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人民幣中間價即期價“雙升”屬短期現象
- 發佈時間:2014-08-13 10:36: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姚慧婷
近期,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和銀行間市場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的差價已大幅減小,二者還出現了連續多個交易日“雙升”的局面。對此,有業內人士認為,這是“央行退出常態干預”的一種表現。
對此,交通銀行資産管理中心高級研究員陳鵠飛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由於中間價一天定一次,而很多時候某一天會發生很多突發性的衝擊事件,這時即期匯率就會大幅偏離中間價,而這種偏離與“中間價的指導效應”無關。比如,2008年-2009年金融危機期間,由於市場匯率大幅變動,央行一度停止了中間價的公佈。
“在關注中間價和即期價差價收窄的同時,更應當看到二者‘雙升’背後的原因。”陳鵠飛認為,“這主要是因為7月份進口內需乏力、出口增速小幅回升,導致當月順差達到473億美元的歷史新高;同時,受順差‘衰退性’破紀錄增長的影響,導致短期內外匯市場出現了即期匯率和中間價‘雙升’的局面。”
根據海關總署的最新數據,7月份,我國出口同比大漲14.5%,進口同比下跌1.6%,實現貿易順差473億美元。
“出口穩而進口弱,意味著貿易順差規模有望維持高位。”民生證券研究院副院長管清友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雖然近期私人部門持匯意願增強,考慮到結匯率處於歷史低位,若人民幣升值成為趨勢,會導致積壓的結匯需求迅速反彈,進而導致基礎貨幣超發。經濟內生下行壓力不減,央行可能會繼續定向寬鬆抵補基礎貨幣缺口,但考慮到未來的外匯佔款回升風險,央行主動寬鬆力度將減弱。
“中美貿易脫鉤的格局下,出口對國內工業的拉動作用已趨於弱化。”陳鵠飛表示,在“後危機時代”美國強勢主導TPP、TTIP協議、意圖重構亞太和全球貿易版圖的大背景下,世界貿易的驅動力也正由勞動、資源密集型向現代資本、技術密集型進行轉變。當前中國包括鞋襪、箱包、機電産品、積體電路等在內的眾多出口導向型産業都面臨升級發展的壓力,“後危機時代”出口增速放緩或將成為中國經濟的新常態。
陳鵠飛認為,順差“衰退性”破紀錄增長的模式不會持續。外匯市場即期匯率和中間價同時升值的局面應屬短期現象,未來人民幣匯率仍將“雙邊波動、小幅略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