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2日 星期天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央企合併以分類為基礎 大規模合併或不會馬上出現

  • 發佈時間:2015-04-30 07:01: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斌

  自國務院國資委成立12年來,恐怕從來沒有任何一個時間,央企合併的傳言如此密集、如此引發全民關注。

  在南北車合併後,關於央企強強聯合的傳言甚囂塵上:中國石化中國石油中國中鐵中國鐵建、中船工業與中船重工、中國電信與中國聯通、寶鋼與武鋼等紛紛傳出合併消息,惹得各大央企趕緊發佈澄清公告否認傳聞。

  央企重組的背景是真的,動因是真的,只是坊間傳出的資訊常常是不準確的——央企合併將以分類為基礎,目前分類方案還沒有出臺,大規模的重組應當不會馬上出現。

  央企重組雖然有動因,但是現在輿論推動重組的浪潮一浪比一浪高,已經有點難以控制,對此必須理性分析,而股市不能對央企重組抱有過早、過高的希望。

  歷史地看,大企業無論是合是分,都與全球經濟形勢、産業演進階段、國家政經戰略、企業競爭對手變化、企業自身發展需要等諸多因素密不可分。

  從為什麼合併來看,在央企合併的背後,政府的驅動力依然是必不可少的力量之一。央企之間的合併並不是容易的事情,其中牽扯很複雜的利益關係,如果缺少國家層面的推動,很難順利地進行下去。

  從怎麼合併來看,央企合併有內部和外部的力量推動,雖然要講國家意志,但是還是應該講市場。李克強總理在聽取南北車重組情況彙報時明確要求,要遵循市場規律和企業自願原則。

  由於央企是“國家隊”,從它的地位與使命的角度出發,央企重組應該有五方面的考慮:

  一是要有利於國力增強

  長期以來,中國處於國際分工的中低端位置,製造業以出口加工為主。在一些關鍵性行業,中國企業的産業集中度偏低,實力不強。中國要佔據産業鏈高端位置,需要具有相當實力的大企業來獲得研發和銷售優勢。從此輪央企合併重組的特點看,無論是南北車的合併重組,還是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和國家核電技術公司的合併重組,是具有戰略性行業中的龍頭企業。

  這樣的強強合併,有助於減少中國企業之間的內耗,避免惡性競爭,帶動中國整體工業化水準的提升,推動中國製造的轉型升級,提升中國製造的技術水準和品牌效應。

  二是要有利於國際競爭

  在“一帶一路”、“中國製造2025”等戰略下,央企應通過強強聯合重組,增強國際競爭力。世界500強中,央企能佔據行業第一位的是建築工程、金屬産品和銀行業,此外原油採掘、船務、煉油等排在第二位,而在其他45個産業領域中,排名均比較靠後。從這個角度講,央企重組也是重新構築國際分工格局的過程。

  以“一帶一路’戰略為例,首當其衝能夠到國際上去打拼的産業應該進入考慮。從目前已確認的南車與北車合併重組、中電投與國家核電合併重組來看,本輪央企合併重組瞄準的對象並非那些産能過剩的行業、企業,而是對戰略性行業中的央企龍頭進行強強聯合。

  反之,如果不具備戰略意義,或者是面臨産能過剩的行業,暫時不會排到央企重組的日程上去。因此,“一帶一路”上的交通運輸相關産業、基礎設施建設相關産業、能源建設相關産業、商貿與文化旅遊産業、資訊産業都可能成為熱點。

  再舉南北車合併的例子,其直接原因就是避免惡性競爭。在阿根廷項目投標中,中國北車報價239萬美元,中國南車報價127萬美元,最終南車奪標。加拿大龐巴迪、德國西門子、法國阿爾斯通目前是全球軌道交通裝備行業三強,緊跟其後的南北車其實應該聯手對外,而不是窩裏鬥。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其他央企中。中鐵與中鐵建競爭相當厲害。從這個角度來講,企業利益必須讓位於國家利益,企業合在一起,就能減少很多資源浪費。

  三是要有利於增強市場的活力

  央企重組對市場化改革也提出了要求。比如同樣傳出合併傳言的電信運營商,我國三大運營商正在應用兩類技術(TDD、FDD)模式及其相應的通信品質,並已達到國際先進水準。目前,電信運營商的市場主要還是在國內,還需要競爭,越是這樣的競爭,越有利於民生。如果在國內形成壟斷,容易失去市場活力。

  而像中國石油與中國石化、國家電網與南方電網這樣的央企,他們的競爭主體同樣也是國內的消費者。目前主要市場在國內,如果合併之後在國內形成壟斷,很可能推高價格。因此對於這樣的央企,還是應當保持一定的競爭,以不急於合併為宜。

  從長期看,隨著我國産業轉型升級的深化,傳統産業的調整也會伴隨一系列的企業重組,以獲得行業內更大的活力。即將出臺的《鋼鐵工業轉型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7)》,擬壓縮我國8000萬噸鋼鐵産能,以緩解産能過剩矛盾;建立2~3家智慧示範工廠,提升行業兩化融合水準,將鋼鐵企業數量控制在300家左右。這意味著,我國鋼鐵行業在未來幾年時間將出現比較集中的企業重組,其中不排除兼併重組。

  四是要有利於改革的繼續推進

  央企重組是一項艱巨和複雜的工程,沒有兩三年是合併不起來的。眼下對央企而言,是保增長、國企改革和反腐敗三大主題的交合期。合併風出來,容易擾亂改革節奏。

  五是要有利於國資增值

  判斷企業兼併重組是否成功的標誌,不是兼併重組工作最後是否完成,而是能否形成協同效應,發揮體系性優勢,而且還要看國資是否保值增值。如果追求一蹴而就的重組,超級公司更難以在短期內取得協同,這樣強強聯合反而可能適得其反。

  有的央企此前過度擴張,曾一度登上世界500強,但很快急轉直下,資金鏈斷裂,瀕臨破産。負責人留下爛攤子,繼任者必須採取收縮戰術,而由於短時間內很難看到顯著效果,繼任者往往是吃力不討好。

  因此,不是所有的央企都有合併的必要。目前來看,石油、電力合併重組的幾率非常小。重組背後一定要看到國家利益與發展戰略。

  2015年4月,國資委副主任黃丹華在中央企業規劃發展工作會議上提出,要更加注重調整佈局結構。央企要堅持立足於關係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利用高新技術大力改造提升傳統産業,加大産業整合和內部資源整合力度,剝離重組長期虧損業務和低效無效資産,穩妥化解産能過剩風險,不斷提高産業集中度,增強行業競爭力。

  黃丹華在會上強調的“用好用活股票市場和産權市場”,其目的是“促進項目融資、孵化注資和産權流轉”,既適用於合併收購,也適用於分立剝離。

  顯然,中國企業正在迎來與全球企業接軌的重組潮,兼併、分立、剝離等各類重組動作的頻率都會升高。因此央企重組潮是可期的,央企將在未來的一段時期,由內而外地革新,同時做大做強做優。

  但是,這個時間段也是有條件的,不是説來就來的。中央層面的國企改革指導意見,將成為全國國企改革的綱領性和指導性文件。只有在上述意見發佈後,中央和地方國企改革路徑才有章可循。

  當然,強強聯合不能等同於兼併重組,它是企業擴張性重組中的特殊現象,需要具備競爭對手國際化、産業演進有潛力、國家戰略有要求、自身發展有需要等諸多要求。從歷史來看,西方市場的強強聯合也遵循這樣的規律。

  目前,一些股民瘋狂進入央企合併概念股,有被套的危險,應當警惕。老百姓的錢進去容易出來難,現在已經出現賣房炒股、借錢炒股等現象,這是有相當大風險的。

  中央政府、國資委一再強調強強聯合要遵循市場規律,因此,一些人炒作的成規模的“央企合併潮”是不會出現的,至少在近期內不可能出現。要等國企改革的大政方針出來,才知道未來是何局勢。(作者為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

央企控股 詳細

漲幅榜 更多

排名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
1 航太資訊 27.13 7.28%
2 中國長城 8.79 7.20%
3 有研新材 11.38 6.75%
4 易華錄 34.11 5.96%
5 中航飛機 18.18 5.82%

跌幅榜 更多

排名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
1 中環裝備 14.12 -3.81%
2 國投中魯 12.52 -3.32%
3 天科股份 12.31 -3.15%
4 中材節能 9.58 -3.04%
5 淩雲股份 15.21 -2.75%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