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資金加速"輸血"實體經濟 化解存量風險等政策將落地

  • 發佈時間:2016-04-20 06:47: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記者 張莫  責任編輯:李春暉

  一季度對實體經濟發放貸款創歷史新高

  一季度的貨幣金融數據顯現出積極跡象。3月末,廣義貨幣M2增速為13.4%,符合年初13%左右的目標。與此同時,一季度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6.59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多1.93萬億元,創歷史同期最高水準。資金加速流向實體經濟態勢有所顯現。

  業內人士表示,未來,貨幣金融政策將力圖維持目前的流動性環境,同時,監管層將進一步出臺政策引導融資結構的優化、貨幣傳導政策的疏通以及存量金融風險的化解。而債轉股、投貸聯動等政策,也體現了金融改革的核心內容。

  跡象 資金加速流向實體

  數據顯示,一季度市場流動性總體寬裕。今年3月末,廣義貨幣M2增速為13.4%,較上月末回升0.1個百分點。而M1增速為22.1%,較上月末回升4.7個百分點,一季度的平均增速為19.3%,較去年全年的平均增速高10.7個百分點。

  資金加速流入實體的態勢也有所顯現。數據顯示,2016年一季度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6.59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多1.93萬億元。與此同時,3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144.75萬億元,同比增長13.4%,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高0.7個和0.3個百分點。

  從分類數據來看,資金也正通過信貸、直接融資、表外融資等各種方式回流實體經濟。數據顯示,一季度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4.67萬億元,創單季歷史新高,比第二高的2015年一季度高出1.06萬億元;一季度企業債券融資達到創紀錄的1.24萬億元;非金融企業股票融資也有所加快,一季度增加2840億元,同比多增1132億元;表外融資也出現回升。一季度委託貸款、信託貸款和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合計增加4872億元,同比多增1173億元。

  “今年一季度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144.75萬億元,而M2餘額為144.62萬億元,兩者非常接近,而且兩者的同比增速都是13.4%,這也證明了金融資金基本都進入了實體經濟,因為社會融資規模恰恰是金融支援實體經濟的有效指標。”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司長盛松成説。

  盛松成表示,銀行的股權投資中,85%以上為證券投資基金、他行理財産品、資金信託計劃和資産管理計劃等産品。銀行通過信託、資産管理計劃等通道進行資産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延長了資金鏈條,增加了監管難度,同時也有一部分銀行資金通過這種方式進入資本市場,但總體來説規模不大,風險基本可控。據測算,3月末銀行資金通過信託、基金和券商資管等渠道參與資本市場的餘額約佔其總資産的5%,其中中型銀行佔比最高,約為9%,這其中還包括一級市場投資,而一級市場投資本身就是直接投入實體經濟的。

  調整 信貸投放領域出現變象

  根據央行依託社會融資規模統計框架,對企業通過貸款、股票、債券、委託貸款、信託貸款、票據、網路借貸等各類金融工具融資的綜合成本進行監測和評估的結果,2016年一季度企業融資成本繼續下降,截至2016年3月份,企業融資成本為4.55%,比2015年末下降76個基點,比去年一季度下降228個基點。其中,小型、微型企業融資成本分別為6.69%和7.08%,均與2015年末基本持平,分別比2015年同期下降209和232個基點。

  在融資成本下降的同時,銀行信貸投放的結構也出現變化。從貸款結構來看,中長期貸款增長較快。其中,企業中長期貸款同比多增1435億元至5078億元。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目前固定資産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同比增速已大幅反彈40%以上,未來企業中長期貸款需求將進一步增長,進而推動信貸保持一定的高增速。新開工項目可能是未來穩增長目標達成的關鍵,也是信貸重要的投放對象。

  信貸投放領域的變化進一步顯現“供給側改革”的內涵。今年一季度末,産能過剩行業中長期貸款餘額同比下降0.2%,首次出現負增長,其中,鋼鐵業中長期貸款餘額同比下降7.5%,建材業中長期貸款餘額同比下降10.3%。與此同時,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信貸投放增長較快。如,小微企業貸款增速為14.5%,比大型企業和中型企業貸款增速分別高2個和5個百分點,高於全部企業貸款增速2.4個百分點。

  數據顯示,自去年5月以來,個人購房貸款增速連續10個月回升,增速累計回升8.3個百分點。盛松成説,這促進了房地産市場的銷售,房地産市場去庫存加快。

  預期 引導融資結構進一步調整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雖然一季度的數據比預期的要好,但是也不容樂觀,外部壓力依然存在。未來貨幣金融政策將力圖維持目前的流動性環境,而財政政策則將更為積極,直到經濟結構的調整順利完成。

  不過,他同時表示,央行要視實體經濟的狀況來決定其未來寬鬆力度,如果實體經濟進一步惡化,才有進一步寬鬆的必要。目前來看,一季度經濟呈現復蘇跡象,市場預期未來幾個季度經濟將維持現在的狀況或者進一步好轉。“不是説貨幣政策沒有進一步寬鬆的空間,但目前來看,貨幣政策沒有進一步寬鬆的必要,或者説,維持目前狀態的概率會大一點。”他説。

  “不論從量上還是從價上來看,一季度貨幣投放已經非常充分,貨幣信貸量在二、三、四季度可能將不如一季度這麼迅猛。”聯訊證券研究總監付立春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未來不排除存款準備金率和利率會繼續下調,但二季度可能不會。

  業內人士表示,在保持流動性寬鬆的基礎上,下一步,貨幣金融政策將從進一步引導融資結構優化和厘清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角度,來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引導資金流入實體。

  “從經濟結構的角度來看,在經濟下行週期,實體經濟的杠桿率已經較高,對融資結構的需求將從過去的以債務融資為主轉化為以股權融資為主,這是去杠桿的需求,也有助於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曾剛表示。他説,除了進一步完善股票市場發展之外,目前正在醞釀的債轉股和投貸聯動政策也可看作是必要的嘗試,契合了目前融資結構轉變的大背景。另外,債轉股政策也有助於化解金融存量風險,防止其對經濟構成更大程度的危害。

  付立春表示,中國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正在逐漸完善的過程中,這涉及金融體系結構性的供給側改革,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除了自上而下的改革外,金融機構可以嘗試給予基層業務部門更多的定價權,促使其針對不同企業提供差異化的産品,更好地服務於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滿足與實體經濟全面匹配的融資需求,自下而上的來推動改革,從而助推資金更順利的流入實體。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