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新聞 > 地方經濟 > 正文

字號:  

北京通州行政副中心規劃:不和中心城連片發展

  • 發佈時間:2015-07-15 09:00:48  來源:京華時報  作者:孫乾  責任編輯:吳起龍

  關於北京通州未來發展的猜測分析,成了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中最受關注的話題。北京行政副中心究竟會如何規劃?昨天,市規劃委主任黃艷、副主任王飛集中回答了一系列熱點問題。據介紹,北京行政副中心的建設,要放在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大局中考慮,要“有序推動北京市屬行政事業單位整體或部分向市行政副中心轉移”,從而帶動科研、商務、文化、會展等功能聚集,並由此逐步帶動中心城人口向通州轉移。

  據介紹,行政副中心規劃將不會走大規模造城的老路,而是在調整優化的基礎上,重組城市功能。要著眼于京津冀城市群整體空間佈局,適應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和産業升級轉移需求。

  通州定位演變史

  第一階段·衛星城

  1993年出臺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1991年-2010年)》提出重點實現“兩個戰略轉移”,即城市發展重點要逐步從市區向郊區轉移,市區建設要從外延擴展向調整改造轉移,同時提出建設通州、昌平、亦莊等14個衛星城鎮。

  第二階段·重點新城

  2005年獲批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提出新城發展戰略,明確通州、順義、亦莊是面向未來重點發展的三個新城。總規對通州新城的發展方向和功能定位做出了明確要求:通州是承接中心城人口、職能疏解和新的産業集聚的主要地區,是東部發展帶的重要節點,北京重點發展的新城之一,也是北京未來發展的新城區和城市綜合服務中心。“面向未來的新城區”是對通州新城唯一獨有的定位表述。總規還提出在通州預留發展備用地,作為未來行政辦公用地使用。

  第三階段·城市副中心

  2012年6月,北京市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落實聚焦通州戰略,分類推進重點新城建設,打造功能完備的城市副中心”。2014年初,習總書記到北京視察時提出“結合功能疏解,集中力量打造城市副中心”。在這個階段,通州建設進入全面提速時期,運河核心區、文化旅遊區等重要功能區建設全面起步。

  當前階段·行政副中心

  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關於貫徹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的意見》,要聚焦通州、加快推進市行政副中心建設。市行政副中心的定位,代表通州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更高的發展階段。

  總體思路

  不會大規模“造城”“攤大餅”

  “副中心”的“副”,是否會讓通州將現在中心城區高密度的功能複製過去?

  “當然不會。市行政副中心將按照交通便捷、功能完備、職住合一的要求,進行規劃建設。”市規劃委主任黃艷介紹,北京市行政副中心主要發揮兩大作用:疏解中心城人口和功能、帶動區域發展。

  經過二十餘年的建設,通州已經具備承擔市行政副中心的基礎條件。地鐵1號線、6號線等便捷通達中心城;六環路、京哈、京津塘等高速公路,使通州具備了良好的對外交通條件;中心城優質資源向通州轉移,已有10余家中小學和醫院在通州開辦分校、分院;城鎮建設用地有效控制,空間資源較為充足。

  根據初步梳理,通州區可利用土地資源約55平方公里,為功能疏解預留了充足的空間條件。“總的來看,通州已經具備承擔市行政副中心發展建設的堅實基礎。”黃艷説。近年來,本市50%的公共財政都投到新城。在這個過程中,通州進入加快發展時期,完成了交通市政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環境整治等“打基礎”的重要任務。

  黃艷強調,通州行政辦公用地不是新增加的,2005年出臺的城市總規就提出了發展備用地的預留,這次是對原有規劃的優化調整。

  通州建行政副中心,絕對不是大規模的“造城”。“我們在規劃通州的時候,有兩個主要的核心思想,一個是防止攤大餅;第二,通州是相對獨立的,不會和中心城直接相連,連片發展。”市規劃委副主任王飛説。

  為了防止城市繼續“攤大餅”,在通州市行政副中心規劃的同時,也開始推動通州和朝陽之間的綠化隔離帶地區建設,同時進一步整治以運河、潮白河為主的河道體系。

  “通州區內部基本上不擴大建設用地,為了防止攤大餅,通州和其他區縣之間都將建設綠色空間進行隔離。”王飛説,要破解“大城市病”,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關鍵要通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優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調整城市空間佈局,重組城市功能。而加快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建設,正是其重要舉措。

  交通建設

  路網密度達中心城1.5倍以上

  不久之前,去通州開會的黃艷曾經特意停下了車,站在京通快速路上一座天橋,觀察下班高峰時雙方向的車輛。

  “在下班高峰,進城的車輛數不足出城車輛數的十分之一。”這是她仔細數了很久得出的結論。

  由於中心城功能過度集中,很多人在城裏上班,但在新城居住。數以萬計的人單方向出行,構成了上下班交通“潮汐”。這也被視為大城市病的表徵之一。副中心的規劃,就要通過政府和市場之手來改變這樣的現狀。

  副中心的定位在於疏解非首都功能,但是通州會不會同樣出現“潮汐”,讓人流、車流在上班時段向副中心聚集,再到下班時出現反方向潮汐?

  黃艷説,阻斷這種潮汐的方法有兩個,一個是在區域內實現職住平衡;另外一個,就是繼續建設大運量的快速公共交通和道路系統。

  “比如從通州區的交通來説,我們會力爭讓道路網密度達到現狀中心城道路網密度的1.5倍以上。林蔭道比例達到70%,建設一個以步行和自行車出行為主要方式的宜居城區。”王飛説。

  在路網密度提高的同時,通州副中心的規劃也會打破傳統的大院兒、寬馬路格局。“在這個區域中,我們要推出很多人性化交通系統,比如不要封閉大院、儘量推出自行車和步行路段等。”王飛説。

  同時,為了讓副中心發揮東部的輻射作用,市規劃委將推出更多能夠連接通州和中心城的快速軌道、快速路交通規劃,實現半小時到達中心城。“除了已經建設的八通線、6號線之外,7號線東延以及連接機場、多個新城的S6號線也都在醞釀過程中。”黃艷説。

  減量提質

  區域功能將嚴卡“三把尺子”

  在通州的版圖上,一共有9個鄉鎮、大約300個行政村。在市行政副中心落地的過程中,如何避免這些行政村、自然村變成新的“城中村”?對此,市規劃委也啟動了相關專題調研。一條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路徑正變得愈發清晰。

  “通州區宋莊、張家灣等地,都存在大量過去遺留的大院、庫房。隨著市行政副中心的建設,這些都要騰退。”黃艷説,規劃的優化調整要嚴格按照“減量提質”的要求執行。嚴格控制新增建設用地,嚴格劃定城市增長邊界,嚴格生態保護紅線——這三把“尺子”將嚴格規戒副中心的規劃建設。

  騰退之後,村民現有的“瓦片經濟”也將隨之升級。黃艷透露,在副中心建設的過程中,村裏現有的集體建設用地將進行調整,為集體産業創造發展條件,對接城市功能,合理保障農民的利益;原有的私搭亂建在拆除之後就會變成綠化用地,或者還耕。

  “而且在這個過程中,農村將和城市一樣納入規劃,公共服務設施將覆蓋城鄉,從大環境和軟服務方面都防止出現新的城鄉接合部和‘城中村’。”黃艷説。

  據介紹,通州的規劃將會被放在京津冀更大尺度中來考慮,尤其加強與河北周邊地區的協同,避免在通州出現“再聚集”問題。

  聯動津冀

  房地産無序發展肯定出問題

  據市規劃委介紹,在行政副中心的規劃中,除了拉動區域就業以外,還會完善包括居住、教育、醫療、文化、體育在內的配套設施。

  黃艷重點闡述了“職住均衡”的概念,她説,其主要目標是加大居住、就業的匹配度,讓更多的人就近就業,或者通過便利的交通方式形成良好的職住關係。“職住均衡是一個相對關係,是時間距離、空間距離和交通方式之間的匹配關係,不是絕對的空間均衡。”

  關於行政辦公用地配套設施建設的問題,市規劃委表示,居住和生活配套服務設施都將合理配置,如綜合考慮公租房、公共服務設施、體育設施、文化設施等建設需求,“配套設施水準要比中心城高,基本公共服務、環境、道路都要比中心城建得更好。”

  市規劃委表示,目前,中央對於北京教育、醫療資源的控制新增和疏解存量都有明確要求。高等教育的招生規模和建設規模是要控制的,基礎教育是要在一定範圍內合理配置,中心城優質的教育、醫療等資源轉移,不只是設施的建設,還要通過內部體制機制的改革。通州可以借助中心城部分優質資源轉移,整合相應資源,對原有醫院、教育升級,提高公共服務水準。教育、醫療的轉移工作相關部門一直在做,會有一個提升期。

  有記者問北京方面對行政副中心周邊地區盲目發展房地産有何看法?市規劃委主任黃艷表示,周邊地區的建設與北京是分不開的,更需要協同,要由政府去管控,“河北已經關注這件事了,國家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也很重視這個問題。”

  黃艷説,目前,中央對周邊地區的發展規模、開發邊界和時序都有明確要求。此外,居住、産業、基礎設施的建設一定要同步,城市副中心周邊房地産的無序發展肯定會出問題,這個問題一定要管控好,落實好中央的各項目標。

  據介紹,目前通州區的發展規劃,正在結合北京市總體規劃修改同步完善。規劃過程中,已加強與河北的對接,實現“規劃一張圖”,解決邊界基礎設施、生態廊道等問題。北京市規劃委表示,規劃編制過程中,將積極“開門編規劃”,廣泛徵求專家和公眾的意見。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