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國經濟換擋不失勢 經濟含金量提高
- 發佈時間:2015-02-27 10:04:57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王斌
國家統計局26日發佈的《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以一連串數據勾勒出我國經濟增長平穩、結構優化、品質提升、民生改善的運作全景,其中改革開放、科技創新所形成的諸多亮點,進一步彰顯了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的新趨勢。
經濟含金量提高
“事非經過不知難”。2014年,世界經濟復蘇疲弱的“亞健康”狀態依然持續,經濟金融風險上升,大國博弈和地緣政治風險加劇,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走低。國內經濟仍處在“三期”疊加的陣痛期,産能過剩矛盾突出,工業生産價格持續下降,企業生産經營困難等問題比較嚴峻。
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國從容應對各種挑戰,頂住巨大的下行壓力。《公報》顯示,初步核算,2014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63.64萬億元,同比增長7.4%。國家統計局副局長謝鴻光表示,與過去的高速增長相比,去年經濟增速儘管略有放緩,
但既沒有“掉擋失速”,又蘊含著更高的含金量。去年7.4%增速所對應的經濟增量已達到8000億美元左右,相當於我國上世紀90年代中期全年GDP總值。
就業在經濟放緩情況下不減反增,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322萬人,農民工總量比上年增長1.9%。物價水準較為穩定,全年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0%,低於年初預期目標。進出口平穩增長,全年貨物進出口總額264334億元,比上年增長2.3%,貿易順差23489億元。糧食生産更是喜獲“十一”連增。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諮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認為,這些數據表明我國經濟總體向好、穩中有進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中國經濟具有巨大韌性與發展潛力,只要把握得當、科學施策,完全可以做到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
改革激發新動力
古今中外,在經濟下行時,改革創新是治本之良藥。《公報》顯示,2014年我國“向改革要動力、向市場要活力”取得了積極進展。
自去年3月份商事制度改革實施以來,到年底全國新登記註冊市場主體1146.7萬戶,增長16.8%,註冊資本(金)增長85.8%。民間固定資産投資比上年增長18.1%,增速比固定資産投資(不含農戶)快2.4個百分點,佔全部投資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4個百分點。尤其是鐵路、教育、醫療等傳統行業的行政壁壘被打破後,民間資本大量涌入,為這些行業注入新的生機。
市場環境的改善和對外開放力度加大吸引了更多的外資。全年非金融領域新設立外商直接投資企業23778家,比上年增長4.4%,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1196億美元,增長1.7%。
與此同時,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帶動下,國內全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比上年增長12.4%,相當於國內生産總值的2.09%。創新激發了新的增長點,尤其在與網際網路資訊技術催化融合下,傳統行業轉型升級,新興産業不斷涌現,正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例如,去年全國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49.7%,增速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快37.7個百分點。
謝鴻光認為,儘管這些新業態、新産品、新模式規模數量還不足夠大,但代表著新興的增長動力,是中國經濟未來的希望。
發展成果惠民生
改善民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公報》顯示,去年居民收入穩步增長,收入分配繼續優化。全國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名義增長10.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0%,比每人平均GDP增速高1.2個百分點。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速快於城鎮居民2.4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倍差比上年縮小0.06。
另外,去年全年資助1310.9萬城市困難群眾參加醫療保險,資助4118.9萬農村困難群眾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年末全國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比上年末增加1897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人數增加357萬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增加2702萬人,農村貧困人口比上年減少1232萬人。
為了“藍天凈水”的期待,我國不斷加大生態環境治理保護力度。全年完成造林面積603萬公頃,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5.4萬平方公里,新增實施水土流失地區封育保護面積2.0萬平方公里。年末城市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比上年末增長3.5%,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0.2%,城市建成區綠地率達到35.9%。能源消費結構不斷優化,水電、風電、核電、天然氣等清潔能源消費量佔能源消費總量的16.9%。
謝鴻光表示,2014年統計公報是一份凝聚著無數努力的成績單,充分證明“向改革要動力、向市場要活力”的決斷和舉措是正確有效的,尤其是改革開放、科技創新所形成的諸多亮點,將會匯聚成發展的新動能,令人振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