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01日 星期三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壓縮産能過剩行業 貨幣調控今年將更定向精準

  • 發佈時間:2015-01-31 07:47: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周小苑  責任編輯:謝淩宇

  近來,歐洲央行量化寬鬆政策引發新一輪全球非美元貨幣寬鬆競賽,中國經濟依然存在較大下行壓力,在內外因素疊加之下,中國貨幣政策的走向牽動市場神經。對此,專家認為,儘管未來央行有可能採取進一步降息或降準措施,但是總體上仍將保持貨幣供應總量鬆緊適度,並繼續使用多種貨幣工具實施定向調控政策。

  政策不再統收統放

  自去年11月央行時隔兩年再度降息後,資本市場對今年再度降息降準的預期不斷升溫。然而,央行行長周小川日前在達沃斯論壇上有關“保持相對穩定的貨幣供給,不向經濟體注入過多的流動性”的表態則給這一預期降溫。

  “儘管去年有一次降息,卻沒有達到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的預期效果。”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張茉楠對本報記者表示,通過對重點領域實施定向調控、區間調控和差別調控,有針對性地利用創新的融資工具,要比使用總量調控政策的效果更好。

  事實上,央行自去年開始改變了過去貨幣政策的統收統放,而是綜合運用公開市場操作等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向市場釋放流動性,“定向精準”的貨幣調控逐漸成為當前貨幣政策的“新常態”。去年央行兩次實施定向降準向市場釋放2000億元基礎貨幣,又通過SLF、MLF、PSL等貨幣工具主動投放了基礎貨幣1.2萬億元。

  今年央行繼續運用市場手段調控流動性。如,在過去的一週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在公開市場實現凈投放550億元。

   削長補短定向供給

  央行貨幣調控政策從“全面”向“定向”的轉變,與當前資金“脫實向虛”的現象密切相關。張茉楠表示,近兩年來,金融和政府部門創造的貨幣增速在上升,而居民、企業、國外部門創造的貨幣增速下降。貨幣結構變化所反映出來的一個重要轉變是中國貨幣創造的“脫實向虛”傾向。

  一方面是小微企業等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另一方面卻是大量資金在杠桿化産品的作用下進入虛擬經濟,驅動了本輪牛市的大漲。因此,貨幣政策亟待施行“有保有壓”的定向調控,“保”小微企業、“三農”以及重大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資金需求,“壓”産能過剩行業、房地産業和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資金供給。

  對此,張茉楠認為,應該進一步加強貨幣政策、信貸政策與産業政策協調配合,在重點發展産業領域要保障適度流動性,實施定向、定量、定期寬鬆。特別需要採取創新融資工具,鼓勵金融機構加強和改善對創新型企業的信貸支援,加大定向支援力度;確保實現小微企業貸款增速和增量“兩個不低於”的目標,即貸款增速不低於各項貸款平均水準、增量不低於上年同期水準,不折不扣地將定向寬鬆政策落到實處。

  “但這只是理性狀態,實體經濟中一些工業企業面臨資金杠桿率高、還款壓力大、利潤率持續下滑多重困難,即使有國家政策引導,商業銀行基於流動性、盈利性和安全性等市場行為考慮,實際效果也是有折扣的。”張茉楠表示,貨幣政策本來是短期政策工具,但目前又要兼顧我國長期結構改革的目標,很難獨自發揮作用。因此,貨幣政策必須與財政政策兩者相配合,才能更好地發揮政策的效率。

  貨幣政策不會大水漫灌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達沃斯論壇上表示,中國不會因為經濟下行壓力搞大水漫灌。“精準發力的內涵,就是要提高效率,要更加有針對性,要結構性的部門進行相應的支援。”張茉楠表示,當前很多資金並沒有真正流入到實體經濟中,甚至因為一些盲目性政策造成了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抵觸,只是在金融體系內迴圈,所以定向和精準強調的是政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對於未來央行實施降準或降息的預期,張茉楠認為,人民幣在全球新一輪的量化寬鬆政策下面臨很大貶值壓力,此時降息有可能加速貨幣貶值和資本外流,但是降準的空間還是存在的。因為現在存量資産的存準率較高,從發揮商業銀行有利於實體經濟作用的角度看,降准將更有針對性。

  “由於國際經濟金融和貿易環境的演變趨勢未有明顯改變,預計今年我國外匯佔款同比仍將少增,這對下調存款準備金率提出了明確要求。”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目前我國大型商業銀行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仍在20%以上的高位,為確保貸款和社會融資保持適應經濟運作需要的合理增長,繼續促進融資成本下降,未來存在下調存款準備金率補足基礎貨幣缺口的需求與可能。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