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板醞釀製度變革:力圖種出"蘋果"留住"阿裏"
- 發佈時間:2014-10-31 01:10:34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曹慧敏
有著中國版“納斯達克”之稱的創業板30日迎來五週年。經過五年的發展,創業板已經成為中國支援創新創業的重要資本平臺,但仍難擺脫“種不出‘蘋果’、留不住阿裏”的尷尬局面。面對如此窘境,創業板正在醞釀製度變革。
“創業板將堅持服務創新型、成長型企業的定位,堅持市場化改革的方向,不斷打破制度藩籬,未來將支援尚未盈利企業上市、為網際網路企業回歸掃清障礙。”深圳證券交易所有關負責人説。
五年來,創業板上市公司由28家發展至400家,總市值突破兩萬億元,相較于“起步”時的1500億元增幅約1400%。在投資者回報方面,自2010年6月1日設立至2014年8月31日,創業板指數實現了42.45%的正收益,176家公司最新複權價較發行價漲幅超過100%。
然而,人們也不無遺憾地發現,創業板沒能培育出世界級企業,也沒能留住阿里巴巴們出走的腳步。5歲創業板,緣何種不出“中國的蘋果”?轉型中的中國,究竟需要怎樣的創業板?
截至10月29日,創業板僅有43家公司總市值過百億元,佔比僅為一成;五年間,除了萬福生科這樣因欺詐上市而臭名昭著的反面典型,創業板鮮有值得驕傲的代表作,更遑論蘋果、微軟、谷歌這樣家喻戶曉的世界級企業。
如果説,沒能種出“中國的蘋果”與資歷尚淺有關,那麼留不住阿里巴巴,不能不説是創業板的一大遺憾。美國當地時間9月19日,中國知名電商企業阿里巴巴登陸紐約證券交易所。因承銷商行使超額配售權,阿里巴巴成為全球有史以來最大規模IPO。
實際上,創業板市場沒能留住的,遠不止一個阿裏。上海證券交易所資本市場研究中心的一項研究顯示,2013年共有66家中國企業赴境外上市。其中,1/3屬於戰略性新興産業,合計融資35.06億美元,佔境外融資總額的18.4%。
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的戰略性新興産業,擁有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共性,代表著未來中國經濟轉型的方向。這些本應是創業板最優質的上市資源,卻不約而同地奔赴海外,這無疑值得創業板乃至整個本土資本市場深刻自省。
“目前,創業板已經著手研究尚未盈利的網際網路和科技創新企業的上市問題,主要體現在與現有創業板各項制度的銜接機制及差異化安排方面,包括投資者適當性制度、資訊披露制度、退市制度、再融資以及轉層次等方面。”對此,深交所負責人説。
分析人士認為,尚未盈利企業如能實現在創業板上市,將大幅拓展創業板支援創新經濟關鍵領域的覆蓋面,對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除此之外,創業板還將積極研究解決協議控制(VIE)架構企業回歸A股上市中存在的主要障礙,包括允許連續計算VIE架構存續期間的經營時間,合併計算VIE架構下相關主體的業績等,以加快此類企業回歸境內上市的進程,增強創業板市場的包容性。
早期的中國網際網路企業,因其商業模式、技術等方面的新穎性,獲得的創業資金大都來自海外,同時受制于中國ICP牌照對外資準人、境外返程投資等方面的限制,一般採用VIE架構,這成為其登陸A股的最大障礙。
“創業板此番醞釀製度變革,網際網路企業回歸A股的渠道有望打通。”華鑫證券投資總監仇彥英説。
深交所負責人表示,除去上市方面的制度改革之外,創業板還將在並購重組、股權激勵等方面進行創新探索。
今年以來,中國上市公司並購重組迎來重大改革。然而,較長的行政許可程式還是難以滿足部分企業並購的時效性要求,海外並購尤為明顯。
“創業板作為獨立板塊,將發揮資本市場創新試驗田的優勢,進一步研究深化並購重組制度的改革措施。”深交所有關負責人説。這些措施包括:適當提高分道制中“快速通道”公司的比例,考慮允許再融資募集資金可以用於未來不特定標的資産的並購,在創業板試行小額快速換股並購,加快審核速度等。
在股權激勵方面,創業板已有一些實踐。截至2014年7月31日,已有170家創業板公司推出股權激勵計劃,佔比44%,其中已有36家公司推出多期股權激勵計劃,總規模已超過10億份。股權激勵已成為創業板公司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
然而,中國資本市場現有股權激勵的制度規定過於嚴格,給予市場主體的空間較小,約束太多,影響了這一機製作用的充分發揮。
深交所有關負責人表示,創業板將針對創新型企業特點和需求,制訂並完善更加市場化的創業板股權激勵制度,研究IPO前員工期權的合法性問題,推動在IPO審查中一併對已有員工期權進行事後審查並核準。同時,放開激勵方案核心條款的強制性規定,給予公司更大的自主空間,並推動完善股權激勵稅費計徵、外籍人士開設A股賬戶等配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