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李克強訪歐帶回近千億美元大單 高鐵核電相繼出海

  • 發佈時間:2015-07-06 08:16:02  來源:京華時報  作者:潘珊菊  責任編輯:朱苑楨

  中國國家領導人出訪“歐洲時間”超三成

  在今年中歐建交40週年的大背景下,上週末,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加班”趕赴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赴歐盟出席第十七次中歐領導人會晤並順訪比利時,對法國進行正式訪問並訪問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總部。此訪,李克強與歐盟以及法國領導人就國際産能合作、第三方市場合作等達成重要共識,並見證了數百億美元協議的簽署。僅在去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就已訪問了6個歐洲國家,今年上半年也已訪問了2個歐洲國家,10月習近平即將開啟新的訪歐行程——訪問英國。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上任以來也已7次出訪歐洲。

  大數據

  3年半時間花53天訪問歐洲23個國家

  據京華時報不完全數據統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上任以來,在3年半時間裏共出訪68個國家,耗時167天。其中,53天時間先後訪問了23個歐洲國家。不論是出訪國家和時間,歐洲都佔領導人出訪十分之三強。

  截至目前,中國領導人已訪問了俄羅斯、白俄羅斯、荷蘭、法國、德國、比利時、英國、義大利、瑞士、羅馬尼亞、希臘、愛爾蘭、西班牙。其中多個國家屬於多次到訪,例如,俄羅斯已經訪問5次,德國訪問3次,法國2次,希臘2次,瑞士2次。

  習近平主席上任以來,加上去年7月技術經停希臘進行過境訪問已先後7次前往歐洲地區,其中到俄羅斯訪問形式多樣,有國事訪問、正式訪問、參加G20峰會、冬奧會、參加俄羅斯抗戰勝利慶典等。此外,去年3月習近平出席第三屆核安全峰會並首次集中式訪問歐洲荷蘭、法國、德國、比利時4個國家,同時,習近平那次訪歐還創造了多個首次,包括中國國家主席首次訪問荷蘭、8年來首次訪問德國、27年來首次訪問比利時、首次訪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首訪歐盟總部。

  加上剛剛結束的訪歐行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也已至少7次出訪歐洲,加上今年5月在出訪拉美四國之時,在愛爾蘭和西班牙經停,李克強的足跡已遍及歐洲11個國家。

  國家領導人出訪除了常規的國事訪問、正式訪問外,參加活動、出席重要會議等都是方式之一。據京華時報記者統計,近年來,中國國家領導人出訪歐洲,至少已出現了9種形式。

  □盤點

  一帶一路

  中歐將實現戰略對接

  在剛剛結束的李克強總理訪歐議程中,有一個話題備受關注——中國的“一帶一路”,對接歐洲的“容克計劃”。此訪,中歐領導人達成共識,雙方決定對接中國“一帶一路”合作倡議和歐洲投資計劃,同意建立中歐共同投資基金。

  就在不久前的6月6日,匈牙利首個確認加入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兩國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匈牙利政府關於共同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諒解備忘錄》。這是中國同歐洲國家簽署的第一個此類合作文件。

  “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于2013年9月和10月分別提出,即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

  2014年2月,習近平應邀專程出席索契冬奧會開幕式。在會見俄羅斯總統普京時,習近平提出,歡迎俄方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使之成為兩國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發展的新平臺。這是中國首次邀請歐洲國家加入“一帶一路”建設。

  一個月後的3月22日,習近平出席第三屆核安全峰會並訪問荷蘭、法國、德國、比利時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歐盟總部。在比利時布魯日歐洲學院發表重要演講時,習近平進一步指出,建設文明共榮之橋,把中歐兩大文明連接起來。這些倡議得到受訪各國元首的贊同和積極響應。

  基礎設施

  互聯互通建開放市場

  去年3月22日至4月1日,習近平開啟為期11天的首訪歐洲行程,其間,中國接連與荷蘭、法國、德國、比利時及歐盟共同發表了5份聯合聲明,其中均有涉及基礎設施的內容。習近平在同歐洲理事會主席范龍佩舉行會談時進一步指出,要把中歐合作和絲綢之路經濟帶等重大洲際合作倡議結合起來,以構建亞歐大市場為目標,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要堅持市場開放,攜手維護多邊貿易體制,共同致力於發展開放型世界經濟。

  在剛剛結束的訪歐行程中,李克強表示,發展中國家正在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發達國家也在實施“再工業化”,各國在基礎設施建設和産業投資上需求旺盛。中方願與歐洲投資計劃對接,在基礎設施共建上突破。中方有意願積極參與歐盟投資總額為3150億歐元的計劃,我們支援實力強、有信譽的中方企業參與泛歐交通網路、中歐陸海快線、新亞歐大陸橋等基礎設施項目,也歡迎歐方企業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開展的互聯互通合作項目,完全可以納入中歐基礎設施合作的大框架,不僅有利於中東歐加快發展,實現歐洲東中西部地區平衡發展,也必將有力促進歐洲一體化進程。

  中歐雙方可以裝備製造為重點,在第三方合作上突破。基礎設施建設需要相應的施工設備、機械裝備,經濟發展也離不開鐵路、電力、通訊等高端製造裝備。

  中國製造

  高鐵核電相繼出國門

  此訪歐洲,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仍不忘他的另一個身份——中國裝備的“超級推銷員”。此次,李克強除了高鐵的“保留項目”,更積極地推銷了中國核電站、船舶集裝箱製造業。上任以來,李克強的足跡遍及歐洲10余個國家,帶回了近千億美元的大單。

  2013年11月25日,李克強訪問羅馬尼亞,在半天內密集會見7個歐洲國家的總理,推介中國“先進的核電技術和雄厚的建設實力”。此訪,中國與羅馬尼亞達成在高鐵領域的合作協議。兩國還將在4G方面加強合作。此外,中國還與匈牙利共同宣佈,合作建設連接貝爾格萊德和布達佩斯的匈塞鐵路。隔天,李克強與16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或代表共同參觀“中國鐵路等基礎設施及裝備製造展”,他更是現場在一塊展板前當起了“解説員”,為中國裝備做補充説明。

  在訪問德國時,李克強發表演講指出,正在成長的“中國製造”與成熟可靠的“德國製造”有機結合,完全可以“珠聯璧合”,還可以攜手開拓第三方市場。

  2014年訪問塞爾維亞時,中國、塞爾維亞、匈牙利、馬其頓達成共識,一致同意將匈塞鐵路延長並升級,打造中歐陸海快線,將直接輻射人口3200多萬,建成後將為中國對歐洲出口和歐洲商品輸華開闢一條新的便捷航線。去年10月,李克強向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推銷了中國的“高寒高鐵”。兩國總理見證了中俄簽署高鐵合作備忘錄,推進構建北京至莫斯科的歐亞高速運輸走廊,優先實施莫斯科至喀山的高鐵項目。

  中國護照

  赴歐簽證更快更便捷

  截至2014年,中國公民出境遊突破1億人次,歐洲是排名第二的主要目的地國家。早在2013年9月,荷蘭就宣佈簡化對華簽證,只有申請長期(逗留期限超過三個月)簽證的中國公民,才需要到荷蘭駐華大使館以及駐上海和廣州的總領事館申請簽證,其他的可以委託他人提交申請。

  其實,在歷次訪歐行程中,除了經貿合作,便利人員往來也成為領導人們“超級推銷”的內容,普通公民出行的簽證便利就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2014年3月22日至4月1日,習近平訪問荷蘭等4個歐洲國家,同年下半年,荷蘭再次全部簡化對華簽證手續並加快簽證受理時間,平均簽證受理時間縮短為48小時。幾乎同時,義大利也宣佈將中國公民赴意簽證辦理時間縮短到36小時,成為歐盟國家中對華簽證最快的國家。

  此次訪歐的李克強也不例外,歐盟宣佈將在中國15個非設領城市設立簽證中心,便利更多中國公民申請赴歐簽證。法國宣佈,將向更多中國公民提供五年期往返免簽便利,並在法方駐中國領館區外,設立若干簽證辦事機構,方便中國公民就近獲得簽證。

  無獨有偶,去年6月,李克強訪問英國,英方當日宣佈將放寬對中國遊客和商務人士的簽證限制,簡化中國個人旅行者網簽申請程式,而且英國正與其他歐洲國家談判,希望允許中國旅行者通過單一程式申請英國和申根國家簽證。此前,簽證難辦一直困擾赴英中國民眾。去年10月,李克強訪德期間,雙方就大力簡化簽證程式達成重要共識,以48小時為目標簽發短期簽證。

  中國護照的“含金量”正在逐步升級。

  □解讀

  歐洲對於中國重要性體現在哪兒?

  歐盟集團效應對中國很重要

  中國人民大學德國研究中心副主任孟虹分析,從政治上來看,歐洲一體化發展是戰後區域性發展比較獨特的一種模式,這對亞洲國家和周邊國家的發展都有一定借鑒意義。歐洲發展原來是一個經濟聯盟,歐洲各個國家之間比較強勢的幾個國家,例如德國、法國等,它們的經濟發展很多地方是可以和中國互補的。

  這次李克強訪歐和當地簽下了很多大單,這都是在特定背景下形成的。由於歐盟是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今年又恰逢中歐建交40週年,此次中歐峰會面臨比較好的契機。在全球治理方面,歐洲影響力越來越大,包括環境、能源、氣候方面,中國和歐洲有希望攜手在建立新的世界秩序方面有所舉措。

  從全球安全政策上考慮,歐洲在二戰後發展其實是處於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博弈,為了保全歐洲的穩定發展,歐洲要學會自強自立,主動扮演角色。在這個方面,中國走出去發出強音是和歐洲利益比較相近的。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馮仲平認為,歐洲對中國的重要性體現在歐盟的集團效應,它是單一貨幣統一市場,經濟産量世界第一,中歐合作是世界兩大經濟體的合作,歐盟成員國有成熟的市場和高新技術,兩個方面決定中歐合作,不論是經濟上還是國際事務中的合作都非常重要。

  馮仲平説,中歐有很多共同利益,決定合作是互利共贏的。中國是發展中國家,歐洲現在經濟增長低迷不振,他們也需要重振經濟,中歐合作有共同利益。

  領導人密集訪問歐洲有何國內因素?

  有利於中國穩增長調結構

  外交諮詢委員會委員、翻譯室專家、前駐瑞典大使陳明明表示,從政治上來講,歐洲是一個大塊頭,它在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當中很重要,擁有5億多的人口,地理位置位於美國和俄羅斯中間,是全球格局中的重要一級。同時歐洲在經濟互補性上很重要,是我國重要外資來源和技術來源地,中歐經貿關係的發展對中國市場出口、吸引高科技技術都很重要。此外,在環保清潔能源方面,歐洲很多方面都值得中國學習。

  歐洲從地緣政治安全形度來講,不對中國的核心利益構成挑戰。歐洲不同於美國,中國的崛起對歐洲是利好,不是威脅,中國發展並不對歐洲構成威脅。中國發展以後,歐洲將更加倚靠我們的市場和力量,看重中國的投資,這是對歐盟最大的吸引力。

  歐洲在發展對華關係中比較積極,高科技技術領域非常開放。總的來説,雙方互補性非常強,這些原因決定中歐關係具有很強的勢頭,相對中美關係來講,干擾也少。每年中歐和歐盟都有一個高層交往機制,這樣頻繁的交往機制突出表明兩地關係密切,説明雙方共同點很多。

  馮仲平也認為,政治方面,中國要和歐洲加強合作,共同應對國際挑戰,共同塑造新的世界格局。從經濟角度講,中國很多技術是從歐洲引進的,這次李克強總理提到的中歐合作開闢第三方市場,這是中歐未來發展很重要的方向,也有利於今後中歐合作。對中國來説,有利於穩增長、調結構。

  中歐合作未來將呈現出哪些趨勢?

  消障礙同發聲投資更廣泛

  孟虹認為,未來中歐合作會更加密切,在外交方面會不斷改革,共同發出更強音。中國在國際上的聲音和話語權會不斷加強,在和平安全政策、經濟發展等方面體制的建立會越來越完善,目前在金融方面還有很大空間和需求需要建立一個新全球秩序,這一點中歐可以進行密切合作。

  另外,涉及到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例如環保、氣候和能源方面,中歐也會發出最強音。國家與國家以及地區間的經濟互補方面非常需要借鑒歐洲發展模式,歐洲則需要中國這個發展中國家的活力,如果沒有中國強勁的發展動力,歐洲可能也沒有意識到自己正處於被動的發展狀況,可能會受到其他競爭對手的威脅。中國活力和歐洲技術經驗可以互補,歐洲在整個發展過程有很多創新發展理念,這些都和中國現今提出的一些政策是一脈相承的。

  陳明明認為,在核心利益上歐洲會支援中國的立場,中歐發展前景非常好。下一步,雙方在雙邊投資應該是更廣泛的,中國在進一步城鎮化、改善環境、節約能源方面,歐洲可以提供技術支援,整個勢頭會越來越好。

  隨著雙方領導人會晤多了以後,有助於消除雙方關係發展的障礙,中國公民訪歐會越來越容易,這是明顯能夠感受到的。同時可以減少貿易壁壘,購物越來越方便,借助歐洲技術來解決中國環境問題,這些老百姓都可以直接受益。通過歐洲高科技技術的轉讓,未來將有更多新技術為國人服務。

  馮仲平表示,中歐未來要共建四大夥伴關係,即和平、增長、改革、文明。現在中歐合作其實就是朝著這個目標發展,一方面增加政治互信,一方面加強經濟合作,此外還加強人文交流,秉持著這三大支柱是整個中歐關係的全部內涵。中歐之間干擾因素不多,共同利益很多,因此中歐當前合作節點很好。

高鐵 詳細

漲幅榜 更多

排名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
1 內蒙一機 15.21 4.82%
2 雙環傳動 9.85 4.57%
3 山東路橋 6.35 4.10%
4 中鼎股份 18.12 2.60%
5 南京聚隆 48.20 2.44%

跌幅榜 更多

排名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
1 淩雲股份 15.21 -2.75%
2 盾安環境 7.21 -2.44%
3 鵬翎股份 15.10 -2.27%
4 天鐵股份 23.00 -2.13%
5 祥和實業 22.50 -1.79%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