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5日 星期二

財經 > 新聞 > 地方經濟 > 正文

字號:  

浙江紹興老宅遭拆調查:係誤拆 古村三江原貌早失

  • 發佈時間:2015-11-08 11:40:43  來源:新華網  作者:馬劍 陳曉波  責任編輯:李春暉

  因5處老宅被拆,浙江紹興擁有600多年曆史的三江村近日成為輿論的焦點。有民眾不斷發出質疑,“是要把整個古村都拆掉嗎?”“既然要建文化休閒園,為何不保留原汁原味的老房子?”

  拆舊房建新房 係居民改善居住環境訴求

  位於紹興袍江新區的三江村又稱“三江所城”,因地處錢塘江、錢清江、曹娥江交匯處而得名,是明代為抗擊倭寇而建的一個千戶所所城。清末以降,該地逐漸由軍用駐地轉為民居。新中國成立時,所城城墻尚完整,然而到上世紀70年代基本被拆完,而今僅存高近4米的殘存東城門,現為紹興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記者在三江村看到,村民的房子大多依“十字形”為主街的街巷體系分佈建造,多為兩三層的樓房,故所城風貌已不在。袍江新區出示的一段拆遷前的三江村視頻顯示,村內大部分的建築呈現出改建擴建的痕跡,為數不多的老房子點綴在一群兩三層樓房中間。

  村民林海金1985年修建了兩層共66平方米樓房。“原先大家都住老房子,一代代人多起來之後,加上收入增加,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大家就開始建兩三層的樓房。按照規定,建新房必須拆舊房,老房子慢慢就少了。”

  如今,林海金的房子上被拆遷隊用紅漆噴了“拆”字,離他家不遠處已有不少房子被拆,磚瓦碎石散落一地。三江村如今已人去樓空。由於臨近工業園區,該村村民通過各種途徑表達了改善居住環境的訴求。2014年9月,當地政府啟動了三江村的舊村改造,即以産權調換、貨幣化安置、市場化自主購買商品房等三種形式進行拆遷改造,截止12月底,村民簽約率在97%以上。

  老宅係拆遷隊誤拆 政府監管有漏洞

  三江村共有5處文保單位和文保點,此次被拆的包括程家臺門、傅家臺門在內的5處老宅並未納入文保範疇,為當地政府在拆遷過程中劃定的擬保留的相對完整、有一定價值的老房子。

  拆遷隊一名駱姓負責人向記者承認,老宅係拆遷隊誤拆所致。“擬保留的老宅在拆遷啟動後有所增加,政府部門跟我們説了,我們也跟工作人員多次溝通過,但還是有5處老宅遭到誤拆。”紹興袍江新區黨工委辦公室主任傅張江表示,老宅被誤拆也反映出政府部門現場監管存在疏漏,他們已按照協議對拆房施工單位予以處罰,並清除出場。

  老宅誤拆引起社會關注後,當地政府將再次組織專家學者對現狀房屋進行逐一甄別,形成共識後再推進拆遷。袍江新區還成立了一支歷史建築保護專職巡防隊,每天分兩班開展全天候巡查。

  文史專家建議:建造遺址公園 喚起民眾文保意識

  袍江新區結合該村明代水利樞紐三江閘的保護,啟動了“三江文化休閒園”工程。按照原定規劃,“三江所城”將以保護性修復為主,擬在村民搬遷後,拆除上世紀70年代後新建且與歷史風貌不符的民房,清除雜亂無章的違章搭建、棚舍等建築物,保護和修繕具有歷史價值和體現古所城風貌的建築。在保留原有街巷、河道的基礎上,適當點綴景觀綠化,再以市場化的方式引進一些原住民到園區居住。專家實地調查論證得出結論,村內近21萬平方米建築中,有8%的建築要求予以規劃保留。

  紹興著名文史專家任桂全長期關注三江所城,談起三江村,他説的最多的是“可惜”。“三江所城最佳的保護期是在改革開放之前,現在最現實合理的做法,就是建一個遺址公園保護起來,這樣既符合文物保護法的精神,也能留下歷史與鄉愁。”

  “紹興城2500多年城址未變,隨便哪個村落就有上百年的歷史,文保任務尤其繁重。”在任桂全的眼中,保護與建設是擺在歷史文化名城紹興面前的一道難題,他呼籲通過完善立法使文物保護工作落細落實,也希望三江村的這次風波在喚起人們鄉愁的同時,也能喚起大家的文保意識。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