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北京市地震局發佈本市“十三五”時期防震減災規劃。規劃目標提出,確保北京地區一旦發生6至7級地震,傷亡不大、城市不癱、社會不亂。發生7級以上地震,基本實現首都核心功能不受太大影響。
本市還將建設大震風險預警系統,實現地震發生後的5至10秒內向震中周邊區域發出超快測報預警,居民可採取切斷煤氣等應急措施減小災害。另外,本市將推動建立超大城市地震巨災保險制度。
北京處於三大地震帶交會
北京市地震局副局長吳仕仲介紹説,北京處於華北平原、山西和張家口-渤海三大地震帶交會部位,活動斷裂發育,地震災害嚴重,是中國大陸唯一發生過8級地震的大城市,和東京、墨西哥城並列為世界上僅有的三個8度設防超大型首都城市。
宋遼時期1057年大興6.8級地震、康熙時期1679年三河-平谷8級地震死傷人數均達數萬。1976年唐山7.8級地震波及北京,造成400余人死亡、5000余人受傷。長期以來,以北京為核心的首都圈地區被列為全國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未來一段時期,我國大陸仍處於強震多發時段,北京面臨大震風險。
震後5至10秒超快預警
“十三五”時期,本市將開展大震風險預警探索,實現震後可提供5至10秒地震超快測報預警、1至2分鐘地震速報、5分鐘儀器烈度速報、30分鐘震源參數速報等公共服務,實現地震速報資訊公眾全覆蓋。
北京市地震局總工程師邢成起在接受北京晨報記者採訪時解釋説,超快預警能將地震的地點、時間和強度等資訊快速發送給媒體以及公眾的手機,原理就是利用了地震波和電磁波傳播速度不同的時間差。“地震波未到,通過電磁波傳輸的手機短信就已經收到了”。在地震發生後1至2分鐘的地震速報,能提供更為翔實準確的地震資訊,但預警的目的已經達不到了。
北京市地震監測預報處處長陳偉解釋説,預警技術在國際上已經比較成熟,日本是覆蓋全國的地震預警系統。為此,本市將加快速報預警臺網建設,增強速報能力,為政府決策、公眾逃生避險、重大工程地震緊急處置提供服務。
學校幼兒園推減隔震技術
“十三五”,本市還將新建一批室內地震應急避難場所,正在與海淀、昌平等區開展調研。根據規劃,在具備條件的新建學校、醫院、幼兒園、體育館等人員密集場所,將推行減隔震技術應用,並納入室內地震應急避難場所遴選庫。
“北京新機場就在採用這種最新的減隔震技術。”市地震局抗震設防管理辦總工程師羅華春介紹説,這種技術是將一種橡膠隔震支墊放在建築和地基之間,一旦地震時,通過“大烙餅”式的作用,減緩上部建築結構受到的作用力,降低危害。另外,規劃中提到要建設的首都地震防災教育博物館,未來也將作為全市抗震建築的“標桿”,啟用國際上最先進的減隔震技術。
為“地震險”做準備
邢成起説,長期以來我國缺乏系統的地震巨災保險制度。目前,雲南、四川等少數地區開展了試點。目前,運作初期最高保額一百萬元,隨著運作成熟,這個保額也可能會增加。有45家財産保險公司發起成立了城鄉居民住宅地震巨災保險共同體,制定承保理賠標準。
邢成起表示,北京市地震局開展了地震災害特點、地震災害模型等研究,爭取儘早建立起北京地區的地震巨災保險制度,地震局做好相關的技術支撐準備。
另外,京津冀三地地緣相接、地震構造相通、地震災害相連。邢成起説,京津冀三地將以自然地理和構造屬性為導向,聯合編制京津冀協同發展防震減災專項規劃。
(責任編輯:張少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