等等很多領域,所以它已經變成是一個金融領域中覆蓋面最廣泛的。
第三,機構的發展。
特別是在過去五年,新的和資産管理相關的機構層出不窮,數額巨大。
所以人們説,從資管行業變成了大資管行業。其實在資管行業更發達的其他國家,我們也沒有聽到過大資管或者是小資管,但是的確過去十年特別是五年,中國金融發生了最重大的變化,之一就是這個。
當然,積極作用剛才張弘也提到了,我不展開,我也不多提,我只説它在整個金融結構,比如説改變我們以間接融資為主的中國經濟的模式發揮了重大的作用,使得資源配置的效果有了更好的市場機制來提升,這是毫無疑問的。
有一個問題,我為什麼在過去十年特別是過去五年,中國會形成大資管行業,發展如此之快?毫無疑問有一點,中國經濟的快速成長以及中國每人平均收入的提高,包括中産階級的形成。
但是這個實際上已經遠遠超出了五年、十年的時間階段,為什麼在過去的十年和五年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呢?和一些體制的因素有關,和一些重大的經濟因素有關。
第一,和前期的利率管制有關,使得整個在資産管理或者是在居民、企業的資産管理需求上有很強烈的要超出原有的簡單保值方式(比如説存款等等)。也包括低利率,對於資産、投資、增值的擠壓和推動。
同時也有很多是其他的一些因素會涉及到整個市場中決定市場行為的機制,比如説監管模式的變化。在過去的十年特別是過去的五年,在金融界我們分業監管的情況下,其實牌照管理的放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使得資管行業中的某些機構在某種程度上交叉和混業的經營,這是很重要的因素。
當然,還有一點重要的因素就是市場的壓力和競爭。比如説網際網路金融的興起,對很多資産管理行業——包括傳統的、新生的都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壓力
所以,內因、外因、體制各個方面的因素,推動了中國大資管行業的迅速擴張。
在這裡有一點,正是因為我們分業經營和分業監管,這是我們原來的體制。在分業經營方面出現了交叉以後,分業監管的體制並沒有變化。因此可以想像,如果沒有特別高效率的協同和統籌的話,在分業監管之間和某種程度上打破分業實行了交叉、混業經營之後,會出現很多監管的空白和空地。因此,它也使得所謂監管套利成為過去這些年一個非常重要的主題。
除了這些以外,其實我們在看到這樣一個快速發展的時候,同時也伴隨著很多擔心或者是出現的問題。這些問題其實非常多,在座的人對這些都已經有相當的了解,我只是想簡單談一點個人的看法。
不管是規模、機構,行業的發展雖然非常迅猛,但是我們基本上還處在大而不專、多而不精的狀態。像剛才張弘提到的,我們大資管行業之“大”更多是表像,而不是實質,更不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
因為這種情況,反過來又使得整個大資管行業的快速發展是一種快而不穩的粗放式的發展模式,這種粗放式的模式也就隱含著很多風險因素和不可持續的因素,包含在裏面。
特別是在這種快速的發展過程中,有體制、機制、監管各方面的原因,使得整個快速發展的行業不完全是一種優勝劣汰的蓬勃向上的發展,有大家各顯神通、各自充分挖掘利用自己的天賦、優勢、先天資源,各個機構出身這种先天的資源,去充分利用這個市場,來擴張、發展。
因此,這裡面也出現了不少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應,這也是一個特別值得擔心的事情,雖然它是一種非常快速的方式發展。
正是因為在這樣的發展背景下,也出現了很多問題,也醞釀和包含了很多因素。所以,這也是現階段我們整個中國的金融市場面臨金融加強監管這樣一個當前的格局。我認為當前這種加強金融監管特別是針對大資管行業加強金融監管的方向是完全真正的。
當然,監管部門決定了這個方向以後,需要認真考慮的是如何在實行監管或者是處理相關的風險因素、防範風險因素、控制風險的時候,如何避免出現難以承受的或者是對系統性造成傷害的問題。這是它的一個平衡,我們不展開説了。
但是毫無疑問,我們討論這個問題,還是包括從中國加強監管來控制金融風險都是希望我們有一個可持續的、健康的大資管行業的發展。應該説,中國過去這十年和五年,儘管存在問題,但是大資管行業的發展本身説明瞭一點,中國伴隨著自己的經濟增長、儲蓄增加、財富積累,具有巨大的現實資産管理的需要和需求,而這個巨大的需求和供給、行業的角度來説是遠遠沒有滿足需求的,還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但是毫無疑問,這個發展必須建立在可持續的基礎上,我們必須要尋求可持續的健康發展之路。
關於這個(大資管),實際上是一個很大的題目,我只簡單提幾點。我下面有一些是老生常談,但是我認為會稍有不同,我覺得還得再談。
第一,資管行業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國家面臨一個長期不能解決的頑癥,就是剛性兌付,或者叫由剛性兌付的一些事件引發了比較普遍的剛性兌付預期,這是資管行業發展的大敵。
1、破壞了風險定價,影響了市場配置效率。
2、如果你能夠剛性兌付,因為投資者有剛需兌付的預期,你這個機構的投資能力已經無所謂、不重要了,如果你能夠保證剛性兌付,我根本就不在乎你是什麼,或者你有多高的競爭力,不重要。
3、産品也變得沒有意義。不管産品是什麼,它能夠保證多長時間給你一個固定的或者是明確的回報,你才不會關心這些産品本身的結構、風險、透明度,都不重要。
所以説剛性兌付的預期是我們市場中面臨的一大殺手,有了這個也必然會造成劣幣驅逐良幣。誰有剛性兌付的可能,或者誰是剛性兌付的天賦,就必然有天然的優勢。
對於其他人和你做,實際上是做了一個信用的徵信投資,這種市場環境實際上對於大資管來説是一種具有極大的殺傷力,這一點我們的監管部門我認為雖然是老話題,但是必須痛下決心,否則我們出不來一個有品質、能夠滿足需求的、並且在整個全球市場中擁有自己地位的資管行業。
第二,加強監管的統一協調,明確違規、界限,建立公平的市場環境,特別是要去掉監管套利的空間。
套利是市場正常行為,特別是在資本市場上,但是如果一個市場出現了普遍的監管套利,那我認為這個在監管部門方面應該説有主要和重大責任。
為什麼呢?因為這個套利行為要麼是你允許的,沒有任何違規的方面,所以它可以存在。但是因為我們知道事實上大多數都是不合理和不應該存在的,是違規行為。要麼是有規則,但是沒有執行,沒有給予明確的禁止。當然還有可能,對於發展沒有把握,所以處在模糊的地帶。我想,我們很多現實是處於模糊和管制的之間。
因此,就使得這樣的一種監管套利的行為甚至成為我們過去這些年大資管行業迅速發展的一個主要經營模式,或者説一個很重要的驅動力。這點是非常非常奇怪的。
應該説在這點上,當然監管部門現在已經採取了很多措施,很多非常嚴厲的專項治理等等,但是我認為從今後的角度來講,其實專項治理僅僅解決目前的問題和防止風險進一步累計,但是從長期的發展怎麼樣給予更明確的指引,給予更明確的監管規則,這是有待下一步繼續努力地問題。
第三,標本兼治。
像我們剛才提到的,雖然專項治理是一個方面,但是我們的大資管發展的確需要從基本面、基本、基礎的一些體制和制度方面有更多的努力。
簡單提一下,比如説公司的治理結構,所有的資管行業都不是以股東利益最大化來經營的,必須把客戶的利益放在首位,首先資管行業就沒有存在的必要。
在這些方面怎麼去落實貫徹?資管行業本身已經發展了很多年,雖然數量很多,但是為什麼沒有持續的特別優秀的有幾個機構?其實這不完全是人的問題,為什麼有的十幾年的好的公司?最後走入了低谷?為什麼很多優秀的人幹了若干年之後在一些機構待不下去?我認為幾乎按比例上是世界上最龐大的私募基金,因為所有在機構中做完的很多優秀的人都去自己當老闆,自己開公司。的確值得深思,否則這個行業不可能健康發展。
包括誠信文化,這也是資管行業的立身之本,誠信文化還是受託,在很多對資管的處罰和處理中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而且在很多機構的要求過程中,也沒有充分顯示他們對於客戶和投資人利益的重視。
所以很多時候是把風險全部推給投資者承擔,而沒有盡到充分的義務,沒有在産品設計和管理方面控制好風險,沒有向投資者和客戶提供更清晰的説明。
最後,依法是我們在談論監管的時候一個最基本的框架,這個框架我認為應該給予一個效果,就是説使得市場中所有的機構和所有的供給各個方面,能夠對未來的行為有一個預期,能夠對市場的規則有一個預期,永遠沒有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監管機構可以有前瞻性超前去設置嚴格的或者是有效的監管措施,但是任何一個監管機構都有可能,我們在最基本的原則和監管理念上給大家非常清晰的信號,即使在我們不知道的未來的新産品中,也有一些原則是不能動搖的,也有一些底線是不能觸及的,不管你以什麼樣的方式。所以説要有一個穩定、長期、嚴格的依法和執法的框架和環境,才能促使中國的大資管真正成為名副其實的資管,並且在中國經濟中做出貢獻。
謝謝。
(責任編輯:王雪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