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中國經濟企穩回升跡象明顯,預計增速將保持在6.7%~6.9%之間。”近日,《瞭望》新聞週刊記者調研中,中國經濟專業研究人士們給出這個相對一致的共識。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著名經濟學家劉偉具體為《瞭望》新聞週刊記者分析説,從去年下半年以來,針對經濟下行,宏觀政策鬆緊搭配,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有效,穩健的貨幣政策鬆緊適度。瞄準經濟下行風險,決策層有針對性地出臺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國家發改委5萬多億的基礎設施投資,4萬多億的東北振興計劃,今年上半年預計超7萬億的信貸規模等等。在這些政策措施影響下,經濟企穩回升的跡象非常明顯。
“今年上半年最大的亮點,就是整個經濟工作完全按照去年年底中央部署的五大任務展開,雖然有些分歧和波折,但堅定不移地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資訊部副部長王軍告訴瞭望記者:一方面,穩定需求的措施和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的“組合拳”,都在見效;另一方面,改革推進穩紮穩打,“雙創”戰略深入人心,決定中長期發展品質和可持續性的內生動力正在初步聚合。
與此同時,研究人士們也普遍強調,目前“總量持續回穩”和“微觀困難加深”相互交織,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核心的結構調整和産業升級,仍然處在膠著狀態。
這意味著,一方面,進入新常態的中國經濟“大船”已經轉向全新發展階段;另一方面,掉頭轉向仍然處在行進中,“大船”的動力和承載力能否承受住巨大轉向力而實現平穩改速,還要面對持續考驗。
正因此,當前中國經濟仍要面對多重考驗,既有通縮風險,也有潛在的通脹,還存在滯脹可能,經濟下行風險的動因更沒有完全克服。如此複雜情況下,決策層出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三去一降一補”等有力舉措,正強烈暗示著中國經濟改革基礎雄厚、底牌過硬。
7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專家座談會時強調,從經濟運作看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特徵更加明顯,必須堅定信心、增強定力、堅定不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新的經濟結構,強化新的發展動力。
半年經濟“企穩回升”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綜合研究人士判斷和各方面經濟運作最新進展得出,上半年中國經濟“企穩回升”跡象明顯,主要表現在多個方面:一是上半年實際GDP增速預計在6.9%左右,高於6.5%的目標。二是名義GDP(即現價核算GDP)增速超過實際GDP增速。這是經濟回暖一個很重要的指標,説明價格方面的活躍程度。三是CPI已回到2%左右,4月份同比上漲2.3%,5月份上漲2%,表明經濟通縮較之前期有所緩解。5月PPI降幅收窄至-2.8%,環比上漲0.5%,今年以來連續5個月降幅收窄,顯示工業産品的供求關係有積極的變化。四是製造業PMI逐漸回到榮枯線,6月份製造業PMI為50.0%,比上月微降0.1個百分點,位於臨界點,總體呈現生産平穩、結構進一步優化的特徵。服務業PMI明顯回升,6月份為53.7%,比上月上升0.6個百分點,連續兩個月小幅回落後明顯回升,表明服務業擴張步伐有所加快,企業對市場預期較為樂觀。五是上半年企業的虧損收入佔其主營收入的比重朝著良性趨勢發展。1~5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6.4%。年初以來,工業企業各月利潤均保持增長,改變了2015年利潤下降局面,6月份預計將繼續延續平穩增長的態勢。六是今年儘管農業氣象條件出現一些階段性不利因素,但是夏糧總産仍然可以達到2800億斤,與歷史上最高的去年相比,大體持平,為全年實現“十二連豐”以及全年經濟目標實現打下堅實基礎。同時,今年夏糧生産呈現三大特點,區域佈局更加集中,專用品種比例提高,節本增效顯著,反映出農業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七是就業形勢穩定向好。根據人社部的數據,1~5月城鎮新增就業577萬人,完成全年計劃目標的57.7%,總體顯示就業形勢比預期要好。
王軍認為,從今年上半年宏觀政策實踐和經濟運作實際來看,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內,中國經濟將在“L”型的橫部,即6.5%~7.0%之間小幅波動,政策和經濟潛力都不可能支援繼續下滑的勢態,一旦察覺有脫離預期目標底部區間的趨向,就會觸發政策“托底”。
經濟品質逐步提升
與此同時,中國經濟的品質和內涵也已出現較明顯的提升。從上半年經濟運作數據來看,有多方面體現:
一是産業結構繼續改善。上半年服務業增速繼續快於工業,這意味著服務業佔GDP比重繼續提高。從工業結構內部來講,高技術産業、先進裝備製造業增長速度在明顯加快,比重也在持續提高。
1~5月高技術産業增加值佔規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是12.1%,比去年同期提升了0.8個百分點;1~5月份裝備製造業佔工業比重為32.5%,提升1.3個百分點。這些方面顯示出工業向中高端邁進的步伐在加快。
二是投資結構繼續優化。目前,固定資産投資額中高技術投資、服務業投資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比重在提升,而高耗能投資,尤其是産能過剩行業投資增速在回落。
1~5月份,高技術産業投資增長13.6%,比全部投資增長速度高了4個百分點;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增長14.9%,比全部投資增速高5.3個百分點;服務業投資佔比57.4%,比去年同期提升1.2個百分點;五大高耗能製造業投資下降1.5%。
三是消費升級出現進展。與居民消費品質的提升和品質改善相關行業的銷售都保持較快增長,消費升級的趨勢明顯。比如,5月份汽車銷售額同比增長8.6%,比4月份加快3.5個百分點;體育娛樂用品的銷售額同比增長12.9%;中西藥品的銷售額同比增長14.4%。
四是新業態、新動能加快成長。 1~5月,網上零售額繼續保持較快增長,為27.7%。“雙創”戰略推動創新主體大幅增加,5月份新增企業主體48萬家左右,每天新增加約1.6萬家。新産品、新服務繼續保持較高增長,1~5月,新能源汽車銷售12.6萬輛,同比增長134.1%。
結構矛盾仍舊突出
不過,“長期來看,針對中國經濟失衡或者出現深層次矛盾的治理,成效仍不顯著。”劉偉向《瞭望》新聞週刊記者坦言了自己的判斷,“目前中國經濟呈現雙重風險,一是潛在的通脹壓力,二是經濟下行壓力。而且,這兩個壓力與總量擴張速度快慢關係不大,表面上是需求疲軟、內需不足,深層次看則是一系列結構性矛盾的積累和扭曲。”
其一,投資需求疲軟源於多層次的結構性原因,包括産業結構升級動力不足,證券市場結構扭曲,都會導致投資需求的疲軟。
國有大企業受市場約束越來越強,在産業結構不能升級、産能又嚴重過剩的情況下去擴大投資不太現實;民營企業有投資衝動,但較難獲得公平競爭的融資市場,導致其因融資成本過高而投資動力不足。
其二,消費需求疲軟的主要問題,不是因為居民收入增長遲緩,也不是國民收入總量擴張不夠,而是收入分配結構出現了問題。在政府、企業和勞動者的收入分配結構中,勞動者在初次分配中的收入佔比較低,使得消費增長在整個宏觀格局中相對不足。
加之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産業之間的收入結構性差異較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應有的消費規模和增速。比如,我國農業産值佔GDP的9%,但農業勞動力就業比重佔了30%多。
因此,劉偉認為,當前消費需求疲軟和投資需求疲軟,總的來説並不是有效需求增長的快和慢等總量原因所導致,也不是經濟週期性的宏觀經濟總量的失衡,而是一系列結構性失衡的結果。
矢志不渝供給側改革
“中國經濟今年上半年的表現從總量來説有所反彈,但結構性矛盾沒有得到真正的緩解。”在劉偉看來,要解決這些結構性的矛盾,“靠需求擴張是解決不了的,因為需求只是涉及到總量,要麼擴張、要麼緊縮,不涉及到結構。針對這些問題,決策層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補’,就是要解決結構性失衡這個目前中國經濟最深層次的矛盾。”
在全球經濟低迷、英國脫歐給市場帶來不確定性的情況下,相比世界其他經濟體,中國不算低的經濟增速、依然龐大的外匯儲備、整體不高的外債水準以及巨大的公共基礎設施投資空間,讓中國經濟具有眾多的政策工具選項和廣闊的發展迴旋餘地。
基於此,面對《瞭望》新聞週刊記者,國家統計局發言人盛來運認為,當前中國經濟運作“上有壓力,下有支撐”的大趨勢,將在一段時間內不會改變,為中國經濟篤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堅實的改革基礎。如此背景下,能否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意志和“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的篤定,矢志不渝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並取得成功,就成為“十三五”乃至更長時間解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要害。
採訪最後,王軍告訴本刊記者,今年以來,中央強調在搞供給側改革的同時,也要加強需求側管理,就是前者放眼長遠,後者著眼短期,為了創造一個比較理想的穩定的改革環境,把更大的精力放在供給側改革和體制改革上。(王健君 王仁貴)
(責任編輯:毛凱悅)
免責聲明:中國網財經轉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