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微軟等巨頭相繼遭調查 反壟斷將緊盯民生領域

  • 發佈時間:2014-08-01 07:12:47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鄭夢超

  微軟、高通相繼遭遇反壟斷調查,2014年以來監管部門延續了“反壟斷元年”之後對壟斷企業的高頻次打擊。

  使用次數愈加頻繁、涉及行業範圍擴大,其實政府部門釋放的是同一個信號:只要違反法律,都要付出代價。公平市場競爭,是對所有企業和消費者共同的改革紅利。

  經歷“反壟斷元年”,“軍艦不會只停在港口”

  2013年曾被業內稱為“反壟斷元年”,監管部門創造了至少三個“首次”。

  ——首個天價罰單。2013年7月初,國家發改委對多家奶粉企業啟動了反壟斷調查,並開出6.7億元罰單,隨後各品牌紛紛降價。

  ——首張針對外企的罰單。三星、LG等6家境外企業被發改委開出價格壟斷罰單,總金額達3.53億元人民幣。

  ——首例縱向壟斷案宣判。2013年8月,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作出終審宣判,強生(上海)醫療器材有限公司、強生(中國)醫療器材有限公司限制“最低轉售價格”構成“壟斷”,被判賠償經銷商53萬元。

  2014年以來,進口汽車等行業更是陷入反壟斷的風口浪尖,微軟、高通等國際巨頭也相繼遭遇調查。

  反壟斷法被喻為“停在港口的軍艦”。以往經驗和人力不足,較少運用這一法律手段,以至於某些企業在市場開拓過程中,明目張膽地操縱價格或壟斷市場。

  知名反壟斷專家郝俊波表示,新法生效以來,曾有一段時間的休眠期。對於沒有執法經驗和先例的監管部門而言,過去也很難判定哪些行為違法。未來監管部門對反壟斷這一手段的使用將更加嫺熟,會形成常態和制度化的調查,為所有違法企業敲響警鐘。

  取證難、人手少,反壟斷從重災區入手

  面對方式多樣的壟斷行為,監管部門面臨著取證難、人手少的困境。大成律師事務所合夥人魏士廩説,有些利用行業協會的優勢地位,串通行業內“龍頭會員”對價格、産量等達成一致;有些進行“饑餓行銷”,多家進口醫療器械公司在中國設立一家總代理和多個許可證,通過總代理銷售政策控制經銷商價格;有些利用自己獨家進貨渠道,控制價格;有些違規搭售捆綁銷售,讓消費者付出更多成本。

  國家發改委在解讀三星等企業壟斷案時曾表示,調查花費了6年,證據的提取難度很大,需要精心準備,利用持續的反壟斷調查壓力和寬大政策,迫使企業前來自首。這一過程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時間,用於蒐集線索、週邊摸底、調查取證、數據對比、經濟分析、固定證據、接受自認、案件審理、實施處罰等。

  而同歐美比,我國反壟斷部門成立時間較短,人才和人手缺乏,經費也相對緊張,對許多行業存在的壟斷問題,也只能挑選相對重大或緊迫的問題優先處理。

  反壟斷並非選擇性執法,“有形之手”為公平護航

  一些人士表示疑惑,進口奶粉、黃金首飾、汽車等企業並非一家獨大,緣何也涉嫌壟斷?專家解釋説,2008年實施的反壟斷法規定,壟斷行為有三種:一是經營者達成壟斷協議,進口奶粉、黃金屬於此;二是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例如2013年7月5日,國家工商總局宣佈,對包裝企業行業巨頭瑞典利樂公司涉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正式立案,目前這一案件仍在審查中;三是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經營者集中。

  其實,反壟斷針對外資企業只是一個誤解,反壟斷並非選擇性執法,只是由於涉及的外資公司不少都是巨頭,受消費者關注度更高。例如,2013年,國家工商總局公佈了12起壟斷案件,其中9起就與行業協會有關,成為壟斷重要的“推手”之一。

  郝俊波認為,外資技術成熟、體量龐大,在我國又曾獲得“超國民待遇”的優惠政策,在國外執法嚴、處罰重的環境下,不容易出問題,在國內就很容易越界。未來需要加大執法力度,加重違法成本,營造公平的市場環境。

  魏士廩説,未來和民生相關的領域將成為國家反壟斷“緊盯”的領域,監管部門會從和民生最相關的領域出發,逐漸向更隱蔽的領域滲透。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