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近八成虧損難抵小機場建設潮:客流量1天19人

  • 發佈時間:2014-10-29 07:04:00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蘇曉洲 劉敏 翟永冠 張玥  責任編輯:曹慧敏

  “今天進港航班8人,出港航班11人。”這是湖南省一地級市機場7月份一個平常日子裏的客流量“日報”。如此“冷清”的場景,是全國部分小型機場的縮影。

  《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日在多地調研發現,多地正掀起一股主要起降支線航班的“小機場”建設潮。然而,這種看似繁榮的背後卻是全國近八成“小機場”虧損,靠鉅額財政補貼維持。

  “一週只有國航和南航的5架飛機起降,國慶長假前南航原本每週執飛4班,但現在客流量銳減,不得不降為一週兩班。即便降價,上座率也只有兩成多。”這是黑龍江省一個縣城支線機場近日的客流數據。

  該機場一位工作人員透露,維持這樣一個國家貧困縣機場的運轉,背後是政府的高額補貼。“南航往返一次當地縣政府給予15萬餘元的補貼,而國航的往返補貼更是達到40萬元。”

  悄然萎縮的支線航空市場更令一些業內人士擔憂。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年旅客吞吐量低於100萬人次的機場佔近七成。一家航空公司今年2月起擔負長沙至湖南一個地級市支線航班任務,兩個月內總共只有425人乘飛機,被人戲稱“專機”航線。

  那麼,大部分虧損的“小機場”如何維持呢?記者調查發現,一些地方政府可謂“妙招”頻出。專家稱,在部分地方,20%的航線是由政府公務消費為機場填補客源,以及政府承包航線。江蘇省曾有兩地政府發文,鼓勵公務員優先乘坐飛機,這種沒有客流靠公幹充數的行為,被業內人士抨擊為“市場捧著行政的‘奶瓶’”。

  記者調查發現,巨虧之下,一些地方政府仍熱衷機場建設。一位官員道出部分隱情:機場好比摩天大樓、高鐵站等城市地標,代表一個城市的檔次和綜合實力,有機場才算“區域次中心城市”,而且建得越大顯得越有實力。

  “招商引資壓力太大,考核層層加碼,年度同比還要有增幅。而一些招商引資對象接到邀請後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可能就是‘你那裏有沒有機場?能不能快速將産品運出去,人才接進來?’所以,建機場一定程度上是被考核倒逼的,不絞盡腦汁想辦法就沒有出路。”這位官員説。

  除了被動逢迎,另一方面,一些地方領導熱衷建小機場,也有主觀政績觀方面的“小九九”:如今,“一把手”為官一任3至5年,一個機場建設也就三年五載,一般情況下,一個簡陋一點的小機場投資大約3至5億元,標準高一點規模大一點的支線機場投資規模可達十幾億元。這樣一來,基礎建設投資就有了“保證”,GDP自然就上去了。

  中央財經大學民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永壯説,應該警惕地方政府對機場的非理性投資,把機場當成政績工程,盲目做大,導致供需嚴重失衡,資源浪費。同時,需要警惕各地政府間的“搶先”心理:同一塊區域,你建了機場,附近的城市就批不下來了,於是都爭先申請,誰先建設了誰佔便宜,而絲毫不顧有沒有實際的需求。

  為上機場項目,一些地方幹部可謂費盡心機。一個內陸省份奉命“跑部進京”爭取機場項目的三名處級幹部,立下“錢跑不下來人絕不回來”的軍令狀,幫著“京官”打掃辦公室,端茶倒水,終於完成任務。

  有地方政府官員坦言,前任修的機場、開的航線,在自己手上已淪為“雞肋”關掉,空置維護成本很高,未來重開代價大;維持,本已債臺高築的財政,實在填不滿這個“無底洞”。

  不過,對於小機場大面積虧損這一情況,也有業內專家持不同看法。

  “支線航空服務覆蓋了全國70%以上的縣域,對地區經濟的直接貢獻以萬億計。”中國民航科技研究院民航發展研究所副所長胡華清説,“支線航空帶有政府公益性質,不是用來賺錢的,不能僅算虧損賬。”

  有研究表明,每新增100萬航空旅客,就會直接創造800到1100個工作崗位,機場還可以改變經濟區位,帶動配套的第三産業的發展,促進經濟活動。

  中國民航大學機場規劃研究所所長王志強建議,在機場建設佈局上要充分和國家高鐵網佈局與建設進度協調,高鐵經過的地區,新建機場要非常慎重,重點應放在建成多種交通方式匯合的綜合樞紐建設上,特別是機場和高鐵的無縫隙銜接,提高集輸能力建設,擴大其航空服務範圍。

  “在新疆、青海等地廣人稀的省份,修建機場的成本遠遠低於修建公路的成本。未來機場建設更應向航空條件較差的這類地方傾斜。”王志強説。

  多位專家認為,像機場這樣綜合投入巨大、經濟成本較高的基礎建設,更應當科學規劃,謹慎投資。“結合當地經濟發展水準和實力、人流貨流量增長態勢以及未來的發展潛力等狀況,達到適度超前和合理匹配。”北京工業大學城市交通學院副院長陳艷艷説。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