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貿區一週年百姓福祉:消費便利投資多元化
- 發佈時間:2014-09-28 16:59:13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姚慧婷
負面清單、非禁即入、制度創新……自貿區掛牌一週年之際,一系列新的改革用語在全國廣為傳播。到自貿區購買進口商品、到自貿區找份工作……這些聽起來比較生活的內容,展現了一個更加鮮活、更加接地氣的自貿區。
百姓消費:更實在的價格 更豐富的選擇
從8月初開始,上海自貿區有一個地方人氣特別足。在這裡,來自蘇浙的旅遊大巴隨處可見,門口排起的長隊足足有200米。這就是上海外高橋進口商品直銷中心(DIG),如今已成為滬上熱門的購物之地。
DIG的“殺手锏”是進口海鮮和水果等生鮮食品。比如莫三比克龍蝦,8個11斤價格是687.5元,而同樣的貨色在上海一些水産市場售價是1000元以上。目前,直銷中心的分店已開進上海市區。
和很多人想像的不一樣,DIG內的商品都是完稅後銷售,並不免關稅。DIG的運營方上海外高橋國際貿易營運中心總裁蔣琪民告訴記者,大力減少中間費用,是DIG商業模式的關鍵。“以直銷中心熱銷的龍蝦為例,去除進口關稅加增值稅(大約為進價的30%)以及運費後,比該産品在原産地的售價高不到20%。”相比之下,一些國內超市出售的進口商品,中間環節加價幅度高達100%。
“開辦之初,直銷中心一天的銷售額不到10萬元,到8月時已突破100萬元。未來我們將把這一模式率先向華東其他城市複製推廣。”蔣琪民説。
作為國內第一家“跨境貿易電商平臺”,依託上海自貿區成立的跨境通,從去年底成立以來共銷售商品7.84萬件,銷售金額594萬元。美國電商巨頭亞馬遜今年6月底在跨境通平臺開展試單業務,預計10月正式運營。
跨境通執行副總裁顏靜表示,測算顯示,同樣的國際商品,在跨境通上的價格要比國內實體店優惠約三成。這背後的原因在於,跨境通平臺明確將消費者網購的進口商品以“個人物品”監管出區,並徵收不同比例的行郵稅(一般為10%),低於一般貨物進口時繳納的進口關稅和增值稅。
百姓就業:更活躍的創業 更高品質的崗位
自貿區在工商登記註冊等方面的改革,帶動了一股創業熱潮。今年以來,上海自貿區內新設企業數量逾1.2萬家,超過原上海綜合保稅區20年的存量。
除了創業,自貿區內服務業的蓬勃發展,也給區外的求職者帶來了更多就業機會。記者採訪中了解到,自貿區新設的金融及類金融機構等超過3000家,佔新設企業總數的25%。
國際人力資源機構——萬寶盛華集團(中國)董事總經理張錦榮認為,上海自貿區致力於營造國際化、法治化、市場化的營商環境,必然會帶來高層次的人才集聚,特別是在金融、物流和IT等領域,會産生不小的用人需求。強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援,是自貿區建設的關鍵。
百姓投資:更寬廣的渠道 更多元的配置
自貿區在金融開放方面的試驗,將為國內居民跨境投資提供新的渠道。按照相關規定,區內個人可以開設自由貿易賬戶,區內境外個人也可以開設自由貿易賬戶。只要下一步權威部門出臺相關配套細則,個人就可以通過自由貿易賬戶投資港股、美股等境外資本市場。
有關人士表示,自貿區探索的個人跨境投資業務,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是雙向的,即境內投資者可以投出去,境外投資者也可以投進來;二是多元的,既包括實業投資,也包括證券、期貨類的投資。
澳新銀行中國經濟師周浩認為,在自貿區金融開放的初期,個人跨境投資可能會比較謹慎。“比如,要求用於個人跨境投資的資金,必須是區內所得,在辦理相關手續時,需要提供區內所得的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