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長處合理區間
- 發佈時間:2014-08-13 11:07: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王斌
據央行網站消息,7月份金融統計數據報告和社會融資規模統計數據報告顯示,7月份的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等指標較6月份有一定回落,人民銀行有關部門負責人對此進行了解讀。該負責人表示,7月份金融數據的回落,與基數效應、今年6月份“衝高”較多以及數據本身的季節性波動等有關,深入分析的結果顯示,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長仍處在合理區間,貨幣政策“總量穩定、結構優化”的取向並沒有改變。
從人民幣貸款看,一是今年6月份新增貸款大幅衝高至1.08萬億元,7月份的季節性回落就較去年更為明顯。歷史上7月份歷來是“小月”,2004年、2005年7月份貸款還曾出現過凈下降。今年6、7兩月合併來看,平均每月新增貸款仍有7000多億元。二是在“三期疊加”、經濟運作面臨一定下行壓力以及房地産市場正在調整的背景下,有效貸款需求沒有過去那麼旺盛,6月份貸款大幅衝高消耗了較多的高品質貸款項目儲備,金融機構需要一些時間來補充。三是7月份存款季節性下降較多,存貸比有所上升,金融機構相應調整貸款的投放進度。四是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已連續11個季度上升,信貸資産品質管控壓力有所加大,金融機構貸款投放,特別是對一些信用風險集中暴露的地區和領域的貸款投放更為謹慎。
從人民幣存款看,一是歷來就有非常明顯的季末衝高、下季初回落的規律,今年6月份存款增加3.79萬億元,同比大幅多增2.19萬億元,7月份存款季節性回落也就相對多一些。二是近期由於理財、基於網際網路的貨幣市場基金等快速發展,企業、居民存款與金融機構存款之間在季末季初轉換更加頻繁,進一步加大了一般存款的季節性時點波動。初步估計,7月份銀行理財等資産管理産品分流存款約1.6萬億元,若與一般存款合併計算,存款的波動性就會明顯減小。三是近期A股行情回暖,7月中下旬又有近10家公司啟動IPO,也分流了部分一般存款,其中證券公司客戶保證金增加約3000億元。
從貨幣供應量看,7月份M2同比增速比6月份下降1.2個百分點。一是基數效應。去年6月份存貸款均未衝高,7月份回落相應較小,而今年6、7月份存貸款的季節性波動很明顯,這對同比數據的影響較大。初步測算,基數因素對M2增速變化的影響大約為0.7個百分點。二是6月份M2增速本身偏高,7月份回落到13.5%,還是高於13%的預期調控目標。
從社會融資規模看,同樣由於6月份“衝高”較多,7月份顯著回落,如6、7兩月合併看,每月仍有1.1萬億元。單看7月份,除人民幣貸款少增外,主要是信託貸款、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等涉及表外融資的項目明顯減少,特別是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波動性較大,7月份下降4160億元。這主要與近期規範相關業務發展、金融機構加強風險控制有關。歷史上看,監管部門出臺加強金融監管的政策,如規範票據、銀信合作以及商業銀行理財等之後,相關業務短期內都會有一定收縮,但長期看有助於防範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可持續性。同時,近期個別信託項目出現兌付風險,金融機構總體上也加強了信託相關業務的風險控制,適當調整了業務拓展力度。此外,由於進口較弱,人民幣匯率預期分化導致企業進口從借外匯貸款轉向購匯,以及企業通過在境外設立SPV發債和向境外銀行貸款融資增加,境內外匯貸款環比出現下降。
7月份,銀行間市場拆借和回購加權平均利率均為3.41%,雖比上月高約0.5個百分點,但比去年同期低約0.2個百分點。近期新股發行重啟,投資者“打新”熱情較高,新股申購凍結資金會導致市場流動性需求有所增加,往往帶動貨幣市場利率上升。7月中下旬共有近10隻新股集中申購,貨幣市場7天以上資金需求增加,與企業集中繳稅等因素疊加,導致貨幣市場加權平均利率有所上行。中央銀行結合市場環境變化,在通過公開市場到期增加流動性供給的同時,適時調減了正回購操作力度,並先後開展了2期共1000億元中央國庫現金管理商業銀行定期存款操作,有效應對多種因素引起的短期流動性波動。7月份銀行體系流動性充裕,貨幣市場運作大體平穩,利率水準處於合理區間,與以往新股集中發行期間相比,利率波動幅度也明顯較低。
總的來看,在剔除特殊基數、季節效應等因素後,7月份主要金融指標仍在合理區間運作。觀察金融運作仍應更多關注主要金融指標的整體趨勢性變化,而不宜拘泥于單個月份的短期數據波動。目前來看,進入8月上旬後,貸款基本上每天保持著300-500億元的增量,預計未來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仍會保持平穩增長態勢。下一步,人民銀行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貫徹穩中求進、改革創新和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的要求,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和防風險,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既保持定力又主動作為,適時適度預調微調,增強調控的預見性、針對性和有效性,繼續為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營造穩定的貨幣金融環境,促進經濟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