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軟指標描繪5年後發展圖景:生態文明更受關注
- 發佈時間:2015-10-29 07:09:54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王斌
為期4天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今日將落下帷幕,中國未來5年最重要的規劃綱要很快揭開面紗。
按照慣例,五中全會結束後當天將發佈公報,並在接下來的幾天發佈“中共中央關於制定五年規劃的建議”。第二年的“兩會”,將發佈“五年規劃綱要”。
詳細的“十三五規劃綱要”還有待時日,但作為“十三五”時期的首要目標,如何實現全面小康將成為重要的規劃內容。
何為全面小康,曾就此問題詢問過多名當年參與提出和完善這個概念的學者。有意思的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不僅當今學界和官方沒有權威全面的解釋,這些當年的執筆者也無法準確解釋當前背景下全面小康的內涵。
一名學者告訴本報,如果僅從“硬數據”來看,小康目標早已實現,但從社會和生態發展的“軟指標”來説,各方面的短板顯然不少。
7000多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就在本週,《人民日報》發表評論文章,引用習近平主席的話,提出“三個規律”、“三大發展”,被認為對“十三五”的制定有重要指導意義。
2014年7月,習近平在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專家座談會上首次提出:“發展必須是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必須是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是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
十八大之後,全面小康是一個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各領域的整體性目標,是“五位一體”的整體,五個方面彼此作用、互為條件,缺少任何一個方面都不可能建成全面小康。
在習近平的眼裏,全面小康是什麼樣?梳理髮現,自上任以來,官方媒體至少6次提及習近平關於全面小康的闡述和看法。
在前不久舉行的2015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上,習近平明確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國夢,就是要實現人民幸福。
“幸福”二字含義深遠,幾乎囊括了方方面面的發展。在強調人民幸福的基礎上,習近平還多次提到農村小康和全民小康,強調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掉隊。
2015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上,習近平鄭重宣佈:“未來5年,我們將使中國現有標準下7000多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國務院扶貧辦副主任洪天雲説,這意味著今後每年要繼續減貧1000多萬人,時間緊迫,任務艱巨。
一如扶貧攻堅之難,實現中華民族全面小康這一夢想,需要中國在“十三五”這一決定性階段加速補短板,應對新挑戰,付出比過去加倍的努力。
在如何實現小康方面,習近平也有所闡述。發展、改革、黨建、人才都曾出現在他關於建設全面小康的部署中。
在改革方面,習近平曾在2014年中阿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上指出,中國已經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我們為此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部署,著力點之一就是以更完善、更具活力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全方位、多層次發展國際合作,擴大同各國各地區的利益匯合、互利共贏。
當然,要實現全面小康,有一個健康穩健的經濟發展也是必不可少的。根據中央部署,除了全面小康之外,2020年還要實現國內生産總值和每人平均收入翻番的目標。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認為,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條件沒有改變,發展前景依然十分廣闊。
生態文明將更受關注
“十三五”規劃的任務目標涉及多個領域,眾所期待的是生態文明建設將首次被寫進五年規劃的任務目標。
事實上,“生態文明”被列入“十三五”規劃的信號早已傳達出來。
今年3月,中央政治局會議通過了《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正式把“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寫進中央文件。
4月,國務院下發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下稱《意見》);8月中旬,國務院發佈了《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要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提出“黨政同責、終身追責、雙重追責”;9月9日,環保部提出建設環保八大工程體系,明確環保重要産業地位。
就生態文明建設,習近平也作了多次強調。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經濟要上臺階,生態文明也要上臺階”,“要科學佈局生産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紮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品質的增長點,成為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這一系列的定調,突顯了高層對生態環境的重視。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張勇介紹,近年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積極成效,但總體上仍滯後於經濟社會發展,突出表現在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資源環境問題已經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最緊的約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短的短板。
目前,中國雖然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製造業大國,但生態文明水準在世界排名落後。
北京林業大學生態文明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生態文明建設評價課題組首席專家嚴耕對記者表示,“從獲取的數據測算,在105個樣本國家中,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水準位列倒數第二。僅好于巴基斯坦,甚至不及越南、埃及、迦納和孟加拉國。”
中國環境規劃院副院長王金南對本報記者説:“2004年至2010年環境污染損失佔GDP的比例大體在3%左右,並且絕對量在逐年上升,表明全國環境污染惡化的趨勢沒有得到根本控制。”
在日前召開的“2015年全國環境政策法制工作研討會”上,環保部副部長潘岳表示,要堅決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確保到2020年實現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的環境品質目標。
專家預計,到“十三五”末期,我國生態環境將發生四大變化:
國土空間開發格局進一步優化。經濟、人口佈局向均衡方向發展,陸海空間開發強度、城市空間規模得到有效控制,城鄉結構和空間佈局明顯優化。
資源利用更加高效。單位國內生産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0%~45%,能源消耗強度持續下降,資源産出率大幅提高。
生態環境品質總體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繼續減少,大氣環境品質、重點流域和近岸海域水環境品質得到改善。
生態文明重大制度基本確立。基本形成源頭預防、過程式控制制、損害賠償、責任追究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自然資源資産産權和用途管制、生態保護紅線、生態保護補償、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等關鍵制度建設取得決定性成果。
社保和法治體系走向深入
“十三五”時期,社會事業改革將成為更好滿足人民需求的“動力源”。
中央深改組會議此前強調,全面深化改革,要“更加精準地對接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更好造福群眾”。
“全面小康不僅是經濟總量翻番,而且要解決城鄉二元等結構性矛盾。唯有全面深化改革,矛盾才能一一化解,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實保障和強大動力。”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説。
根據中央的決策部署,到2020年基本建立新型戶籍制度,幫助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盤活農村資源、資金、資産,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和農業現代化加快發展;橄欖形分配格局將成型,教育公平、全民醫保更上層樓,構建起可持續、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
“十三五”時期,全面依法治國將成為強力呵護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保護神”。
最近幾個月,中央深改組先後通過意見,對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責任制和人民檢察院司法責任製作出部署,深化律師制度改革,部署法官和檢察官單獨職務序列、工資制度改革試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戰略決策正走向深入。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讓權力在法治的框架內運作,是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必由之路。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將進一步提升。
區域更協調發展
展望5年後的中國,實現全面小康這一夢想,需要強化區域協調發展,區域差距過大則會影響全面小康。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説,在各地均衡發展或公平發展、全國統一市場的情況下,經濟發展會較快、較可持續,反之則慢、不可持續。
經過十幾年的努力,我國區域發展的差距已呈現縮小的趨勢,特別是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用每人平均GDP來衡量的相對差距也在縮小。不過,目前這一差距仍然不小。
習近平多次強調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性。在2014年4月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他指出,要繼續支援西部大開發、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發展,抓緊落實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要繼續實施。各地區要找準主體功能區定位和自身優勢,確定工作著力點。要重點實施“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
武漢大學[微網志]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吳傳清教授對分析,這幾大戰略體現了我國經濟發展由東向西、由南向北的拓展趨勢。相比過去的區域發展戰略,現在的區域發展更加注重跨行政區域的、大區域的協調發展。包括京津冀、長江經濟帶、一帶一路等,都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推動資源要素在更寬的範圍內優化配置。
吳傳清説,在中國經濟發展進入到新常態後,通過跨區域的協調發展,可以在更大範圍內進行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經濟發展的效率和品質。這三大戰略的實施可以讓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一起發展,共同富裕,從而達到擴大內需的作用。“中西部發展起來後,就可以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更大的支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