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農業部:我國小麥越來越缺乏國際競爭力

  • 發佈時間:2015-10-06 07:54: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李春暉

  我國小麥産業發展的七大趨勢

  近年來,我國小麥産業發展出現一些新的變化,這些持續性變化將直接改變我國小麥産業的發展模式,值得高度關注,具體來説,主要表現為以下七大趨勢。

  趨勢一:小麥生産規模化程度和機械化水準不斷提高。截至2014年底,全國土地流轉面積約4.03億畝,佔家庭承包耕地面積的30.4%。經營面積在50畝以上的專業大戶超過341.4萬戶,家庭農場超過87萬個。在流轉土地用途中,小麥等糧食生産佔了一多半。2014年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準突破60%,糧食生産機械化水準不斷提高,全國小麥生産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這也進一步加快了規模化的發展。在規模化與機械化的作用下,我國原有的戶均4.5畝小麥經營規模與生産方式都將發生深刻變化。

  趨勢二:我國小麥商品率與流通效率不斷提高。我國糧食流通體制的市場化改革已過去十多年,小麥商品率和流通效率呈不斷提高趨勢。2005年以前,我國小麥商品率僅有30%-40%,農戶庫存在全社會庫存中佔有很大比重。隨著機械化等生産方式的變化以及農民出外打工的增長,目前我國麥農基本上收完麥子當場就賣了,全國小麥商品率估計已高達80%以上。據安徽省調查,85%農戶基本不儲存小麥,10%每人平均儲存小麥為300斤,5%每人平均儲存小麥在300斤以上,95%農戶把玉米全部銷售。在近十年國家最低收購價政策的作用下,我國小麥政策市的特徵越來越明顯,但隨著國內外價差的不斷擴大,未來政策托市的空間將越來越小,2015年小麥最低收購價保持穩定,收購主體越來越多元化,小麥的流通效率將越來越高。

  趨勢三:我國麵粉加工業進入加速兼併重組時期。隨著中國糧食加工行業改革的推進及開放程度的提高,小麥加工企業産能擴張較快,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加工分佈重點向主産區轉移,行業競爭日益加劇,小規模企業將加快退出市場,應該説已經進入一個兼併重組、優勝劣汰的加速時期。2013年,全國規模以上 農産品 加工企業小麥粉産量13205萬噸,比上年增長4.2%。規模以上小麥粉生産企業1875家,主要集中在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河北、陜西等地區,小麥粉産量佔全國總量的86.3%,企業規模化趨勢明顯增強。2015年,傳統的麵粉加工盈利模式受到巨大挑戰,可以説大部分乃至絕大部分企業都將處於虧損,這將進一步加快麵粉加工行業的重組與佈局。

  趨勢四:我國小麥消費總量穩中趨增、變在結構。近年來我國小麥消費量呈溫和增長趨勢,2014/2015年度估計消費總量在1.2億多噸。但需要看到,我國小麥口糧消費基本穩定在9000萬噸左右,波動最大是飼料糧和工業用糧,例如2011/2012年度,由於小麥玉米價格倒挂,當期全國約3000萬噸小麥直接被用作小麥加工飼料,2015年由於小麥價格高於玉米,飼料消費小麥僅有1500萬噸左右。我國每年加工白酒消費小麥約700-800萬噸,這兩年也有所減少。

  趨勢五:我國小麥生産的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增強。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使得耕地、水等農業資源持續向農業外部轉移,小麥生産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約束增強。在種植面積方面,過去十年我國小麥生産基本是恢復性增長,目前只有3.6億畝,比1997年減少了9000萬畝。在用水方面,農業是我國全社會用水大戶,小麥在農作物中又是用水大戶,在比土地資源更稀缺的水資源背景下,我國小麥生産將面臨前所未有的約束,特別是華北等水資源最為短缺的主産區小麥生産將面臨更大的挑戰,甚至在一些地下水嚴重超采地區亟需通過開展小麥退耕休耕來恢復脆弱的生態環境。

  趨勢六:我國小麥越來越缺乏國際競爭力。每人平均水土等農業資源短缺是亞洲生計型農業缺乏國際競爭力的根本原因,而且很難改變。過去十多年來,除了全球糧食危機期間國際小麥價格高於國産小麥價格之外,其餘大多數時間都是國産小麥缺乏價格優勢,而且國內外價差越來越大。特別是2014年5月以來國際小麥價格持續呈下跌趨勢,而國內優質麥價格呈穩中略漲趨勢,到岸稅後價較國內的差價不斷擴大,2015年1月價差為899元/噸,6月升至1136元/噸,國際小麥價格優勢不斷增強。需要説明的是,這種國內外小麥價差將長期存在,而且價差將不斷擴大,未來我國小麥將面臨越來越大的國際競爭壓力。

  趨勢七:我國小麥産業支援保護政策將更加系統化。入世以後,我國遵循WTO[微網志]規則初步建立了以最低收購價與四補貼為主的小麥産業支援政策,但近年來這些政策的弊端日益顯現,如補貼不掛鉤且支援空間有限、最低收購價不斷提高導致國內外價差擴大等等。面對越來越複雜、挑戰越來越多的發展環境,未來需要採取多種政策措施確保我國小麥産業健康發展:一是加大綠箱政策支援。主要包括增加小麥科技研發投入;創立小麥節水補貼、主産區生態修復補貼、保險補貼等。二是用好寶貴的微量許可這個黃箱政策空間。主要包括穩定適用最低收購價政策;新增補貼切實向新型主體傾斜;加大貼息貸款等多種形式的金融支援;三是在所有多雙邊貿易談判中都要守住小麥65%的進口關稅不降低,這是保證我國小麥産業健康發展的最重要的戰略防線。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