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江説
8月3日至6日,全國政協常委、國務院參事、全國工商聯副主席林毅夫一行來到新疆和田,就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情況調研。8月5日,和田地區舉辦黨政領導幹部經濟形勢分析專題視頻講座,邀請全國政協常委、國務院參事、全國工商聯副主席、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就當前經濟運作形勢分析進行專題輔導。鄭言江(微信號:xj-talk)根據現場錄音和記錄整理了講座相關內容,與您共用精彩觀點。
我國經濟的發展與和田的機遇
——2016年8月5日林毅夫在和田地區黨政領導幹部會上的報告
尊敬的張金標書記、艾則孜專員、和田地區行署的各位領導:
下午好!
我是抱著敬佩的心情來到和田的,根據統計數據,2015年,和田地區每人平均GDP僅有人民幣10215元,只有新疆每人平均GDP人民幣40036元的25%,全國每人平均GDP人民幣49351元的20%,和田地區的7縣1市都屬全國貧困縣。和田每年降雨量只有35毫米,蒸發量則高達2480毫米,和田的生活和工作條件之艱辛可想而知。通過3天的調研,我深切體會到,在座各位都抱著“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決心,不辭艱苦為和田人民增收、地區發展、民族團結而努力,這種精神令人感動!
在座的各位領導正在以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五大理念為引導,謀和田經濟之發展,為“十三五”規劃期間社會穩定繁榮而努力。和田的發展與全國的發展密切相關,全國的其他地區經濟發展好,可為和田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和田的發展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可或缺的一環。當前,和田的社會經濟狀況與我國改革開放初期十分相似。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年,我國82%的人口依靠農業為生,78%是貧困人口,進出口貿易的比重不及國內生産總值的10%,是典型的低收入內向型農業經濟。這與當前和田80%的人口依靠農業為生,經濟外向度僅為0.3%,多數産品的市場在本地的情況極為相似。
自1978年底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連續37年年均9.7%的高速增長,對外貿易年均增長15.3%,其中,出口平均每年增長15.9%,進口年均增長14.6%。我國從一個每人平均收入不及非洲國家平均數三分之一的貧窮落後國家,變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出口和貿易國,2015年每人平均GDP達到7960美元,成為一個中等偏上收入的國家,期間,我國共有6.8億人脫貧,這是世界減貧事業中的一個偉績。在一個人口這麼多底子這麼薄的國家維持了這麼長時間的快速增長,取得了這麼大的成績,是人類經濟史上不曾有過的奇跡。
在這次講座中,我想談三個問題:1、為何改革開放後我國能取得奇跡式增長,這個經驗對和田經濟未來發展的借鑒意義為何;2、十三五期間我國能否實現“十三五”規劃提出的年均6.5%以上的增長速度,實現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3、未來和田經濟發展的機遇何在?如何才能抓住這個機遇的幾點建議。
一、為何改革開放後我國經濟能夠取得奇跡式增長
為什麼改革開放後我國能夠實現連續37年年均9.7%的高速增長?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了解經濟發展的本質。經濟發展意味著每人平均收入水準的不斷提高,每人平均收入水準不斷提高的前提是勞動生産率水準的不斷提升,這有賴於現有的産業技術不斷創新以及産業不斷升級,將勞動力和各種資源從現有的附加值比較低的産業配置到附加價值更高的新的産業。
對發達國家而言,工業革命後,其技術和産業均居於世界前沿,技術創新、産業升級唯一的辦法是通過自己的發明。發明新技術、新産業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成則一本萬利,但失敗的概率非常高,發明投入的平均回報率並不高。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目前的收入水準較低,意味著勞動生産率的水準低,所用的技術和所在的産業都在世界的前沿之內,要實現經濟的持續發展也需要技術創新和産業升級,以推動勞動生産率水準的不斷提高。從經濟學意義上説,“創新”的含義是,在下一期生産時所用的技術的勞動生産率高於現在所用的技術、所生産的産品或進入的産業的附加值高於現在的産品、産業的附加值。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可以與發達國家一樣,自己發明,也可以引進發達國家已經用過生産過的、成熟的,但比自己現在所用的技術好、所生産的産品的附加價值高的産品和産業。
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到底是通過發明還是引進的方式更好?經驗表明,發達國家依靠發明,從19世紀中葉至今,每人平均收入年均增長2%,加上1%左右的人口增長速度,發達國家的平均增長率約為3%。如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一樣,通過發明,就要花費同樣的投入、冒同樣的風險,其經濟發展速度頂多和發達國家一樣,甚至還不如。發展中國家該怎麼辦好呢?如前所述,可以直接引進現成的成熟的技術、産品、産業,這樣成本低、風險小。由於成本低,風險小,技術創新、産業升級和經濟發展的速度可以快於發達國家。這在經濟學上被稱作“後發優勢”。
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後發優勢”可能使其發展速度快於發達國家。具體快多少是一個經驗問題。從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全世界共有13個經濟體,憑藉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和産業差距的“後發優勢”,加速自身經濟增長,取得年均7%或更高、持續25年或更長時間的高速增長。改革開放後,我國成為這13個經濟體之一。換言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能夠取得連續37年年均9.7%的高速增長,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國利用了與發達國家之間的技術、産業差距所帶來的後發優勢。
我國從18世紀中葉英國的工業革命之後,和西方發達國家的産業技術差距一直存在,那為何在1979年前不能取得同樣的高速增長?我認為,主要原因是,1949年以前我國處於內憂外患,人們不可能追求經濟的發展。1949年新中國成立,社會和政治穩定,開始致力於國家的現代化,但為什麼增長績效也不好?最主要原因是,我們當時提出的目標是“十年超英、十五年趕美”,就是要在很短的時間內迎頭趕上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為此,要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設那些在當時最先進的和發達國家處於同一水準的資本很密集、技術很先進的現代化大産業。那些發達國家最先進的産業都有專利保護,不能免費拿來用,而且,更重要的是,那些産業與發達國家的國防安全和國家競爭力密切相關,即使我國想付費也買不來,只能依靠自己發明,這就放棄了利用後發優勢來加速經濟發展的可能。並且,當時我國是貧窮落後的農業經濟,資本極端短缺、極端昂貴,資本密集型産業最重要的成本是資本的成本,這種産業不是我們的比較優勢。發達國家資本相對豐富、相對便宜,我國即使在政府的大力動員和支援下把將這種産業建立起來,生産成本也會高於發達國家,産品進入市場後沒有競爭力,企業在開放競爭的市場中沒有自生能力,除非國家給予保護和補貼,否則不可能存在。政府的保護和補貼,導致價格扭曲,資源配置效率低下。這種發展戰略的好處是讓我國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建立起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1960年代能夠試爆原子彈,1970年代衛星能夠上天,但是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速度慢。
改革開放後,我們才轉變經濟發展戰略,開始發展符合比較優勢、容易形成競爭優勢的勞動密集型製造業,開始時我國農村有大量剩餘勞動力,工資水準低,但是,我國缺資金、缺技術、缺設備、缺合適的原材料、缺國外市場,於是我國東部沿海省份就以“三來一補”、“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方式,抓住香港、台灣、南韓、新加坡等東亞出口導向型新興市場經濟體由於工資上漲,原先發展的勞動密集加工出口産業失掉比較優勢,面臨向海外轉移的窗口機遇期,由各地一把手親自積極招商引資,把那些擁有資金、技術、海外市場訂單的企業招進國內來。開始時,我國的基礎設施差,企業經營環境不好,我國各地政府就以“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方式,設立工業園、開發區、經濟特區等,園區內做好幾通幾平,推行一站式服務,使勞動密集型加工出口産業迅速在各地形成具有競爭優勢的産業集群。依靠這種方式吸納了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佔領了國內外市場,賺取了豐厚的利潤,資本快速積累。隨著資本逐漸從相對短缺變為相對豐富,技術和産業隨之不斷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相對密集的産業升級,升級過程中利用與發達國家産業技術差距的後發優勢來加速經濟的發展。
二、“十三五”期間中國將保持6.5%以上的增長
今年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十三五”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攻堅決勝階段。為了實現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時我國的GDP和城鄉居民每人平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礎上翻一番的目標,“十三五”期間我國的年均增長速度必須達到6.5%以上。上述增長目標是否能實現?國內外有不少人擔心。其原因是從2010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持續下滑,增速從2010年的10.6%下降到2014年的7.3%,又進一步減緩到2015年的6.9%,今年上半年則只有6.7%,這是自1990年以來最低的增長速度。持續這麼長時間的增長減速則是從1979年的改革開放以後所不曾有過,而且繼續下滑的壓力還很大。
國內外許多人的看法認為這種增長的持續減速是由於中國經濟的國有産權的低效、不可持續的投資拉動增長模式和內部結構性因素等問題引起,這些問題難於解決,因此,中國經濟的崩潰被海外一些“唱衰中國”的人認為是不可避免。去年下半年以來的股市、匯市波動則進一步加強了人們對中國經濟未來前景的悲觀看法。
作為一個轉型中國家,中國經濟確實有許多有待解決的內部結構性問題。2013年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和去年中央經濟工程會議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目標就是在於解決那些問題。然而,從2010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速節節下滑的主要原因則有外部性和週期性的因素。
2010年和中國處於相同發展程度的其他金磚國家--巴西、印度、俄羅斯的增長速度分別為7.5%、10.3%、4.5%,2015年巴西和俄羅斯增長速度分別下降為-3.8%和-3.7%。增長下滑的情形和中國相同,幅度更大。他們並不存在我國國企比重高、投資過多、消費不足等結構性問題。印度2015年的增長速度為7.5%,表面上比我國好。但是2012年印度的增長僅為5.1%,下滑比我國深,有觸底反彈的因素,另外更重要的是印度2014年調整了統計方法,使其增長速度提高了將近一個百分點,所以,實際上印度的增長表現和我國一樣。不僅如此,南韓、新加坡等高收入、高表現、外向型國家,2010年的增長率分別為6.5%和15.2%,2015年則下降為2.6%和2.0%。這些高收入、高表現國家不應該有多少內部結構性問題,但是,在同期增長下滑的情形比中國還嚴重。只有共同的外部性、週期性因素才能解釋為何這些國家在同一時期都遭遇到相同的增長減速。
其實這種同期增長速度普遍下滑的現象並不難理解,一個國家每年的經濟增長由三個部分組成:出口、投資和消費。首先,1979年到2013年間,我國平均每年出口增長率是16.8%,由於,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尚未從2008年國際金融經濟危機中完全復蘇,增長乏力,消費不振,導致我國出口增長銳減。2014年的出口增長率下降為6.1%,2015年進一步下降到-2.8%,今年上半年則又下降為-7.7%,其他新興市場經濟體和東亞出口導向型發達經濟體同受此影響。其次,2008年為應對國際金融經濟危機中國和其他國家一樣採取了積極財政去支援投資,啟動需求,這些項目大多已經完工,在國際經濟尚未恢復常態,外需不足,企業的投資積極性低,投資增長率必然出現週期性下降。這種投資的週期性下滑也是在所有國家都共同發生。在出口和投資增長下滑的情況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就只剩下消費一項,我國因為就業和家庭收入尚未受到多少影響,消費的增長還維持在8%左右,其他新興市場經濟體和出口比重高的東亞高收入經濟體則消費增長也大幅下滑,所以,增長下滑的幅度比我國大。
自2008年全球金融經濟危機爆發,至今已經8年,遭受危機衝擊的美歐等發達國家出於政治的原因難於推行降低工資、減少福利、金融去桿杠、政府減少財政赤字等必要的結構性改革以提高經濟的活力和競爭力,有可能出現和日本在1991年房地産和股市泡沫破滅以後同樣的長期增長疲軟,弱化了國際需求,我國未來的增長將更多依賴於內需。
在此狀況下,我國在“十三五”期間必須按照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提出的決策部署,適度擴大總需求,努力保持經濟平穩發展,並堅定不移地著力推進“三去一降一補”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夠保持定力,推進提高我國經濟長期增長的品質和可持續性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國和其他國家相比的制度優勢。
在政策的具體落實中,擴大總需求上則可以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補短板措施結合起來。首先,我國的産業還有許多短板。中國是一個中等發達國家,即使現有的鋼鐵、水泥、平板玻璃、電解鋁等産業出現相對嚴重的産能過剩,傳統的勞動密集型加工産業因為工資上漲失去比較優勢,這些都屬中低端産業。中國2015年進口的國內不能生産的中高端製造業産品就達1.2萬美元,這方面的投資機會很多,經濟回報率很高。
其次是基礎設施,中國過去對基礎設施的投資做了不少,但是,主要集中在連接一個城市到另外一個城市的高速公路、高速鐵路、機場、港口等,城市內部的基礎設施如地下鐵、地下管網等則還嚴重不足,這方面的投資可以降低交易費用,提高經濟效率,社會回報和經濟回報都很高。
第三是改善環境,中國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環保方面的投資會有很高的社會回報。
最後是城鎮化。我國現在城鎮人口約佔總人口的56%,發達國家城鎮人口一般佔80%以上,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城鎮化將不斷推進,隨之需要大量的住房、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和公共服務投入。另外,棚戶區改造、經濟適用房建設方面也還有許多工作可做。
上述都是我國經濟的短板,具有高的經濟和社會回報。這些都不是傳統凱恩斯主義挖個洞補個洞,建成後不提高生産力水準的投資。在短期創造需求,增加就業,建成後可以從供給側提高生産力,降低交易費用,改善環境品質,促進可持續發展,屬於超越凱恩斯主義的舉措。這些補短板的投資將增加對目前産能過剩嚴重的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等行業的需求,也將有利於去産能的結構性改革,這些過剩産能産業也是高杠桿産業,需求增加,盈利改善,將有助於這些産業中的企業還本付息,降低杠桿,所以,也有利於去杠桿的措施的落實。
在經濟面臨下行,國內尚有大量好的投資機會的短板可以補,這是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跟發達國家最大的不同之處。發達國家的産業、技術已經處於世界的前沿,經濟下行出現産能過剩,下一個增長點是什麼很難找到,即使現在有了3D列印、電動汽車也只是一兩個領域,不像發展中國家的産業有很大的升級空間。其次,發達國家的基礎設施普遍完善,頂多是把老舊的基礎設施稍微改善一下;發達國家的環境也相對較好,城市化已經完成。所以,在經濟下行時,判斷中國的發展前景,不能簡單拿發達國家的經驗作為參考,中國在經濟下行時,確實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公告上所説的,迴旋的空間大、發展韌性強。
有好的補短板的投資機會還需要有投資的資金,在這點上中國也同樣具備許多優勢:
首先,我國中央和地方兩級政府積累的負債總額佔GDP的比重不到60%。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政府負債都已超過100%,我國運用財政政策來支援基礎設施投資的空間比其他國家大得多。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地方政府通過投資平臺借銀行或影子銀行的短期債務來進行長期基礎設施投資,出現期限不配套的問題。現在財政部允許地方政府發城建債來置換其在銀行、影子銀行的欠賬,這是一個很好的措施,必要時可以加大這方面的力度來支援基礎設施投資。
其次,我國的民間儲蓄接近GDP的50%,是全世界最高水準的國家之一,可以用政府的積極財政政策來撬動民間的投資,包括以PPP的方式開放民間對基礎設施的投資。
第三,投資需要以外匯從國外進口一些技術、設備和原材料,我國則有3.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居世界第一位。
以上三點是中國跟其他發展中國家最大的不同:其他發展中國家也有很多好的投資機會,但他們面臨外部衝擊和週期性下行時,經常受限于政府的財政情況不好、民間儲蓄率低或外匯儲備不足的瓶頸限制無法投資。我國在投資上則沒有這些限制。
另外,我國的銀行的利率和準備金率高,政府也可以用降低利率和準備金率等增加貨幣、信貸供給的政策來支援投資,不像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利率已經在零甚至是負的水準,出現了流動性陷阱。
上述條件使得我國的迴旋的空間大、可用的政策措施多、發展的韌性強。這些有利條件在“十三五”期間都不會有變化,把我國這些條件利用起來,在必要時用積極的財政政策撬動民間投資,用貨幣政策增加信貸支援有效投資來補供給側的短板,就會創造就業,收入增長就能得到保障,消費隨之也會增加。即使外部條件相對不好,出口增長疲軟,依靠國內的投資和消費,我國也有條件和能力在“十三五”期間取得年均6.5%以上的經濟增長,在2020年時實現十八大提出的兩個翻一番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中國也仍將是世界增長的引擎,每年為世界貢獻30%以上的增長。
三、和田經濟發展模式和機遇
在上述的宏觀環境之下,和田該如何抓住機遇,以適合和田當地實際情況的發展模式來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創造就業,擺脫貧困,實現社會穩定、經濟繁榮?這是在座的和田各級領導最為關心的問題。
目前和田230萬人口中,80%還是依靠農業生活,且有60萬勞動力不能充分就業,這與我國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情形十分相似。從我國改革前後發展績效對比的經驗總結,和田在“十三五”期間以及以後的經濟發展中除了要發展和田具有地區優勢的特色農業、農産品加工業、資源産業和旅遊業外,應該按照比較優勢、利用後發優勢,從農業轉型升級到製造業,發展勞動力密集型加工業,並在政府的因勢利導下,積極招商引資,以大進大出的方式,利用國內國外的資金、技術,迅速在7縣1市各自形成具有競爭優勢,能創造幾萬甚至上十萬就業,産品面向國內國外大市場的産業集群。根據我這次調研的初步認識,目前和田在落實上述發展思路上具有難得的機遇和條件:
1、我國東部沿海省份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工資水準迅速上升,再加之人口老齡化加快,我國每年減少的適齡勞動人口約為1千萬人,改革開放後東部沿海地區賴以快速發展的勞動密集型加工出口産業逐漸喪失比較優勢。現在我國沿海地區也出現了像日本在上世紀60年代、亞洲四小龍在上世紀80年代的情形,到了必須把勞動力密集型的加工出口産業向工資水準較低的海內外地區轉移的時候。目前和田的每人平均GDP只有全國的五分之一,不及東部沿海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的六分之一,在工廠工作的工人工資水準僅為東部沿海地區的一半左右。東部沿海的勞動密集加工出口産業一線工人的工資一般佔總成本的30%,工資成本的優勢是和田發展面向海內外市場的勞動密集型加工出口産業的最主要的有利條件。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條件可以彌補許多其他條件的不足。
2、和田地區屬於綠洲經濟,每人平均耕地只有1.2畝,農民有精耕細作、吃苦耐勞的習慣和從事家庭手工業的傳統,其情形和東部的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人多地少的沿海省份相似,能在東部沿海發展的勞動力密集型加工産業的生産方式,和田的農民能夠很快適應。尤其“公司農戶”的勞動密集型加工産業,像織襪、毛衣、假發、編織等,一般由公司提供原材料、技術指導、品質管理和市場,部分生産工序在眾多農戶家裏完成的行業,尤其適合在屬於綠洲經濟的和田發展。同時,由於眾多人口集中在綠洲,密度大,能夠像東部沿海省份“一縣一品”、“一鎮一品”那樣,在每個綠洲形成供應鏈相對齊全、具有競爭力的産業集群。這是和田與同為低收入水準人煙稀少的牧區和山區相比的另外一個優勢。
3、和田地處祖國西部邊陲,過去由於交通不便,過高的交通運輸成本,使得和田封閉閉塞,只能發展一些以當地市場為目標的家庭小加工業,難於形成面向全國、全世界大市場的産業集群,大量的勞動力只能從事半自給自足的農業,這是和田經濟外向度低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幾年來我國遍及全國的鐵路、公路、高速公路網的建成,大大縮小了和田和外部世界的交通運輸時間和成本,使和田利用其勞動力資源和工資優勢,發展大進大出兩頭在外的加工製造産業集群,産品進入全國各地乃至中亞、美、歐、非洲不再是一個不可逾越的障礙。
4、2014年5月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和2016年2月新疆自治區推進和田地區脫貧攻堅加快發展座談會給予和田發展紡織成衣等勞動力密集型的加工製造業提供了許多具有吸引力的優惠政策。這些政策遠優於其他低收入地區能給的優惠,對投資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在交通運輸不可逾越的障礙已經克服,以及以上三點有利條件下,如果和田地委書記、專員和所屬的7縣1市的書記、縣長、市長,能夠像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東部沿海各地的領導那樣,把招商引資作為一把手工程,充分利用和田的工資和政策優勢,針對東部沿海省份面臨轉移、又適合在和田生産的勞動密集加工出口産業,從“兩頭在外”的簡單加工作為切入點,主動出擊,親自動員,為客商排除生産、物流以及政策落實上的困難,把在東部地區的産業集群內擁有資金、技術、管理、國內外市場訂單的加工出口企業引進到和田來落戶,借船出海,加速發展在國內外市場上具有競爭優勢的産業集群,就能把和田目前富餘的60萬農村勞動力從社會穩定的包袱,變成為經濟發展、脫貧致富的有利依靠。
以我這次調研所觀察到的和田縣經濟新區裏,從號稱“世界襪都”的浙江省諸暨市大唐鎮轉移來的織襪廠“圖力帕紡織品有限公司”為例,該廠去年3月引進,7月開始建設,12月試産,以“兩頭在外”的方式,織襪的原材料全部從諸暨由卡車經陸路運抵和田,僅需4天左右,一輛可運載35噸原材料的卡車運費僅為2萬多元。和在大唐生産相比,增加的物流成本僅佔總生産成本的1~2%左右,而減少的工資成本卻可達15%以上。該企業目前雇傭700人,並已實現盈利,計劃到明年雇傭人數增加到2000人。
襪子的生産,襪筒適合在工廠由紡織機器大規模生産,決定襪子品質的關鍵程式“對目縫頭”,僅能手工操作,非常適合以計件的方式分散到農戶家中完成,所需設備的價格約5000元一台。“世界襪都”大唐鎮目前以“公司農戶”的方式生産襪子,雇傭勞動力最多時達12萬,産量佔全國的70%,佔全球的40%。由於工資上漲,勞動力短缺,大唐的襪業正在向工資水準較低的地方轉移。有鋻於此,具有豐富勞動力的和田具備以工資的巨大優勢克服運輸成本少量增加的負擔,尤其在政府有力的運輸補貼,廠租、電力及稅收優惠政策支援下,承接大唐的襪業轉移的條件,只要政府積極招商引資,因勢利導,有可能在和田迅速形成新的享譽國內外的襪業生産集群。
此外,陪同我來和田參加此次調研的20多名企業家來自成衣、假發、柳編等産業,他們所在的行業也都是勞動密集型加工出口産業,也都是以“公司農戶”的方式組織生産,在沿海省份的地縣形成的産業集群。成衣業在全國雇傭的人數達1000多萬人,假發生産在全國雇傭的人數達3~4百萬人,柳編僅在安徽阜南一縣就雇傭近60萬人。這些産業也都面臨和襪業相同的勞動力短缺,工資上漲,産業轉移的壓力,是和田可以大力招商引資發展“一縣一品”的行業。
我建議和田把在7縣1市形成3~4個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織襪、成衣、假發、編織加工出口産業集群作為“十三五”期間的工作目標。如果每個集群雇傭5-6萬人,就會有20萬個勞動力就業,每個勞動力以每月2000元的工資計算,將可為和田的230萬人每人每年增加2100元的收入,單這項工資收入的增加即可以使和田地區擺脫貧困。通常一個製造業的工作崗位至少還可以帶動2個服務業和其他就業崗位,這樣不僅目前的60萬富餘勞動力可以實現充分就業,而且家庭收入還將進一步增加,和田的7縣1市不僅可以全面脫貧,還將迎來富裕安康、欣欣向榮的新局面。
需要指出的是,沿海地區勞動密集産業轉移的機遇稍縱即逝,窗口期只有5年左右。目前東部沿海一線工人的工資水準在每月600-700美元左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估計將達1000美元。這些行業的企業為了自身的生存只能轉移到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國家或地區,比如越南、柬埔寨、非洲,或是像和田這樣的國內地區。如果,和田和國內目前勞動力成本低的地方行動慢了,這些企業將主動轉移到國外,或是沒有轉移到國外但在市場競爭中因為成本高而被淘汰,到那時和田缺乏可以“借船出海”的企業,想發展這樣的出口加工産業將會是非常困難。反之,如果和田行動快,通過政府有力度的招商引資,以工資優勢和政府給予的各項優惠政策,迅速在和田形成産業集群,和田在和國內勞動力成本低的地方的競爭中將會有先發優勢。
對於和田來説,以産業集群的方式,發展勞動密集型加工出口産業來解決就業,增加收入,消除貧困,實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現在可以説是“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建議和田地區各級政府借鑒八十年代沿海地區一把手工程的成功經驗,由書記、專員、市長、縣長親自抓招商引資,把此作為要務,儘快行動,搶抓機遇。
四、結語
在這個報告中,我講了三點:一、從我國改革開放前後的經驗對比,可以得出一個發展中國家或地區,經濟要長期可持續快速發展必須充分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以及先天具有的後發優勢來推動技術創新産業升級,並利用當地資源和要素的優勢結合國內國外的資金、技術的優勢,使其産品在國內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優勢。在這個過程中政府要因勢利導,發揮積極有為的作用,克服基礎設施的不足,形成有吸引力的政策環境,快速在各地形成具有競爭力的産業集群。
二、“十三五”期間,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將會相對不利。按照“十三五規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部署,我國政府根據適度擴大總需求,著力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指導方針,充分利用各種有利的發展條件,我國完全有可能取得年均6.5%以上的經濟增長,實現十八大提出的兩個翻一番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我國仍將每年為全球貢獻30%以上的增長。
三、“十三五”期間,和田地區只要充分利用比較優勢和後發優勢,以及中央給予的各種優惠政策,在政府的努力下,抓住沿海地區勞動密集型加工出口産業轉移的窗口機遇期,積極招商引資,在7縣1市形成幾個在國內國際市場具有競爭優勢的産業集群,一定能將60萬富餘勞動力從包袱轉化為優勢,擺脫貧困,實現經濟繁榮、社會和諧、民族團結的目標。如此,和田地區不僅將為全國減貧工作創造經驗,也將為少數民族、邊緣偏僻、貧困地區發展經濟提供經驗,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貢獻!
謝謝!
(責任編輯:金瀟)
免責聲明:中國網財經轉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