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新行長陳四清半年考:不良貸增加額超去年全年
- 發佈時間:2014-09-02 09:16:27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責任編輯:曹慧敏
在凈利潤“艱辛”穩增的同時, 中國銀行所面臨的資産品質壓力正在增大——
【金融·資本】新行長陳四清的半年“考核”
《中國經濟週刊》 記者 劉永剛 | 北京報道
業績發佈會的本質是什麼?
是向股東交代公司的經營情況,還是向投資者們闡述繼續投資的理由?
8月19日晚,作為首家公佈半年報的國有大行——中國銀行(601988. SH,3988.HK)于北京、香港兩地同時舉行2014年中期業績發佈會。在發佈會上,剛剛履新半年的陳四清首次以行長的身份向投資者闡述了這家百年老店在2014年上半年的業績情況。
在外界看來,陳四清的首份半年報可謂喜憂參半。
“來之不易”的凈利潤穩增
“到不了3塊”,這是股民對中國銀行在今年上半年A股市場表現上的總體評價。而半年報欣喜地顯示,中國銀行上半年凈利潤增速依舊保持兩位數小跑。
2014年上半年,中國銀行實現凈利潤934.09億元,實現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897.24 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0.97%和11.15%。相比于2013年上半年,中國銀行2014年上半年的凈利潤增速有所放緩。截至2014年6月末,中國銀行總資産約15.47萬億元,比2013年末增加了1.59萬億元,增速為11.49%。總負債為14.46萬億元,比2013年末增加了1.55萬億元,增速為12%,與資産增速相當。
在內外部環境壓力下,凈利潤依然維持兩位數的同比增速,陳四清坦言這“的確來之不易”。雖然中國銀行的利潤增速上個十年中始終保持高速,但是隨著監管層不斷加快推動利率市場化、産能過剩等經濟結構調整以及新興的網際網路金融帶來的衝擊等諸多挑戰,使得許多投資者擔憂其業績增速將放緩。
多位業內專家告訴記者,中國銀行的國內業務面臨著諸多現實困境。在國內業務中,中國銀行一直偏弱于其他三大行,而近一年來,在總資産、凈利潤等相關指標上,中國銀行已經處於四大商業銀行的末位。在外界看來,這些市場客觀環境以及中國銀行自身的弱勢,將成為陳四清推動其發展的攔路石,考驗著新任行長的智慧。
銀行的盈利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資産負債結構。值得注意的是,從各項數據對比看,中國銀行因其在海外業務方面的優勢,對資産總額增長、利潤增長、存款增加以及凈息差提升等各項指標的貢獻較為明顯。早在陳四清剛剛擔任中國銀行行長之初,就曾在中國銀行跨境人民幣指數發佈之時指出,“未來幾年將是人民幣國際化業務從規模到效益的關鍵轉化期,人民幣國際化的效益將在中行海外業務發展中越來越明顯地體現出來。”
在這次中期業績發佈會上,陳四清再次提及海外業務對於中國銀行的戰略重要性,以做到“境內業務境外做,境外業務境內做”。
據半年報顯示,上半年,中國銀行海外資産總額為7652.90億美元,比上年末增長21.31%,佔集團資産總額比重27.73%;實現稅前利潤44.12億美元,同比增長35.76%,利潤貢獻率22.22%。海外商業銀行存貸款分別比上年末增長16.10%和24.10%。擁有海外機構619家,覆蓋全球37個國家。
不良貸款半年增加額超過去年全年
憂的是不良貸款餘額的上升。
今年以來,銀行資産品質壓力加大,中國銀行上半年業績報告顯示,截至今年6月末,不良貸款總額858.60億元,比上年末增加125.89億元,超過了去年全年增加規模;不良貸款率1.02%,比上年末上升0.06個百分點。
陳四清指出,要堅持“未雨綢繆、見微知著、亡羊補牢”,加強對地方融資平臺、房地産、過剩産能行業的關注,加大對貿易融資、理財業務的管理力度,針對風險特點,及時完善風險管理制度。
“從行業上看,新發生不良主要集中在製造業、批發零售業和交通運輸業,比如鋼貿、航運和一些中小企業貸款。從地區上看,新發生不良主要集中在外向型經濟主導的沿海地區。”主管風控的中行副行長張金良介紹稱。在張金良看來,中國銀行之所以有如此資産品質的變化情況,是國內外經濟增速放緩和結構調整在銀行體系中的體現和反映,“目前中行的資産品質仍處於合理區間之內”。雖然1.02%的不良比率仍略低於目前銀行業1.08%的不良率的平均水準,但也顯現了中國銀行當下所面臨的不良反彈的現實壓力。
據了解,2014年上半年,為了應對資産品質壓力,中國銀行加大撥備計提,計提貸款減值準備275億元,同比增加136億元,境內機構撥貸比2.71%(即撥備佔總貸款的比率,撥備則是指為防止貸款損失而預留的準備資金),比上年末提高了0.09個百分點。
不良貸款的化解力度明顯加大。2014年上半年,中國銀行境內機構共化解不良資産約270億元,包括現金清收131億元,核銷本金90億元。“中國銀行將對産能過剩、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貸款進行嚴格把控,對銀行理財、同業業務、房地産業務等業務加強風險管控。”陳四清坦言。對於下半年資産品質管控的壓力,陳四清開出的藥方是“未雨綢繆”、“見微知著”、“亡羊補牢”三句話。但無論對於行長陳四清來説,還是對於副行長張金良來説,要打贏不良反彈這場仗並不容易。
中行“混改”思路
8月21日,交通銀行行長彭純在交行的中期業績發佈會上表示,交行正在研究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公司內部治理機制的可行方案,積極爭取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及金融體制改革領域先行先試。
外界認為,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發展都較為國際化,特別是中國銀行境外分支機構覆蓋廣,海外業務迅猛發展,在大型銀行中處於領先地位。中國銀行是否也將試水“混改”?
對於這種猜測,陳四清直言,中國銀行將積極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銀行業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對於優化股權結構、完善激勵機制有重要作用,中行也將積極探索轉型發展之路。”陳四清説。
對於如何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陳四清表示,應從市場化、國際化、資訊化的角度,積極拓展新思路。具體來看,包括拓寬投資渠道,優化股權結構;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把混合所有制的改革和資本市場的發展協調推進等。
而中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宗良近日撰文表示,中國銀行業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已成為銀行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將對銀行業經營模式産生重大、深遠影響。
“穩步推進銀行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可逐步理清政府與市場的關係,為銀行‘鬆綁’,使銀行真正實現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宗良説。
“目前國內已上市的銀行雖然兼具國有、私有和外資股東,但這僅僅是在股權結構上有混合所有制之‘名’,與達到混合所有制之‘實’仍有一定差距。”宗良説,“引入混合所有制可以使銀行股權結構得以優化,國家與普通投資者可以享受平等權利。”
值得注意的是,宗良表示,考慮到近期銀監會高層首次明確表態要推動銀行業混合所有制改革,預示今年下半年或明年上半年將會有關於銀行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實質性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