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堅持以服務民眾為導向
- 發佈時間:2014-10-06 04:13:50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孫朋浩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5週年之際,就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相關問題,《經濟日報》記者專訪了丹麥國際問題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江洋。他認為,只要中國政府的改革計劃繼續堅持以民眾需求為基礎、以為民眾服務為導向,熱衷於預測中國GDP增長率的外資機構沒有必要再糾纏于具體增長數字;只要中國的改革能夠一直走在正確的方向上,經濟增長未來可能呈現“數字向下、品質向上”的局面。
江洋説,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奧肯定律適用於中國的經濟發展(奧肯定律認為,GDP每增長2%,可將失業率降低1%),這就形成了一種觀念:保增長就是保就業。在這一觀念影響下,各方都認為將GDP增長保持在高位對經濟和社會穩定十分重要,中國的GDP增速需要“保8”。而當中國經濟增速從8%下降到7.5%之後,主要國際銀行和國際機構開始不斷提出種種預測數據,有些對中國經濟持悲觀判斷。但是,中國的經濟形勢表明,高GDP增長數字已經不再是保證中國實現繁榮和穩定的利器。
隨著經濟形勢日益複雜,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中國GDP增速和就業增速並非簡單的線性關係。江洋説,地方政府為了提高經濟增速,往往採取吸引投資、出售土地開發房地産,要求本地銀行放貸支援企業擴張等措施,最後不但積累了大量債務,無益於創造就業和增加社會福利,還導致收入差距擴大,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也帶來了負面影響。
在盲目追求GDP高增長率的情況下,一些地方還出現了環境污染問題。江洋説,中國政府宣佈向污染開戰,並且通過了一系列新的環境保護法規。同世界各國一樣,推動環保工程,必然要限制某些企業的擴張態勢,中國已經將環保納入了結構性改革的日程中。
江洋表示,中國政府的改革計劃如果能夠繼續堅持以民眾需求為基礎、以為民眾服務為導向,即使GDP增長速度向下,經濟增長的品質也依舊是向上的。對GDP的關注度可以逐步讓位於對發展品質的追求,以保證均衡失業率為目標更符合中國需要。與此同時,引入“幸福指數”來衡量中國經濟發展程度也值得嘗試。可以將就業率、消費價格指數、房價水準、社會福利、空氣品質等和民眾真實生活相關的數字彙編成“幸福指數”,以此衡量民眾的福利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