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中國經濟改革轉換視角 “供給側改革”成關鍵詞

  • 發佈時間:2015-11-19 07:30:03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斌

  隨著中國官方近日正式提出“供給側改革”,中國經濟改革的主流視角正在從“需求分析”轉向“供給分析”。18日在北京舉行的“《財經》年會2016”上,“供給側改革”成為討論中國經濟的關鍵詞,從經濟的長期增長動力入手,提高勞動力、創新、制度等要素的供給成為經濟學家討論的熱點。

  近日舉行的中共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11次會議首次提出了“供給側改革”,稱“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品質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這一概念為“十三五”經濟改革提供了新的視角,經濟決策的出發點將從重視擴大需求、進行短期刺激,轉向重視要素供給,進行結構性改革。

  “分析長期趨勢的框架,應該是從供給側出發。之所以經濟下行,原因是供給側發生了問題,包括勞動力供應的變化,人口紅利的消失和全要素生産率增速的下降”,在論壇發言中,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吳敬璉表示。

  吳敬璉認為,從需求側也就是“三駕馬車”去解釋,認為增長或産出是由需求總量決定的,這種需求總量的變動往往是短期的,或者週期性的。而從供給側、從增長的動力包括新增勞動力、新增資本和效率去分析,則可以看出一個長期的趨勢。

  他表示,當前沒有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原因在於存在體制性障礙,答案是要通過改革消除這些障礙。要使得明年的經濟情況獲得改善,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效率,特別是通過創新提高經濟活動的效率。

  全國政協委員、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原所長賈康表示,供給要素包括勞動力、土地代表的自然資源、資本、創新力量、制度體制安排等,前面三項在經濟體中等收入階段之前,作用是非常明顯的,過了中等收入階段以後,更多需要強調的是後面兩項,即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

  要提升要素的有效供給,必須在改革方面有一系列的考慮,賈康表示,比如在人口政策和人力資本培育方面,應對現實問題,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面放開兩孩,後續還將動態優化整個人口政策和人口發展戰略。

  “中國現在一定要抓住不放的是制度的供給”,賈康強調,比如正在實施的簡政放權,減少審批,這些改革措施的績效真正體現出來,必須結合體制框架,才能真正轉變政府職能,降低運作成本,減少資訊不對稱,通過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激發制度潛力和活力。

  “人口紅利”的消失,帶來中國勞動力短缺的問題,進而造成潛在增長率的下降,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認為,“十三五”期間,中國勞動力供給不足和結構性問題還將進一步暴露出來,面對這一困難,戶籍制度改革是改革紅利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穩定農民工就業,就可以提高勞動參與率,保持勞動力的繼續轉移,增加資源配置效率,保持全要素生産率的持續增長。

  産能過剩是中國當前經濟發展的嚴重瓶頸,對此,清華大學經管學院副院長、中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白重恩認為,儘管有些行業有嚴重的産能過剩的問題,但並不是總需求不足,而是供給的結構不能滿足需求結構變化所帶來的挑戰,這就要求對供給結構進行調整。一方面要通過傳統産業的技術改造,資産重組,使它恢復青春,繼續發揮作用。另一方面,要培育新興力量,逐步替代傳統産業的衰減。

  “明年一定需要推進供給側的調整和供給側的改革,特別是要推進工業結構的調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表示,鋼鐵、水泥、煤炭、油氣、有色金屬、玻璃等上游産業的利潤下降幅度最大,利潤下降也最明顯。上游板塊要進行比較大力度的結構性調整,這種調整要跟國有企業的改革有機結合起來,還要建立有效的過剩産能退出機制。(完)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