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新聞 > 調查報告 > 正文

字號:  

報告:總體經濟規模略降 演出市場漸暖

  • 發佈時間:2015-08-21 10:52:12  來源:中國文化報  作者:蘇丹丹  責任編輯:王斌

  近日,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發佈了《2014年演出市場年度數據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統計顯示,2014年演出市場總體規模為434.32億元,比2013年下降了6.19%。其中,演出票房收入(含旅遊被分賬收入)為148.32億元,娛樂演出收入為72.9億元,政府補貼收入(不含農村惠民補貼收入)為109.94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市場總體經濟規模略有下降,但是從各項統計和分析來看,音樂、戲劇、戲曲等各藝術門類的演出場次和收入均有明顯上升;舞蹈類演出雖然場次略有下降,但由於平均票價和上座率均有提高,票房收入上升了21%。因此,《報告》認為,在健康、公開、透明的政策環境下,2014年的演出市場正逐步回暖,並展現出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利好政策頻發 政府轉變扶持方式

  2014年,為優化文化發展環境,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利好政策,如,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對外文化貿易的意見》,文化部、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關於深入推進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見》,文化部、工業和資訊化部、財政部《關於大力支援小微文化企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等,這些政策為文化企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演藝企業也成為其中的受益者。

  這一年,政府繼續加大對文化藝術發展的扶持力度,經國務院批准,國家藝術基金正式設立。據統計,2014年國家藝術基金對394個藝術項目給予了資助,資助總金額達4.3億元,其中包括268個舞臺藝術劇目創作項目、52個演出傳播交流項目、22個舞臺藝術人才培養項目獲得基金資助。此外,為了強化專業劇場的公共文化服務功能,各級政府對從事藝術演出的劇場也加大了扶持力度,專業劇場獲得各類補貼共計53.78億元,比2013年上升20.15%。

  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仍然是2014年文化領域的一項重點工作。政府改變了對國有文藝院團的投入方式,將轉制院團納入文化産業發展專項資金支援範圍,中央和地方設立的其他有關專項資金和基金,從直接給錢給物向通過購買服務、原創劇目補貼、以獎代補等方式轉變。北京、重慶、山東、山西、江西等多省市在2014年出臺了政府購買公益性演出的相關辦法。業界人士認為,這一轉變是文化部門轉變職能、創新藝術創作生産引導方式的體現,有利於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導向作用,保證資金投入和資金使用的公開、公平、公正、透明,也有利於督促被資助者努力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旅遊演出市場受挫 兒童劇、話劇表現搶眼

  由於受到2013年10月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旅遊法》的影響,2014年旅遊演出市場繼續呈較大幅度下降趨勢。統計顯示,2014年,旅遊演出場次為6.02萬場,票房收入達38.37億元,均比2013年下降35%以上。《報告》分析,旅遊演出市場之所以受政策規範影響的時間較長,主要原因在於,除少數品牌性項目之外,大部分旅遊演出項目製作水準普遍偏低,缺乏創意,缺乏市場吸引力,取消旅行社捆綁消費方式後這些項目難以為繼。旅遊演出市場要走出低谷,需要提高節目的創意性和觀賞性,突出經營特色,樹立品牌,擴大市場吸引力。

  與旅遊演出的不景氣相對的是,兒童劇和話劇表現相當搶眼。

  2014年,兒童劇演出呈井噴式發展態勢,演出場次達1.85萬場,比2013年上升50.41%,平均票價為100元,比2013年上升25%,票房收入達7.40億元,比2013年上升80%以上。《報告》分析稱,兒童劇演出的大幅上升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政府主辦的演出項目大幅減少,各地一些演出機構從向政府要項目轉為根據市場找項目,兒童劇演出因其低成本低風險的特點受到大多數轉型中演出機構的青睞;二是兒童家長開始以改革開放後出生的“80後”為主體,家長文化程度的提高使得家庭文化消費觀念逐漸成形,兒童演出的市場需求增大。

  話劇演出市場延續了前兩年的持續上升態勢。據統計,2014年,專業劇場話劇演出達1.17萬場,比2013年上升4.46%,票房收入達19.14億元,居劇場演出票房的首位,比2013年上升20.08%。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京滬兩地優秀民營劇社逐漸向二、三線城市延伸,除常規的巡迴演出之外,劇社通過設立工作室和創作基地,開展戲劇培訓等方式,培養二、三線城市的戲劇創作團隊,培育戲劇消費市場。在2014年全國專業劇場演出的話劇場次中,60%以上均為民營戲劇團體創作演出。

  此外,由於市場運作更加成熟,票價結構趨向理性,大型演唱會和戶外音樂節的收入在2014年也有了大幅提升。

  與新媒體的深度融合是2014年演出市場的另一個亮點。隨著移動支付應用的推廣、電商企業移動端佈局力度的加大以及獨立移動端平臺的發展,眾多演出機構和票務機構將移動票務引入傳統演出票務市場,並將微網志、微信等新媒體作為項目宣傳的重要陣地,而汪峰演唱會網路直播的成功舉辦也開啟了演出市場新的盈利模式。2014年,演出行銷正式步入O2O時代。

  創新不足、專業化程度低成制約因素

  2014年的演出市場雖呈現出回暖趨勢,但是不可回避,也有一些問題暴露出來。《報告》指出,目前演出市場上,經營主體專業化程度尚低,缺乏創新發展意識,跟風現象嚴重。此外,劇院管理和運營專業人才匱乏,劇院的管理標準和服務規範建設也相對滯後,這些問題都在制約著演出市場的發展,

  以旅遊演出為例,2004年,旅遊演出興起,國內一窩蜂出現各類旅遊演出項目,盲目跟風造成演出內容趨同、品質良莠不齊。10年後的2014年,跟風而作的項目逐漸被市場淘汰。而2014年兒童劇演出市場的井噴式發展,又從另一個側面暴露出演出機構跟風現象仍然嚴重的問題。《報告》分析稱,家長對兒童教育意識的提升,使兒童劇市場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然而大量製作粗劣、欠缺故事性的作品,使得正處於良好發展態勢的兒童劇市場出現粗製濫造、作品良莠不齊等各類問題。盲目跟風不但影響企業的長期發展,也給市場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投機類演出公司往往以“賺一把”的賭博心態投身市場熱門領域,對一些正處於上升發展態勢的領域帶來惡性衝擊。

  此外,近些年,國內建起了一批新劇院,硬體配齊了,但是管理卻一直難以跟上。據統計,劇場管理人員中擁有藝術專業、舞臺技術專業或管理專業教育經歷的總共只佔管理人員總數的30%。專業人才的匱乏,是我國劇場提高運營管理水準面臨的主要問題。也正由於此,劇院的管理標準和服務規範建設也處於相對滯後的狀態。《報告》指出,國內70%以上的劇場沒有完整的管理制度,劇場管理沒有明確的崗位定位和定責,缺乏管理標準和服務規範,沒有形成劇場管理人員、技術人員、服務人員的培養與考核體系。國內大規模的興建劇場,但是卻沒有重視開展劇場相關管理和服務標準的建立,造成目前中國的劇場硬體設施屬世界一流,管理與服務卻遠落後於發達國家的問題。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