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4月18日 星期四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十三五”:築牢實體經濟之基

  • 發佈時間:2015-10-29 19:51:00  來源:光明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恒

  10月2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完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推動企業加大研發力度,決定在全國推廣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部分所得稅試點政策,推進結構調整,助力創業創新。23日,中國人民銀行近兩個月內第二次打出“雙降”組合拳。

  從金融到稅收,從單項政策到系統制度安排,一項項夯實實體經濟的政策直指當前穩增長的關鍵。“高投資、基礎設施、房地産三個方面的調整固然可以降低經濟下行的速度,但經濟發展最終還是要靠實體經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強調。

  1、轉型升級的“痛點”與“難點”

  【數據】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15年9月PPI同比下降5.9%,這是作為生産領域價格變動情況重要指標的PPI連續第43個月下滑。其中生産資料類PPI下滑7.66%,引發外界對於實體經濟處境的憂慮。

  今年前三季度廣西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增長20.7%。圖為廣西欽州保稅港區十萬噸級國際集裝箱碼頭。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攝

  今年1-8月,工業用電量、鐵路貨運量、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三大實體經濟指標均出現不同程度下滑。企業盈利水準的下降令人關注——國家統計局日前發佈的數據顯示,今年1-8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37662.7億元,同比下降1.9%,降幅比1-7月份擴大0.9個百分點。8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4481.1億元,同比下降8.8%,降幅比7月份擴大5.9個百分點。

  “GDP高一點或者低一點,這只是表像,最重要的還是要重視企業盈利水準的下降。”劉世錦説,我們過去十幾年高速增長期形成的大量的過剩産能,沒有得到及時的調整。

  “鋼鐵業已進入嚴冬。”寶鋼集團董事長徐樂江坦言。數據顯示,今年1-8月,全國大中型鋼鐵企業虧損高達180億元。

  製圖:鐘超

  一邊是庫存高企。今年前三季度,全國水泥産量為172337萬噸,同比下降4.7%;商品混凝土産量116440萬立方米,增長2.5%,增速同比回落10個百分點。石化、石油和建材等行業實現利潤同比降幅較大;鋼鐵、煤炭和有色行業繼續虧損。

  一邊是需求疲弱。今天中國大量的工業品,並非沒有市場,一個關鍵問題是怎麼提高百姓收入並解決消費的後顧之憂。政府、企業、居民三者分配結構失衡,政府和企業佔據了“蛋糕”的大頭。

  轉型升級比以往更加迫切。“産能過剩多出現在中低端産業領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産業經濟研究部部長趙昌文指出。在500余種主要工業産品中,我國有220多種産量位居世界第一。但相比産量的第一,真正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品牌依然不多。

  2013年,美國主要出口商品總值1.57萬億美元,其中機電産品、運輸設備、化工産品位列出口前三位,三項産品佔總出口産品的50.6%。反觀中國,中國出口美國的産品前幾項分別為機電産品、傢具、玩具、雜項製品、紡織品及原料,佔比為69.7%。雖然2015年上半年我國出口機電産品出口額增至3.78萬億元,佔出口總值的57.6%,但很多商品核心技術仍掌握在外方手中。

  2、實體經濟的“遠水”與“近渴”

  【數據】央行數據顯示,今年8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135.69萬億元,同比增長13.3%。流通中貨幣(M0)餘額5.91萬億元,同比增長1.8%,當月凈投放現金51億元。一方面M2存量繼續增長,中國已是全球貨幣供應第一大國,另一方面卻是實體經濟頻頻遭遇資金之渴,“融資難”“融資貴”難以破解。

  融資難題在中國社科院發佈的《中國工業經濟運作夏季報告(2015)》中得到印證——2015年上半年,社會融資規模累計值較2014年同期增長11.9%,而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餘額佔同期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的66.9%,同比提高1.1個百分點,資本市場的高回報率暫時未達到實體經濟融資的效果,緩解中國金融資源在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之間長期錯配的現狀,任重道遠。

  “必須高度重視中國經濟的虛擬化問題,因為這牽涉到投向社會的貨幣是否進入了實體經濟,在多大程度上對物質財富的生産、流通與消費發生了作用。”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元春坦言,經濟的虛擬化問題值得警惕。有跡象顯示,流動性沒有向工業領域滲透,卻大規模進入了房地産和金融業,導致這些行業在“資産——支出效應”的作用下呈現出快速增長。房地産和金融業的增加值增速在2010年之後基本保持了與M2增速同步的狀態,其持續高漲與流動性過度向這些領域流入密切相關。

  而此前匯豐發佈的中國融資條件指數也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中國的融資條件仍處於2009年以來最緊狀態。儘管央行多次降準降息,但似乎總是“遠水”難解“近渴”。困擾實體經濟發展的“融資難”問題尚未得到有效緩解。

  “要更多關注産業政策與財政、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在劉元春看來,財政政策應加大定向政策扶持,加大減稅幅度,尤其是對生産領域的中小企業與消費領域的消費者。而貨幣政策要傾向於對短期的“忽冷忽熱”進行微調,“目前大家對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關注較多,對産業政策與規劃政策則關注不足,下一步要注重研究長期性的産業政策,使之成為促進與實現結構調整與科技進步的重要治理工具”。

  在經濟學家們看來,中國經濟問題的真正根源在於實體經濟,尤其是實體經濟的經濟結構與經濟品質。“十三五”期間中國經濟治理重心應放在“轉方式,調結構,促升級,提品質”上,讓實體經濟擁有更多源頭活水。

  3、制度創新的“挑戰”與“機遇”

  【數據】我國R&D(研發)佔GDP的比重逐年增長,2013年首次突破了2%,達到2.01%。2014年,R&D佔GDP的比重提升至2.09%。儘管如此,相比發達國家,中國仍有不小的差距——根據科技部發佈的《中國科技數據統計2014》,美國2012年的R&D投入已達453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8萬億元)。2014年中國相關投入約為1.3萬億元人民幣,不足美國2012年投入的一半。

  穩固實體經濟,創新戰略是關鍵。

  “創新要做好幾件事,一是解決共性技術、關鍵技術創新的問題,促進科研院所與企業之間的合作。二是要推動傳統製造業領域設備改造和技術創新。三是要把生産創新和服務創新結合起來,力求優化製造業生産過程,改善製造業的商業模式,降低製造業的成本。”趙昌文指出。

  “雙創”絕不僅僅是中小微企業的事,而且也是國有企業轉型升級的必需。

  與中小微企業不同,大企業“雙創”的目標也不同。專家指出,對重大裝備企業來説,“雙創”更側重“創新”,其中又以技術創新為核心,既要圍繞國家戰略和國家重大裝備進行,同時要與市場對接,滿足需求、創造需求。大企業搞“雙創”,需要建立若干不同層級、不同專業領域的“創客群”,並以此為同心圓向外輻射,通過科學的激勵措施、分配模式帶動更多的人參與創新。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如何和“雙創”相結合?怎樣鼓勵用眾包等模式促進生産方式變革?科學的人才激勵機制和分配機制如何建立?大企業要走活“雙創”這步棋,必須要在創新體制機制上下功夫。

  “支援創新創業根本上還是要靠市場。”商務部綜合司副司長宋立洪説,技術開發靠資本市場來激勵,産品創新靠商品和服務市場來激勵。政府既要給一些政策支援,還要建立一個好的市場環境,這就需要加強智慧財産權的保護,反對不正當競爭,打破壟斷。

  “10月2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已決定,完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財政部稅政司司長王建凡説,目前,財政部正在會同有關部門制定操作辦法。擴大享受加計扣除稅收優惠政策的費用範圍、企業符合條件的研發費用可以追溯享受政策等新政策都將給創新帶來新動力。

  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説,當前經濟仍然處在三期疊加的階段,正是這樣一個苛刻的環境,才倒逼企業創新,再加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鼓勵政策的推動,創新驅動力會在“十三五”期間得到更明顯體現。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