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債市全球通箭在弦上 國債或成為首個開放試驗田

  • 發佈時間:2015-08-17 10:31:00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李春暉

  隨著監管層逐步鬆綁境外機構投資人進入中國的債券市場,近來投資于境內市場的境外機構不論在數量上還是投資額上均逐漸升溫。據中央國債登記結算公司最新數據顯示,截止到今年7月31日,共有261家境外機構在中債登開戶,其中79家為今年來新增賬戶。統計顯示,7月新增開戶數為16家,新增投資額為284.5億元,不僅新增戶數環比大增近八成,創年內新高,債券投資額在今年1至7月整體投資額中也貢獻了一半以上。

  港交所總裁李小加日前在公開場合表示,繼去年“滬港通”推出後,下一步將籌劃固定收益和貨幣市場的互通模式。據悉,目前,意在為此鋪路的境內外託管機構的互聯互通已經在醞釀中。業內人士表示,境內債市若想吸引更多的境外投資人,需要穩定的匯率環境護航,而債市“全球通”一旦啟動,國債或成為首個開放“試驗田”。

  開放 7月境外機構開戶數達年內新高

  《經濟參考報》記者根據中債登數據統計,在今年新增的79家新增賬戶中,16家為7月一個月“貢獻”,剩餘63家在1至6月依次分佈為7家、14家、12家、10家、11家和9家。從投資規模上看,今年託管在中債登的境外機構債券投資額高達537億元,其中超半數為7月新增額,達284.5億元。

  截至目前,境外機構參與中國債市主要有三類通道: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以及境外央行、人民幣清算行與參與行、國際金融組織、主權財富基金等境外機構。

  “近期,來中債登開戶的境外機構明顯增多。雖然年初一段時間曾出現過升溫跡象,但那都是階段性的配置旺季,這次除看好中國的債券市場因素外,最直接的因素就是央行進一步簡化境外央行等機構投資境內市場的程式,並且在購債額度上也取消了限制。”一位接近中債登的機構人士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從金融市場的發展規律看,“額度批復”的審批制度不再適用於境外機構進入境內市場。從正面清單轉變為負面清單,將是大勢所趨。

  今年6月,在第七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方塊架下,我國承諾將採取若干計劃,通過對所有外國投資者設定總投資限額而非對單一國家或機構分別設限的形式允許其參與銀行間債券市場。7月14日,央行發佈《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境外央行、國際金融組織、主權財富基金運用人民幣投資銀行間市場有關事宜的通知》,將相關申請程式簡化為備案制,取消了對上述機構的額度限制,並將其投資範圍從現券擴展至債券回購、債券借貸、債券遠期、利率互換、遠期利率協議等交易。

  摩根大通執行董事謝桐表示,如果境外投資人不能直接參與境內債券投資,它就只能通過其境內的子公司來進行投資,雖然也可以投資,但是在未來債務的償還次序上相對境內債券持有人將處於較為靠後的位置。如果可以直接在境內開戶投資于境內市場,償還順序就可以提前。因此,更加開放的政策更為實惠,也將能進一步刺激海外投資人持有境內債券。

  進展 債市託管互聯互通已在醞釀中

  德意志銀行報告預計,在岸債券市場下一步或通過將可投資固定收益産品開放給其他境外機構投資者來消除境內外投資人的市場準入差別,未來三至五年,相關境外機構投資者或將持有在岸債券市場的5%,約合人民幣3萬億元儲備金流入。

  此前,李小加在公開場合表示,繼去年“滬港通”推出後,下一步將籌劃固定收益和貨幣市場的互通模式。債市版“滬港通”的説法令市場人士為之一振。分析人士稱,當前,我國銀行間債券市場主要針對機構投資者,只有交易所市場允許合法個人投資者進入。不過,鋻於債市互聯互通和流動性的考慮,不排除未來銀行間市場通過合理渠道准許境外高凈值客戶進入的可能。

  業內人士表示,實現債市互聯互通的債市“滬港通”真正啟航可能還要假以時日,不過,意在為此鋪路的託管機構的互聯互通已經在醞釀中。據媒體報道,央行也正在研究銀行間債市登記託管機構與境外託管機構的聯通路徑,這樣一來,在國內發行的債券,允許一部分轉託管到國外機構,有購買意向的境外投資者可直接到境外託管機構進行登記結算,以方便境外投資者的開戶登記結算。

  對此,上述接近中債登的機構人士對記者透露,在中外託管機構的聯通上,境內兩大主要的債券登記託管機構中債登和上清所或將齊頭並進。目前,中債登主要負責國債、金融債、企業債等的登記託管結算,上海清算所主要負責短融、中票、同業存單和大額可轉讓存單等信用債的登記託管結算。

  業內人士稱,一旦債市版“滬港通”啟動,從整個債券市場發展和資本項目開放全局來看,鋻於國債的供給量及其跨市場發行的屬性,其應該是最合適的、最先放開的“試驗田”。上述接近中債登的機構人士表示,目前債券的定價都是以國債為基準,這對後期的定價標準和發行效率都影響巨大。“以股市類比,此前股市‘滬港通’時監管層也是拿主機板試水。債市‘全球通’也只能一步步來,比如先來個債市‘滬港通’‘深港通’,但是不管怎樣,國債都是最佳選擇。”他表示。

  建議 匯率穩定護航債市開放

  民生證券固定收益研究負責人李奇霖表示,未來或將有更多措施出臺,包括銀行間層面對QFII、RQFII由審批制改為備案制,並擴大其投資品種和投資範圍,對境外清算行和參加行取消投資額度限制,並擴展其交易品種。交易所層面,預計將允許QFII、RQFII信用債回購交易,加快QFII、RQFII額度審批,並適時允許境外投資機構投資國債期貨市場。

  “境外機構投資擴容在邊際上改善了銀行間債市的配債需求,不過,目前目標品種會以利率債為主,且境內外貨幣政策聯動性亦在增強。”李奇霖説。

  “從我們跟境外投資者打交道,境外投資者對境內信用評級和風控體系肯定是要求比較嚴格,所以他們投資信用債比較少或者是比較謹慎。比起有較大地方政府和國企隱性擔保色彩的信用債,短期境外機構應該還是對利率債熱情更大。而利率債本身供給壓力很大,所以債市開放之後這方面壓力會有所緩解。”第一創業摩根大通證券公司董事總經理王戈表示。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擔心,由於最近美元處於升值區間,而人民幣相對美元處於匯率偏弱,債市開放對於投資人的吸引力將有限。尤其是最近人民幣匯率波動加劇,可能會影響市場開放的“成效”。

  中債資信政策研究部總經理楊勤宇表示,匯率穩定性需進一步提升。我國債券市場相對較高的收益率使其對境外投資者具有吸引力,但2014年以來,由於人民幣貶值預期抬頭所帶來的匯率波動,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包括債券在內的人民幣資産對於境外投資者的吸引力,如何維持相對穩定的匯率吸引境外資金投資中國債券市場,是人民幣資本項目開放過程中必須面對的考驗。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