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債大面積違約恐引發“多米諾”效應
- 發佈時間:2016-01-05 01:00:22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李春暉
四川聖達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四川聖達”)2015年12月7日發佈公告稱,未能于12月5日足額支付“12聖達債”2175萬元利息,亦未能在同一天兌付3億元投資者決定提前回售的債券本金。這是四川省大型企業陷入債務困境的最新案例。
“三期”疊加壓力之下,新一輪企業債務風險正在包括國企、民企在內的各類大中小型企業積聚,正規金融和民間借貸相互糾纏交織,形成了區別於以往的大規模複雜企業債務存量,導致債務的緩釋和化解難度成倍增加。專家認為,儘管尚未有跡象顯示大面積債務崩塌即將來臨,但仍需穩妥推進分類債務重組、資産證券化等措施進行有序化解,並繼續加大改革力度幫助企業降本增效,助力實體經濟健康發展。
債務風險片狀積聚
記者發現,近兩年來,四川先後至少發生了怡和係、川威係、二重係、匯通係、華通係、漢龍係、科創係等企業幾十億至數百億債務逾期,以及個別欠債企業老闆“跑路”、企業癱瘓的極端事件。目前陷於債務困境的,既有民營企業,也有國資企業;既有中小企業,也有龍頭骨幹企業,形勢頗為嚴峻。
資料顯示,“12聖達債”發行于2012年12月5日,發行總額3億元,票面利率7.25%,期限六年,附第三年末發行人上調票面利率選擇權及投資者回售選擇權。上述公告意味著該債券正式宣佈違約。
據了解,四川聖達曾從事焦炭業務,2014年起轉型生鐵、制動鼓、茶葉等,但經營及盈利能力一直不容樂觀。而據“12聖達債”債券代理人天津銀行2015年11月26日公告,截至11月25日,四川聖達集團及其附屬公司的逾期債務總額達到5.1441億元。
《經濟參考報》記者發現,自2013年下半年以來,當地部分具有重要地位的實體企業債務風險敞口日益嚴重,除債券違約以外,銀行債務及民間借貸方面亦相繼出現較大面積企業還本付息困難或債務違約的情況。
怡和企業集團是四川一家發展近20年的龍頭民營企業,曾連續三年名列全國工商聯評選的全國民營企業500強,業務涵蓋制藥、房地産開發和文化教育等多個板塊,2013年實現銷售收入16.21億元,卻在2014年下半年曝出鉅額債務問題。據媒體披露,怡和集團當時總負債超過40億元,其中銀行風險敞口25億元,其餘則涉及民間借貸。整個怡和集團的債務,牽扯17家銀行、2家資産管理公司和40余家民間借貸主體。
同時,部分大型國有企業也面臨嚴重的債務困難。以位於四川省德陽市的二重集團和二重重裝為例,自2011年起,受宏觀經濟形勢、重型裝備製造業行業週期以及自身管理問題等多重因素影響,二者多年連續虧損,失去造血能力,生産經營以及員工工資、社保基本靠向銀行舉債和國機集團提供的資金支援予以勉強維持,且逐漸無法償還到期負債。
據悉,截至2014年底,二重集團、二重重裝金融負債總規模已經超過200億元,其中120億元金融債務全部違約,二重重裝已經嚴重資不抵債並從上交所退市。近日,在四川省德陽市中級人民法院的審理下,這起涉及資産總額210億元、負債230億元、出資人50000余位的二重集團和二重重裝司法重整終於完成。
此外,陷入嚴重債務困境的還有大量中小企業,尤其是通過民間借貸渠道進行融資的部分困難企業。以四川去年爆發的匯通信用融資擔保公司資金鏈斷裂案為例,包括銀行貸款、小貸公司貸款、民間借貸等在內,案發時其在保餘額超過40億元,而被擔保的融資主體主要就是數百家中小企業,這些債務目前尚未化解。
複雜程度前所未有
四川大學法學院教授顧培東分析,前些年發生的“三角債”危機,主要是以企業間的經營性欠款為主,資金的流向是實體經濟,並且債務關係中權責的區分相對比較清晰,債務化解的主體也比較明確。但由於當前的經濟和金融環境已經發生顯著變化,此輪債務風險積聚的情形則要複雜得多。
從債務類型看,當前面臨的債務有銀行信貸産生的債務,有企業經營産生的貨款、材料款、工程款等支付債務,有非銀行金融機構發行的信託、基金債務,有政府類投資項目産生的平臺債務,有通過小貸公司、擔保公司、投資理財公司等渠道産生的民間融資債務,還有通過集資詐騙、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等方式産生的違法違規債務。
從債務主體看,涉及的債務主體並不都是進行實際生産的經營性企業,還涉及政府項目平臺,小貸公司、擔保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或準金融機構,各類投資理財機構、投資諮詢公司以及一些民營企業老闆和大量普通老百姓。
從債務規模看,單個企業所涉債務動輒數億、數十億乃至數百億,這在以前是不可想像的,現在卻是常態。所以當企業一旦陷入債務危機,實現逆轉的可能性大大減小。與此同時,大規模的債務,通常又是由複雜的債務類型及債務主體相互纏結、彼此勾連形成,成倍增加債務紓解難度。
由於我國長期倚重以銀行為主的融資體系,從銀行不良資産形勢亦能管窺當前債務困境的複雜程度。有四川銀行業內人士表示,當地各種類型的銀行業機構不良貸款餘額和不良率均在“雙升”,信用風險仍是當前區域金融風險的主要方面。
據中國東方資産管理公司近日發佈的《2015:中國金融不良資産市場調查報告》,本輪銀行不良資産升勢尚未見頂,不良資産正向各銀行類機構、各地區、各行業蔓延:浙江、江蘇、廣東、山東、福建、上海等東南沿海發達地區存量較大,內蒙古、黑龍江、廣西、雲南、四川等地區增幅較大;製造業、批發和零售業、個人貸款、農、林、牧、漁業等行業不良貸款規模相對集中,採礦業、金融業、建築業、批發和零售業等行業不良規模增長較快。
而隨著産融結合的深化,不良資産風險已不再局限于銀行體系。非銀行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産和非金融企業的不良資産越來越多:委託貸款逾期數額巨大,企業間存在大量逾期應收款,價值發生貶損的股權資産、實物資産和無形資産層出不窮,這些風險很容易侵入金融機構和金融系統。
此外,還有銀行人士指出,目前所反映出的企業債務情況及其影響,恐怕還不是這一輪企業債務風險的全貌。一方面,部分金融機構為了控制賬面不良率的過快上升,採取以保證金衝抵利息、借新貸歸還利息以及將不良債權撥付表外等方式,“掩飾”債務問題;另一方面,大量訴諸司法的債務糾紛案件積壓在法院,實存債務尚未全面爆發。
鉅額債務讓實體企業舉步維艱。記者採訪了解到,目前企業因流動資金不足而減、停産現象較為普遍。同時,由於企業間互保以及産品鏈上下游支付關係的斷裂使得企業債務形成了“多米諾”效應,一部分企業的困境又拖垮了另一批企業,從而加大了地方經濟穩增長、促發展的困難。更重要的是,債務纏身還使得企業沒有條件進行必要的技術改造和新品研發,結構調整難以為繼。
企業減、停産導致大量在崗工人面臨失業風險,不僅加劇了全社會的就業矛盾,還衍生出新的民生問題。有政府人士擔憂,若相關債務風險得不到有效控制和化解,有可能引發局部地區經濟和社會多個層面的更大風險。
各類成因相互交織
多位專家分析,本輪債務風險不斷承壓,既有短週期的景氣下行與長週期的經濟增速換擋等週期性因素,也有我國經濟發展模式轉換、結構調整、産業升級換代、過剩産能風險釋放等內部因素與國際經濟低迷等外部因素。
顧培東認為,導致這一輪企業債務危機的原因主要是經濟性的,包括宏觀經濟下行、經濟增長放緩;産能過剩、市場需求不旺;企業生産成本結構性上漲;部分企業産能擴張與市場需求呈週期性錯位;企業投機性偏好過強,産業結構整體輕浮化等。
專家分析,在寬鬆的財政和貨幣政策背景下,加上地方政府的助推,不少企業主體在前幾年順週期階段不斷加杠桿擴大投資,形成了不小的泡沫,隨著經濟下行壓力顯現,累積的債務風險隨即暴露。實際上,當前各類企業面臨的債務風險也是經濟下行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側面反映了當前經濟發展面臨的較大壓力。
此外,有銀行業人士認為,在經濟因素之外,此輪債務風險的積聚還與企業融資領域一直以來存在的種種問題有密切關係。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國直接融資規模仍然較小,間接融資一直是企業的主要融資渠道,企業的杠桿率長期居高不下,面臨經濟下行壓力時出現債務風險敞口的概率肯定會大幅增加。
同時,當前銀行等間接融資渠道門檻高、程式繁雜、成本降不下來,貸款企業在銀行面前地位弱勢,“過橋貸”早已成常態,“抽貸”最近也是屢見不鮮,企業資金鏈不確定性太強,斷裂風險隨時都存在。而規模增長迅速的企業債券,其到期一次還本付息的特殊償還方式也可能繃緊企業現金流,還不排除部分企業債券發行時存在財務造假,進一步增加發生債務風險的可能性。
此外,在正規金融之外的影子金融體系錯綜複雜、相互交織、監管失范,尤其是以小貸公司、擔保公司、民間投融資公司為代表的民間借貸市場,長期充斥違規違法經營,導致大量資金空轉無法進入實體經濟,進一步放大了債務風險。
綜合施策化解風險
大量既有債務不能有效化解,新的債務不斷增加,緊繃的資金鏈往往成為壓垮企業的最後一根稻草。專家和企業界人士建議,以改革的手段加強債務重組,穩妥推進資産證券化,幫助企業降本增效,有效化解相關風險。
多位專家表示,總體上看,與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相比,我國當前以企業為主體的經濟基礎更雄厚,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金融系統抗風險能力也更強,居民財富基礎大幅改善,社會保障體系有長足進步,發生大規模債務崩塌和群體性失業衝擊的可能性較小,只要針對各類債務問題科學施策,潛在的問題可以通過改革得到妥善解決。
分類重組仍是當前化解企業債務風險的務實選項。有關專家分析,這不是要鼓勵逃廢債,也不是簡單救助企業,阻止市場優勝劣汰,而是為了避免把一些可以救活的企業憋死。二是要在企業資産和經營品質的基礎上,通過重組實現經濟的平穩過渡。
債務重組需要綜合施策,依靠監管部門、銀行、企業、地方政府和資本市場協調配合。對那些産品無市場、資不抵債的僵屍企業打破剛性兌付,實施破産程式。而對自身經營良好因互保聯保陷入債務危機、陷入三角債無法回收欠款、處於轉型升級面臨短期經營困難等情況的企業,就可以通過股權置換、並購重組、債務緩釋、引入資本等方式推進其債務有序化解。
運用資産證券化工具激活債務存量,把風險和收益同時以合理價格轉移到資本市場是另一條路徑。專家分析,將一組流動性比較差的債權資産經過一定的組合,再配以相應的信用擔保、信用評級、次級市場等,將其轉變為可在金融市場上流動、信用等級比較高的債務資産,可以使呆滯債權資産重新盤活。
同時,進一步釋放改革活力,幫助企業實現降本增效。積極推進簡政放權、減稅降負等措施降低企業成本,增強還本付息能力。利用市場倒逼機制,加強生産要素流動,加大創新激勵力度,增強企業和市場活力。通過獎勵、風險補償等多種方式引導融資性擔保公司健康發展,幫助小微企業增信融資,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