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李德水: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既要防通脹又要防通縮

  • 發佈時間:2015-01-26 16:18: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孫業文

  隨著2014年中國經濟“年報”的發佈,人們把更多目光投向2015年的經濟走勢。2015年中國經濟增速幾何,又將面臨哪些問題和挑戰?國家統計局原局長李德水在回答中國經濟網記者提問時表示,今年經濟增速會略有下降,但還是在中高速水準,對通縮的趨勢不能不防。

  李德水錶示,2015年經濟增長的重點是調結構,要改變增長的動力,通過改革創新提高經濟增長的品質和效益。“儘管增長速度會略有下降,但還是在中高速水準,在世界上也是可以的,甚至是最高的。”他認為,今年經濟增速不會低到哪,也不會很高,還是要在“穩增長”大的基調裏,正確認識新常態,主動適應新常態,更好引領新常態。

  “説中國已經出現嚴重通縮是不科學的。”他説,去年國內CPI上漲2%,比預期目標3.5%低得多。這個2%是美聯儲、歐洲央行、日本央行苦苦追求、理想化的目標,中國恰恰達到了這個目標,應該説是很高興的,很不容易的。他認為,通脹率的變化因素很多,包括各國的貨幣政策、債務情況、經濟結構調整、經濟發展好壞特別是供需關係,甚至還有地緣政治關係。“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各個國家都有不同的情況,不能劃一來説一個什麼原因。”

  他説,中國現在最突出的矛盾是PPI連續34個月負增長,應該高度重視。他認為,一方面是來自國外的原因,在産業鏈的源頭上降價了,比如石油等等。中國去年進口3.1億噸原油,首次突破3億噸的進口量,成了世界第一進口原油大國,而油價大幅度下降對於降低生産成本、對於限産是有好處的;去年進口了9.7億萬噸鐵礦石,鐵礦石到岸價降低了50%,對鋼鐵産能來説,儘管鋼材出廠價很低,但是成本降低了很多。PPI的回落跟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的變化密切相關。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産能過剩導致很多商品賣不出去,或者賣不上價格,這就迫切需要調結構,改造工藝流程、技術、路線,使産品的品質和效益更好。

  “同時也要看到中國經濟中也存在著發生通脹的因素。” 李德水錶示,中國貨幣供應量M2達到122萬億,跟GDP之比為2:1,這在全世界是少有的。“這麼高的比值,這麼大的貨幣供應量,還天天説沒錢、貸款不夠,為什麼?資金用到什麼地方了?為什麼資金鏈條那麼長、流不到實體經濟中去?”他認為,這些問題需要好好研究、好好解決,而不是簡單要求央行開閘放水,一放閘發生通脹的可能性非常高。

  在CPI方面,他認為食品因素比較大。去年糧食穩定增長,豬肉增長也很快,肉價掉得很兇,這些對CPI有影響。“有一些東西是季節性的,像去年豬肉供應多,賣不出價格,下一年養豬的人會減少。2015年豬肉價格很可能就要上漲,會推動CPI上漲。如果有一些乾旱等天災造成糧食減産,那CPI也可能發生變化。 ”

  李德水對中國經濟網記者表示,對通縮的趨勢不能不防,對通縮的分析實際上是對中國經濟下行壓力的分析和判斷。“應該高度警惕,防止出現通縮,相信也不會出現增長速度過快下滑。同時,要關注影響通脹率上升的因素,不能掉以輕心。”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