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3月4日訊(記者 郭偉瑩) 今日起,2024年全國兩會將正式拉開帷幕。中國網財經記者獲悉,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太保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周燕芳帶來多份議案。其中一份聚焦在加快推進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擴面。
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發展仍存在問題
1.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人群廣、增長快,職業傷害保障需求愈加迫切。
全國總工會第九次全國職工隊伍狀況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已達8400萬人,佔職工總數的21%。新就業形態的發展日益雄厚,平臺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大量新就業形態從業人員增長。2020年微信生態衍生了3,684萬個就業機會,2021年阿里巴巴生態系統創造了7,000萬個就業機會;2021年美團騎手數量為527萬,2022增長到624萬;2022年餓了麼騎手數量達到114萬,四個季度分別增長4%、16%、12%、35%,發牌閃送員數量超過200萬。隨著數字經濟的深入發展,以平臺為基礎的新就業形態正在成為靈活就業的新趨勢,是穩增長、保就業的重要路徑。與此同時,在全國非機動車交通事故中,外賣和閃送車輛事故佔有相當比例,行業內職業傷害事故發生率居高不下。2019至2021年上海市各類道路交通傷亡事故中涉及快遞、外賣行業的事故佔總數90%。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主要來源是農村轉移勞動力,相對於養老保險、醫療保險,職業傷害風險一旦發生將導致勞動能力暫時或長久損害,直接影響家庭生計。職業傷害風險不容忽視,提供相應保障對脫貧攻堅,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發揮重要作用。
2.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已取得積極成效。
2022年7月人社部會同相關部門正式啟動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工作。試點工作在北京、上海、江蘇、廣東、海南、重慶、四川7個省市的出行、外賣、即時配送、同城貨運4個行業開展,涵蓋了曹操出行、美團、餓了麼、達達、閃送、貨拉拉、快狗打車7家平臺企業。截至2023年9月,累積有668萬人納入職業傷害保障範圍,試點對象總體做到應保盡保,保障功能有效發揮。一年多來,試點省市累計做出職業傷害確認結論3.2萬人次,支付職業傷害保障待遇共計4.9億元,切實保障了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權益,特別是對重大傷亡事故兜底保障功能得到有效發揮。同時,分散了平臺企業經濟風險,對促進平臺經濟規範健康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此外,針對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這一新興群體如何參加社會保險,試點進行了破題,積累了寶貴經驗。依託職業傷害保障全國資訊平臺歸集匯總的基礎數據,為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的就業服務和社保擴面等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數據支撐。
3.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在不同地區之間政策尚不平衡,不同平臺企業之間保障尚不平衡。
根據國家關於職業傷害保障的現行規定,對於跨省市執行平臺訂單任務的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按接單所在省市的政策實行。對於兩省交界處的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存在接單地分別處於試點地區與非試點地區的情況,雖然在同一地區送單過程中受傷,享受不到相同的權益保障,造成非試點地區的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的權益保障缺失。例如,在非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地區浙江省接單,在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地區上海市送單過程中受傷,不能享受職業傷害保障的政策。同時,試點工作僅僅將新就業形態行業內的部分平臺企業納入試點範圍,並沒有做到行業全覆蓋以及試點行業內企業全覆蓋。以上海的出行行業為例,試點平臺企業曹操出行在上海市場佔有份額不高,而市場佔有率較高的滴滴出行尚未納入,導致相關平臺企業的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勞動權益保障缺失。因此,從市場公平的角度出發,職業傷害保障覆蓋試點地區和平臺企業亟須進一步擴大。
4.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宣傳力度不夠,理賠流程較長。
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對職業傷害保障的保障制度、適用範圍、應用場景依然陌生,平臺企業缺乏對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遭遇職業傷害時的應對流程、處理規範、報案操作的普及培訓。此外,職業傷害保障理賠申請流程需經過事故備案、職業傷害確認、勞動能力鑒定和待遇核定發放等環節。目前,事故備案環節通過全國資訊平臺提出職業傷害待遇給付申請,並按規定提交相關材料。如若材料不齊全,上海等試點地區以EMS快遞方式寄送補正通知書,而無法在資訊平臺直接顯示;即使申請材料齊全,經辦機構也會在20個工作日內進行審核支付,10天內再完成核定支付,近40天的理賠到賬週期對於沒有穩定收入保障的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而言相對較長,導致職業傷害保障可以為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後期解困,但是無法緩解其燃眉之急。
建議完善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
1.加快推進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擴面。
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已取得積極成效,但僅涵蓋7個省市、4個行業、7家平臺企業,覆蓋面仍相對有限,應加快推進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擴面。一方面,建議有序擴大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的試點地區,特別是經濟比較發達、人口比較密集的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成渝等地區。同步協調試點地區與其他非試點地區間的橫向交流,落實不同地區之間的職業傷害保障政策銜接。另一方面,建議逐步擴大新就業形態的試點平臺企業範圍,將市場佔有率較高、經營管理較好、參保意願較強的平臺企業納入試點範圍,切實擴大可享有新就業形態的職業傷害保障權益的就業人員範圍。聚焦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更加公平、制度更可持續、服務更加便捷、責任更加清晰,為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的職業傷害保障在全國推開進一步奠定基礎。
2.加快出臺關於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工作的指導意見。
建議國家人社部牽頭,綜合試點經驗,出臺關於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工作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確開展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工作的基本原則、籌資機制、保障內容、承辦方式、監督管理、工作要求等。一方面,加強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頂層設計,提升職業傷害保障規範的層級和效力,實現職業傷害保障制度規範化。另一方面,調動保險機構參與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工作的積極性,彌補經辦鏈條長、環節多等力量不足問題,充分發揮保險機構點多面廣且服務能力強的優勢,增加職業傷害保障的便捷性、精準性和可及性,提升職業傷害保障服務水準。
3.探索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內容增加第三者責任保障。
目前,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尚未涵蓋與第三者相關的保障內容,部分平臺公司也會選擇商保方案,以補充第三者責任保障。基於保險公司承保美團、餓了麼等平臺企業責任保障的經驗數據,近50%的賠付案件數量涉及第三者。故此,建議在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內容中,探索增加第三者責任保障,確保發生事故後責任人有能力承擔相應的第三者經濟損害賠償責任,減低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因承擔第三者賠付責任而致貧、返貧。同時,統一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自身和第三者責任申請路徑,有效降低宣傳成本和理賠流程繁瑣程度。
4.加強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資訊平臺建設與數據共用,優化理賠流程並提高事前預防能力。
根據平臺企業跨區域經營、線上化管理、從業人員流動性強的特點,建議加強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資訊平臺建設,以縮短處理和支付週期為目標,優化經辦流程,推行數字化服務,實現平臺企業參保、事故備案、鑒定審核、傷害確認、待遇核定給付等全流程業務線上辦理,一網通辦。此外,現階段承辦保險機構僅能獲取被保險人姓名、賠款賬戶字段,建議面向保險機構共用平臺企業名稱、事故發生區域、醫療費用、傷殘標識等字段數據。一方面,有助於提高保險機構調查管控時效。另一方面,保險機構通過數據分析可主動提醒事故發生率較高的平臺企業,加強交通事故預防和培訓;協助對接事故發生率較高地區的相關部門,依託預防宣傳、設置提醒等途徑,開展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預防工作,長期可逐步探索構建強調預防和動態早期警報的風險預防和控制體系。
5.鼓勵保險機構創新商業保險産品和服務,提升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保險服務的獲得感和便利性。
目前商業保險公司根據靈活就業人員的不同群體和場景,推出了各類職業傷害責任保險、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團體人身意外傷害保險等産品,行業群體囊括外賣快遞行業、建築製造、設備安裝等泛高空行業群體。建議進一步鼓勵商業保險公司拓展保障範圍,進一步擴展保障責任、地域、行業及企業。創新保險産品,滿足新市民在意外、疾病、職業風險、未來養老等方面需求,並針對現有流程進行優化升級,在投保、變更、保費支付、理賠等方面調整功能、精簡流程、優化條件,降低服務的門檻。同時積極探索將保險服務嵌入新市民的生活、就業、消費、住房等場景,借助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打造線上化場景保險服務,打造全生命週期的保險産品和服務生態圈,實現服務的便捷性和普惠性。
(責任編輯:譚夢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