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人民日報稱不要誇大經濟通縮風險:央行正在行動

  • 發佈時間:2015-02-16 11:34:00  來源:中國廣播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斌

  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持續走低,PPI(生産者物價指數)連續負增長,經濟相對疲弱,近期市場對中國經濟陷入 通縮 的擔憂不斷升級。對此,專家指出,要以科學理性態度正視當前經濟形勢,不要誇大風險,隨便扣上 通縮 的帽子。未來在基建投資、內需消費和對海外投資驅動下,在鬆緊適度的貨幣政策調控下,中國有足夠辦法化解 通縮 隱患。

  物價走低引發擔憂

  最近一系列 經濟數據 似乎不盡如人意。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1月CPI同比僅增0.8%,PPI同比下降4.3%,已連續第35個月為負值,CPI和PPI均創下逾5年新低。另據海關總署統計,1月份外貿進出口錄得最差數值,進口下滑嚴重,貿易順差3669億元,擴大87.5%。

  其中,物價持續走低,1月份CPI跌破1%更引發“ 通縮 ”恐慌。廣發證券分析師馮明表示,從CPI指標來看,目前情況屬於“通貨收縮”,但距離“通貨緊縮”並不遙遠。

  對普通百姓而言,通脹是熟悉的,而對於 通縮 ,則無太多切身體會。專家指出, 通縮 危害嚴重,其基本特徵表現為:一是物價普遍持續下降;二是貨幣供給量連續下降;三是有效需求不足,經濟全面衰退。

  “今年中國經濟面臨的 通縮 風險不容小覷。”瑞穗證券亞洲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認為:具體來看,一是內需疲軟仍然持續。二是美元走強與全球需求疲軟之下,全球大宗商品市場進入寒冬。這對國內避免 通縮 不利。三是産能過剩局面沒有改觀。

   不要妄下“ 通縮 ”定論

  “ 通縮 ”狼真的來了嗎?有觀點認為,物價至少出現連續3至6個月的負增長,才能被定義為 通縮 。目前中國的CPI依舊處於正增長狀態,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經濟並未陷入 通縮 。

  國家資訊中心經濟預測部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牛犁對本報記者説,從嚴格的理論意義上講, 通縮 表現為物價持續下跌影響到消費,消費不振又阻礙了經濟增長。事實上,當前物價下跌是供給端造成的,比如包括油價在內的大宗商品價格下跌,電商等新型業態發展降低了商品成本,並非百姓消費需求低迷所為。

  物價在 通縮 中是一個重要指標,“1月份CPI下跌有特殊原因”,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資訊部部長徐洪才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一是暖冬使蔬菜等食品供應充足,二是春節錯月,三是豬肉價格下跌。估計2月份物價會有所反彈。更主要的是,1月CPI環比上漲0.3%,保持了上漲的穩定態勢。

  流動性也是考量 通縮 的重要內容。從貨幣供應看,最近 央行 為緩解春節前慣常的流動性偏緊採取了許多措施,向市場釋放了所需的流動性。 央行 決定自2015年2月5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同時,對小微企業貸款佔比達到定向降準標準的城市商業銀行、非縣域農村商業銀行額外降低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對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額外降低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4個百分點。

  業內人士認為,春節前降準時點符合預期,合計釋放資金上限預計在7000億左右。

   今年仍會適度投放貨幣

  當前“ 通縮 ”隱患仍然存在,特別是PPI連續負增長不容忽視。徐洪才説,PPI下跌原因有四:一是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導致國內原材料工業品價格下降;二是電子商務發展迅猛,商品的物流成本下降,導致價格下跌;三是産能過剩,供過於求導致價格下跌;四是內需不足導致物價下跌。

  “前兩個因素不需治理,是好事。進口大宗商品價格下跌能降低生産企業的成本,電商帶來的價格下跌給消費者帶來了實惠。”徐洪才説,對於後兩個因素造成的 通縮 隱患,我們也有足夠的辦法化解。

  徐洪才指出,産能過剩屬於結構性問題,需要深化改革,調整結構,加大對外投資等方式進行綜合治理。目前“一帶一路”、京津冀、城鎮化、基礎設施等建設的啟動,都將帶動經濟發展,化解過剩産能。

  “而內需不足必須通過鬆緊適度的貨幣政策解決,通過貨幣投放來保證流動性合理充裕,因此建議今年再次適當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同時,還應降息,適度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徐洪才指出。

  事實上, 央行 也正在行動。從去年11月21日到今年2月4日, 央行 降息後又降準。業內人士預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貨幣政策要更加注重鬆緊適度,預計年內會繼續適度投放貨幣。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