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2日 星期六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400億結存創投基金花十幾億 "沉睡"的政府引導基金

  • 發佈時間:2016-01-16 07:10: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畢曉娟

  一邊是財政資金吃緊,一邊是政府引導基金“沉睡”。

  據《華夏時報》記者了解,2015年以來,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進一步盤活財政資金的通知,財政部根據國務院通知的要求,先後出臺了3個通知和辦法,但效果甚微。統計數據表明,2015年1月-10月期間,創業投資基金一共只花出去15.6億元,而上一年的結存額已高達397.56億元,不及其結存額的4%。也就是説,大部分政府創業投資基金均躺在賬面上睡大覺。

  “近幾年,國務院一再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相關工作,並且為此成立了政府引導基金;但是,政府的這些引導基金真的起到了引導的作用嗎?”1月1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昌智在第七屆中國經濟前瞻論壇上稱,我國擁有大量的政府引導基金,可政府還沒有學會在市場經濟中游泳,從而導致政府引導基金大量結存,難以起到引導企業創新、創業的作用。

  引導基金“大爆發”

  政府引導基金是由政府出資,聯合其他商業機構或人士出資設立,交由專業投資管理機構進行管理,是扶持特定階段、行業、區域目標的引導性投資基金,可以股權、債權或者其他金融工具,投向子基金、企業或者項目。

  “過去,政府支援企業發展主要是通過財政補貼一次性投入到項目、企業;但是,這種形式在分配過程中存在尋租空間,扶持效果也不太理想。政府引導基金設立的初衷就是改變財政支出的方式,在政府出資的前提下吸引有關金融、投資機構和社會資本進入,然後按照基金的規則市場化運作,以股權或債權等方式支援企業發展,資金可以滾動使用。”1月13日,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近年來,中國政府引導基金已經進入快速發展時期。

  事實上,早在2002年,我國就已經有了第一家政府引導基金——中關村創業投資引導資金,總規模5億元。此後的幾年,政府引導基金開始了較慢的發展,直到2008年,國家出臺了鼓勵各地成立創投引導基金的紅頭文件,發佈了《關於創業投資引導基金規範設立與運作的指導意見》,此後,政府引導基金開始進入快速發展期。據了解,在政府引導基金的設立上,各地方政府根據投資方向和重點紛紛設立了各種天使基金、股權基金、産業基金等。

  在經歷了2002-2007年的探索起步、2008年的快速發展、2009年至今的規範化運作三個階段後,我國政府引導基金的政府引導作用日益增強、運作模式日趨完善,其發展已步入繁榮期。尤其是2015年,中央層面不斷拋出一個個真金白銀的大禮包。

  2015年1月1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設立總規模400億元的國家新興産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重點支援處於起步階段的創新型企業。當年9月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建立總規模為600億元的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其中,中央財政通過整合資金出資150億元,創新機制發揮杠桿作用和乘數效應,吸引民營和國企、金融機構、地方政府等共同參與,撬動更大規模的社會資本投入。很明顯,政府越來越重視市場化運作在推動創業創新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其中,節能環保、資訊、生物與新醫藥、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太、海洋、先進裝備製造等領域成為政府引導資金重點關注的領域。

  “按照市場偏好,社會資本一般比較青睞那些投資期短、見效快的領域,而生物醫藥、節能環保、新能源等這些對國家産業調整與發展有巨大促進作用的項目,卻因為成長期長、見效慢得不到社會資本的關注,設立政府引導基金,有助於打破困擾社會資本的投資方向困局。”1月10日,一家投資公司相關負責人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引導基金能有效放大政府資金的財政杠桿,吸引更多社會資本進入我國有待進行産業升級的領域。

  根據深創投的經驗,設立政府引導基金,政府出資部分投資能力可放大多倍,據測算,政府引導基金的投資能力理論上可放大10倍。

  躺在賬上睡大覺

  恰恰是源於這種有效放大政府資金的財政杠桿的功能,從中央到地方都競相設立各種政府引導基金,基金形式五花八門,大有一哄而上的架勢。

  據不完全統計,中央財政目前已設立9隻政府引導基金,帶動社會資本5000多億元,各級財政注資設立的683隻政府引導基金也已覆蓋了全國34個省市,覆蓋了天使投資、創業投資、産業投資各個階段。但是,從地方實踐來看,因為制度設計不健全,存在不少問題。

  上述投資公司負責人給記者舉例稱,近年來,山東省各級政府積極探索以政府引導基金方式支援産業發展,2015年山東省各級政府參股或出資的各類投資基金總規模預計達到1320億元以上,但是,基金在具體運作中,重復設立,數量過多,造成資金分散使用,無法形成“拳頭”效應,同時,可供機構投資的項目不多,最終導致基金大量結存。

  “政府引導基金大量結存有兩個原因,一是不敢花,二是不會花。”陳昌智強調,不敢花的原因主要是害怕錢花出去以後虧損了收不回來,要承擔責任,同時,相關基金還沒有學會怎麼在市場經濟中游泳,不知道怎麼去引導,不會像風險投資、私募基金那樣操作,所以錢大量結存。

  據了解,部分政府引導基金並沒有按照市場化原則操作,政府承擔了無限責任,這無疑給政府引導基金埋下不少風險隱患。具體表現在:一是對社會資本承諾保底收益,收益達不到,由政府補足;二是約定基金本身出現虧損,由政府補足,這類資金實際上是由政府對社會資本的還本付息“兜底”,明股暗債加大了財政風險,政府資金的引導作用受到嚴重制約。

  “雖然基金結存量很大,但小微企業依然很難拿到引導基金,我們一直想做低糖、低鹽和低油方面的項目,但一直申請不到相關基金。”1月10日,一家杭州食品企業的負責人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即便拿到了,也有各種問題,比如,他的一位同行申請到了當地的引導基金,但還款期只有兩年,短短兩年,企業很難有這樣的還款能力。

  審計署2015年7月發佈的報告顯示,截止到2014年底,14個省2009年以來籌集的創業投資基金中有397.56億元結存未用,該數據佔所有基金的84%,其中4個省一分錢都沒花過;17個省82個未完工的“十二五”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項目中,有21個已停建或未開工,19個進度遠滯後於計劃,中央財政安排11個省的專項資金有3.38億元(佔11%)結存兩年以上。

  毫無疑問,如果能及時盤活這筆資金,將對拉動投資、促進就業和經濟結構升級産生立竿見影的效果。

  “政府引導基金大量結存跟當前的經濟形勢也密不可分,比如,政府引導基金在當地找不到足夠多的好項目,導致一些優秀的創投企業不敢與政府引導基金合作,長此以往,引導基金資金出現沉澱、閒置現象,資金利用效率低下。”楊宜勇建議,政府引導基金結存比較多的情況下,各級政府基金注入的錢就應該放緩。

  而就在近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在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工作會議上同樣表示,近年來,在加快政府職能轉變,促進創新創業、鼓勵股權投資政策背景下,中國政府引導基金進入快速發展時期,下一步要明晰政府引導基金定位,合理控制基金規模與投向,將重點放在已設立的基金儘快形成投資、發揮效益上來,不盲目新鋪攤子,不搞全覆蓋。

  查看更多華夏時報文章,參與華夏時報微信互動(微信搜索“華夏時報”或“chinatimes”)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