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09日 星期四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經濟日報:以新思維新狀態適應新常態

  • 發佈時間:2014-12-13 07:45:00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胡愛善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全面、系統、深刻地闡述了新常態呈現的新面貌、新特徵,充分體現了中央對當前經濟形勢的科學判斷和準確把握。我國正處於發展方式轉變、發展動力轉換的關鍵時期,各地區各部門、各行各業都應統一思想認識、轉變傳統思維、調整工作狀態,主動適應新常態,掌握髮展主動權。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轉向品質效率型,結構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動力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這些變化,意味著中國經濟走向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新路子,也必然要求一系列改革探索和創新創造。對此,有權威專家指出,調整適應新常態“可能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三次發展思路的大轉折”。第一次是從革命戰爭轉型到國家建設,第二次是從計劃經濟體制轉型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第三次是從規模速度發展轉型為品質效益發展。同前兩次一樣,這一次也沒有現成方法可以用,現實環境和發展條件都是新的,無疑將是又一個巨大考驗。

  的確,對於企業而言,適應新常態的考驗是嚴峻的。前些年,我國經濟總體處於高增長期,而且一波接一波,前期過剩的生産能力會被隨後的經濟擴張所消化掉,但如果後面沒有新的經濟擴張了,産能過剩的風險就會越來越嚴重。能不能通過技術創新、産品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加快轉型升級、打造競爭新優勢,是很多生産者面對的一場“生死之搏”。對於宏觀調控而言,適應新常態的任務是複雜的。過去要穩增長,可以靠寬鬆貨幣政策、積極財政政策用以擴大貸款、刺激投資,但現在我國的存量貨幣規模相當可觀,財政擴張的空間也十分有限,採取擴大赤字和超發票子的辦法不僅達不到政策效果,還容易掩蓋結構性矛盾,給未來發展埋下隱患。如何加快創新宏觀調控方式,更好實現定向調控、精準發力十分緊迫。

  主動適應新常態,需要新思維。這不僅表現在全社會各行業都要根據新的發展環境調整生産方式和管理模式,更表現在具體政策制定和經濟管理部門都要切實領會貫徹中央的精神和部署,在工作思路、發展模式、思想理論乃至心態上儘快調整方向與方法。要打破掣肘發展進步的“路徑依賴”,放下對經濟增速的糾結,深刻理解新常態下的增速換擋,是為了獲得更持續、更強大的發展動力;要保持平常心,保持戰略定力,堅持區間調控、定向調控,決不搞為表面數字好看的強刺激、不去為提高增速而踩大油門;要以“順勢而為”實現“乘勢而進”,充分利用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新四化”提供的巨大潛力和發展空間,化解“成長的煩惱”,實現有品質有效益的中高速增長;要堅持底線思維,警惕和應對各種不確定性因素帶來的衝擊,力求經濟增長保持穩定,既不超速,也不失速。

  主動適應新常態,需要新狀態。新常態既是一個經濟轉型升級的過程,也是新舊增長動力轉換接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釋放的過程,尤其需要開拓創新的進取精神,主動作為的工作狀態,需要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敢於過深水區的改革勇氣。否則,如果改革紅利的釋放速度慢于預期,不足以抵消原有增長動力的衰減,必然會導致經濟增長持續下滑,進而放大一些領域的風險。在緊迫的形勢面前,不作為是改革的最大敵人,庸政懶政同樣也是腐敗。各地區各部門都要按照中央部署加快推進改革,對方向明、見效快的改革,不能“一看二等”,要果斷推出;對涉及面廣,需要中央決策的改革,要加快研究方案、制定策略、適時推進;對認識還不深入但又必須推進的改革,要大膽探索、試點先行,充分發揮改革試點的“偵察兵”作用,找出規律、凝聚共識,為全面推開積累經驗、創造條件。(經濟日報評論員)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