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0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2015首都科技盛典舉行

  • 發佈時間:2015-06-25 01:30:44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編者按 首都科技盛典是由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主辦,北京科技協作中心、北京電視臺承辦,旨在大力弘揚勇於創新、默默奉獻的科學精神,提升公眾科技理念和科學認知,擴大科技改變生活、科技惠及民生的社會影響力的科技盛會。活動得到了中關村科技園區管委會、北京市經信委、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北京市婦聯、北京市海外學人中心、亦莊園區及海淀園區管委會、科技日報、中國科技網的大力支援。

  從2010年至今,首都科技盛典已成功舉辦了四屆,多次得到中宣部、市委、市政府領導的充分肯定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讚譽。幾年來,首都科技盛典共推選出了70位推動“北京創造”的科技人物及科技人物(提名),其中不乏白春禮、賀福初等知名學者,柳傳志、雷軍等著名企業家,更多的則是默默無聞戰鬥在科研一線的普通科技工作者。例如,從事“高性能金屬構件鐳射增材製造”和“特種耐磨涂層鐳射表面工程”研究的王華明,“華龍一號”總設計師邢繼等就是這些甘於奉獻、勇於創新的科技工作者代表。正是擁有了這樣一批的優秀科技人才,“北京創造”才實至名歸,才能讓我們共同擁有一個創新的北京,一個有著年輕生命力的、充滿激情與夢想的北京。

  2015首都科技盛典以宣傳在北京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構建首都“高精尖”經濟結構、破解首都“城市病”、推動京津冀區域協同創新發展等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為重點,全面展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動局面。

  2015首都科技盛典受到在京科研院所、高校、高新技術企業的廣泛關注,人物徵集涵蓋電子裝備、新材料、臨床醫學、生物醫藥、農業、節能環保、綜合設計7大領域。經過初審、復審、網路票選、終審等環節,評選出本屆推動“北京創造”的科技人物。

  當前,北京正著力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越來越多的想法、創意正在轉化成為産品、整合成為産業,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向那些為國家創新發展,孜孜以求、不懈奮鬥的廣大科技工作者致敬!

  推動“北京創造”的10大科技人物

  ■ 陳香美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腎科主任、腎臟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慢性腎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全軍腎臟病研究所所長。長期從事如何預防腎臟疾病的發生、延緩慢性腎病進展、減少尿毒症發生、提高救治率及社會回歸率研究工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創新團隊獎一等獎1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4項;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3項;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3項;軍隊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1項。

  ■ 王小川

  北京搜狗科技發展有限公司CEO、工信部通信科學委員會委員、中國網際網路協會常務理事、首都網際網路協會首席技術顧問、全國青少年資訊學奧林匹克競賽委員會副主席。近五年來主要承擔的科研項目有北京市文化創意産業發展專項“基於網路智慧的搜狗拼音中文輸入平臺”;海淀重大産業專項“P2P超大流量可控流媒體視頻播發技術”。獲得“一種更新提醒的方法及系統”發明專利1項。2013年獲得年度創業家等榮譽。

  ■ 歷 軍

  曙光資訊産業(北京)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國家高性能電腦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電子工業標準化技術協會副理事長、中國電子工業標準化協會高性能計算標準工作委員會主任。長期從事科技研發,近五年承擔國家或省部級項目7項,發表的主要著作和論文12篇。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項;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中國通信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

  ■ 趙春江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國家農業資訊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農業工程協會副理事長、中國農機協會副理事長、農業部國家農業物聯網區試工程專家組組長。主要從事人工智慧、專家系統、數據挖掘、網路中間件技術等領域的研究與應用。先後主持完成國家863計劃、973計劃、國家科技攻關等項目20多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4項;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

  ■ 陳冬亮

  北京工業設計促進中心主任、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副會長、北京工業設計促進會理事長、中國設計紅星獎執行主席、北京國際設計周組委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北京設計之都有限公司董事長。長期從事科技研發、設計管理、設計實踐工作,堅持探索科技文化融合創新和設計國際化,積極致力於促進和推動工業設計和設計産業發展的社會活動和公共服務,多次榮獲國家科技獎和設計獎,為中國設計領域的先行開拓者之一。

  ■ 李 松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毒物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國家“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總體專家組成員、軍隊特需藥品保密專項總體專家組副總技術師、國家工業和資訊化部消費品工業司專家組成員、中國藥學會常務理事。長期從事藥物創新研究,在新藥研發領域取得系列創新性突破和成果,産生了重要社會、經濟和軍事效益。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

  ■ 彭練矛

  北京大學教授、電子學系主任、教育部奈米器件物理與化學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奈米研究”專項項目“碳基無摻雜納電子器件和積體電路”首席科學家、北京市科委“碳基積體電路用碳奈米管材料規模化製備技術研究”重大項目負責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學術帶頭人。主要從事電子材料結構、物性和器件研究工作。研究水準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為我國在這一領域佔領制高點奠定了堅實基礎。

  ■ 石維新

  北京市水利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北京水利學會水工結構與施工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水利學會調水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水利學會常務理事。作為南水北調工程北京段的總設計師,主持完成了南水北調北京段工程規劃設計和科研工作,帶領團隊攻克了超大型輸水工程一系列技術難題,為南水北調北京段工程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還主持了北京市科委科技計劃項目“密懷順地下水庫調蓄及水質保障研究”。

  ■ 張大偉

  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主任、高級工程師,環保部“清潔空氣研究計劃”總體專家組成員;環保部、中科院、工程院“全國重點地區城市大氣污染物來源研究”工作小組成員;“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專家委員會”委員。長期致力於北京市大氣環境天地一體化監測、大氣污染物來源解析和空氣品質預報預警技術等研究工作。科學解析北京地區PM2.5污染來源,開創了北京地區空氣品質天地一體化監測新局面。

  ■ 孫 皓

  北京市華都峪口禽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北京市蛋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禽蛋品質改良與安全技術北京市工程實驗室主任、首都籽種産業科技創新服務聯盟副理事長、中國畜牧業協會禽業分會副會長執行會長。長期從事創新蛋雞育種技術工作,成功培育出3個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生産性能國際領先的蛋雞品種;對北京市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開闢了京郊農民致富的新途徑。

  推動“北京創造”的10大科技人物(提名)

  ■ 馬 辛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院長、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理事長、中華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健康管理學雜誌副總編輯、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主編。作為北京精神衛生領域的領銜專家,牽頭制定了精神衛生領域的發展規劃,在精神疾病的診斷、治療、康復、預防方面做出重大貢獻。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項、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三等獎2項、中華預防醫學會科學技術獎三等獎1項。

  ■ 周少雄

  中國鋼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總監/總工程師、中國材料研究學會磁性材料及應用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亞洲磁學與磁性材料學會聯盟主席。長期從事鐵基非晶/奈米晶合金軟磁材料、稀土永磁材料及製造技術研發工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國家發明專利獎金獎1項,北京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獲發明專利60余項。

  ■ 王錫娟

  北京康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衛生部醫院管理研究所科技開發部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基金會藥學發展基金會副主任委員。1999年創辦了康辰醫藥,帶領研發團隊承擔並完成了國家、部、市級科研項目余項。獲得第八屆“發明創業獎 人物獎”當代發明家特等獎1項、全國工商聯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中國專利獎優秀獎1項、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1項、北京市“三八”紅旗獎章、北京市勞動模範。

  ■ 何 亮

  北京環境衛生工程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北京市城鎮生活固廢綜合處理與資源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技術負責人、固體廢棄物處理處置科技創新服務聯盟理事長。一直從事垃圾無害化處理及資源化的技術研發、管理工作,承擔國家、市級科研多項。獲得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二等獎1項、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3項、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二等獎1項、北京市第十五屆優秀工程設計獎三等獎1項。

  ■ 黃曉慶

  中國行動通訊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長、雲計算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華中科技大學客座教授。長期從事科研管理方面的工作,以開放平等、求真務實、協作創新的研發理念和“網際網路”基因引入到中國移動,建設起一整套全面的、現代化的研發制度和工具鏈,為把中國移動研究院建設成為全球一流的研發機構和中國的“貝爾實驗室”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中國移動研究院已成為産業界引領技術發展的重要力量。

  ■ 包亦望

  中國建築材料科學研究總院副總工、全國工業陶瓷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國功能陶瓷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國際標準組織ISO TC 206/WG8精細陶瓷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陶瓷粘結工作組組長、中國硅酸鹽協會測試技術分會秘書長。長期從事無機非金屬材料研究工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科學技術創新獎一等獎1項。中國標準創新貢獻獎二等獎1項。

  ■ 季加孚

  北京腫瘤醫院院長、中國抗癌協會副理事長、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副理事長、中國抗癌協會胃癌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堅持工作在臨床一線,精於胃腸道腫瘤規範化手術及綜合治療,開拓了國內新輔助治療領域,以個體化治療為宗旨、積極推廣規範化手術。在胃癌治療上處國內領先水準,同步于國際領先水準。獲得中國抗癌協會科技獎一等獎1項、華夏醫學獎二等獎1項、北京市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項、中國發明專利1項。

  ■ 廖小軍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院長、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食品非熱加工分會理事長、食品非熱加工産業技術創新聯盟理事長、美國食品學會食品非熱加工分會執委委員、農業部蔬菜加工專業委員會兼蔬菜加工標準委員會主任委員。長期從事食品非熱加工的理論及應用研究。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項、中華農業科技獎一等獎1項、北京發明專利獎三等獎1項、發明專利10余項。

  ■ 王萬金

  北京市建築工程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副總工程師、材料所所長、工程中心主任,中國外加劑協會副理事長、北京市外加劑協會副會長、中國建築學會建材分會混凝土外加劑應用技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市土木建築學會副主任委員。長期從事建築材料研究工作,主持和參與國家863、市級科研項目10余項。獲得北京建工集團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項、中施企協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

  ■ 蒲忠傑

  樂普(北京)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技術總監,《中國醫療器械雜誌》理事會副理事長。樂普公司克服了成立初期的種種困難,完成了多項介入治療用核心技術産品、麻醉護理産品的研製和生産,其中2001年的“冠狀動脈支架輸送系統”和2006年的“同心藥物洗脫支架”産品被認定為國家重點新産品,填補國內空白,樂普公司也因此成為國産介入醫療器械産品的開拓者和領先者。

  29位優秀入圍科技人物

  (以姓氏拼音為序)

  ■ 陳繼濤

  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博導、北大先行科技産業有限公司技術總監、青海泰豐先行鋰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院長助理。自1996年以來一直致力於鋰離子電池關鍵材料的基礎研究與應用開發工作, 先後開展了鋰離子電池碳負極、磷酸鐵鋰、三元素材料、鈦酸鋰及鋰硫電池等多種鋰離子電池新材料和新體系的研究。他主持承擔了國家863課題三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研究一項。

  ■ 葛家琪

  英國皇家特許結構工程師、中國鋼結構協會房屋建築分會理事、中國鋼結構協會預應力結構分會副理事長,長期從事大跨度(預應力)鋼結構體系及文物防震保護等穿心研究與工程時間工作,積極吸收國內外前沿科技成果,進行技術整合與創新;于設計、産品、施工一體化,開展項目攻關與實踐;探索技術整合商與用戶直通的創新服務模式,大力推進行業産業化發展。

  ■ 高 亮

  北京交通大學土木建築工程學院博士研究生導師、北京市軌道工程重點實驗室主任、北京市軌道交通線路安全與防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成功指導了北京、天津、廣州等多條城市軌道交通線路以及京津城際、鄭西、武廣、京滬高鐵等重大工程的設計與施工,解決了軌道結構設計、鋪設及養護的大量核心技術難題,為我國軌道交通的大力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技術支撐。

  ■ 黃 強

  北京理工大學智慧機器人研究所所長、國際先進機器人計劃組織(IARP)委員、國際機構學與機器科學聯合會(IFToMM)機器人執行委員會委員,長期從事機器人研究和開發工作,在機器人前沿基礎理論方面有重大創新,攻克了以倣人機器人、微納操作機器人代表的智慧機器人的規劃、控制、系統整合等核心關鍵技術,應用於航太921重大工程和公共安全領域。

  ■ 李 東

  北京市系統營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針對我國特別是北京市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高發的態勢,組織營養源研究所的科研團隊,從“營養干預健康”的角度尋求部分解決方案,已開展了食物生成血糖指數、食品營養素度量法、植物化學素、功能糖類、藻油類等的評價研究,正在開展食品營養成分和功能成分的評價研究。

  ■ 李 鋒

  ABO聯盟國際代言人、中國蛋白藥物品質聯盟常務理事、北京生物工程學會理事,指導公司建立了動物細胞抗體高表達系統,將抗體表達量提高到了國際先進水準,陸續開發一系列抗體仿製藥和新分子,並有針對性地引進了岩藻糖敲除和抗體—小分子偶聯藥物的新一代抗體藥物技術,為自主創新藥物的開發打下了基礎,産品一旦問世將大大提高國內抗體的市場競爭力。

  ■ 李金惠

  以李金惠教授等為代表的清華大學迴圈經濟與城市礦産研究團隊,通過跨學科、多領域合作解決迴圈經濟和資源迴圈利用管理政策以及廢物資源化、過程污染控制關鍵技術,實現迴圈經濟理論與政策,産品類廢物、生活廢棄物重要領域理論和共性技術的原始創新和重大突破。李金惠教授兼任巴塞爾公約亞太區域中心執行主任等職務。發表科技論文272篇,其中SCI收錄84篇,申請專利27項,出版30余本專著。

  ■ 劉建勳

  國家藥典委員會委員、中國藥理學會理事、中國動物學會中醫藥動物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中藥協會醫院與企業藥事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從事中藥藥理學研究36年,堅持將中醫藥理論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將中醫臨床與中醫藥基礎研究相結合,在病證結合動物模型、中藥復方功效評價、中藥新藥研究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開拓性工作。

  ■ 劉 洋

  北京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工業設計係副教授,他帶領華新意創從單一的工業設計服務企業,轉變成以工業設計為核心,多種技術手段融合,提供産品全産業鏈設計諮詢服務的設計機構。與奧迪中國、寶馬中國、微軟MSN、德國電信等多家世界500強企業,華為、方正、漢王、中國石油、北京地鐵等國內知名企業展開深入合作。

  ■ 龍 騰

  北京理工大學電子工程系雷達技術研究所所長,主要從事空天對地探測實時資訊處理、一維高解析度成像雷達、二維合成孔徑成像雷達等方向研究,是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擔任國家安全重大基礎研究項目技術首席、國家863項目首席專家以及某武器系統副總設計師,取得多項研究成果。

  ■ 羅永章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理事、中國抗癌協會臨床腫瘤學協作執行委員會委員、中國藥理學會藥物基因組學專業委員會常委,發明瞭重組蛋白質高濃度復性的共性核心技術,首創千克級重組蛋白質復性技術平臺;研發出國家I類新藥“重組人血管內皮抑制素注射液”;首次證明血漿Hsp90α是肺癌相關腫瘤標誌物,並研發出該標誌物的定量檢測試劑盒;攻克重組人胰島素的製備技術難題。

  ■ 秦升益

  北京科技大學兼職教授、華北電力大學兼職教授、中國材料研究協會會員、石油工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採油採氣專業標準化委員會委員,主持發明的系列砂産品是完全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原創性發明技術産品,其“低投入、高産出,低消耗、少排放,能迴圈、可持續”不僅符合低碳經濟發展需要,而且滿足建設生態文明要求,目前已成功應用於奧運工程、上海世博會、北京園博會以及機械、建材、能源等領域。

  ■ 單忠德

  英國工程技術學會會士、南韓浦項工科大學兼職教授、中國機械製造工藝協會常務副理事長、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理事,長期從事數字化綠色製造技術與裝備領域的應用研究,圍繞綠色製造中的關鍵技術開展理論、實驗研究和裝備研發,針對綠色生産製造工藝與裝備發展急需,創新研發出清潔化、無模化、輕量化的數字化綠色製造工藝方法及裝備。

  ■ 田 真

  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協會設施農業裝備分會會長、中國農業機械學會理事、中國農業工程學會常務理事,參與承擔了國家科技部、農業部、北京市“十五”“十一五”工廠化農業示範工程攻關及“十二五”科技部863及科技支撐項目、北京市科技重大項目,其中“植物檢疫隔離負壓溫室技術”“屋頂全開啟型文洛式連棟溫室”和“植物工廠”填補了國內空白。

  ■ 吳 晨

  曾就職于國際著名建築設計單位,有著豐富的擔任高級技術領導職務的經驗和經歷,參與及主持的項目類型十分廣泛,近年歸國服務。在建築設計、城市規劃及設計、城鎮化研究、理論研究等領域有著諸多建樹,特別是在超高層建築、大型交通樞紐建築、文化建築、舊城保護與復興、工業遺産、空間資訊技術研究與應用等方面的實踐與研究,具有廣泛影響。

  ■ 吳道洪

  中國標準化協會副理事長、中國節能協會節能服務産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金屬協會理事會理事、中國能源研究會副主任委員、北京科技大學兼職教授,開發了一批適合我國國情的節能減排及源頭治理大氣霧霾的新技術和新工藝,經過不懈努力,八項顛覆性節能減排與大氣霧霾治理技術的示範工程已經在全國各地陸續落地,從源頭上大幅度減少或消除大氣污染物的排放。

  ■ 吳漢明

  中芯國際積體電路製造有限公司技術研發副總裁、SemiChina技術委員會委員、ISTC 國際半導體技術大會2008—2009大會副主席,突破了我國IC晶片製造長期來受到的工藝制約,與世界先進水準差距從五代以上縮小到一代半。發展建立的實用型非平衡低溫電漿體混合模型/整體模型成為工藝研發的理論依據。指導參與了我國首臺刻蝕機研發並成功用於大生産,使美國放棄禁運的相關條款。

  ■ 王繼軍

  鐵科院鐵建所研究員、國際鐵路聯盟(UIC)軌道專家組成員、中國鐵道工程學會線路委員會軌道組副組長,長期從事軌道工程尤其是高速鐵路無砟軌道技術的創新性研究,主持完成我國首條無砟軌道綜合試驗段——遂渝線無砟軌道結構的試驗研究工作,該成果填補了我國路基上鋪設無砟軌道與軌道電路適應性等多項技術空白,達到國際先進水準,為我國高速鐵路無砟軌道的規模應用提供了強有力技術支撐。

  ■ 王 莉

  首鋼京唐鋼鐵公司製造部高級工程師,帶領製造部工藝技術管理團隊,針對困擾京唐公司全流程生産和産品品質的難點與重點,從管理上積極發揮職能作用,通過對標優選,分層管理,科學實現在基於同一平臺各工序指標的量化評價,有效強化並優化全流程工藝管理,促進産品品質提高,從技術上努力攻克工藝“瓶頸”,實現京唐公司整體生産效益最大化、品質最優化、環境清潔化。

  ■ 王震坡

  北京理工大學教授,長期致力於電動汽車動力電池系統非線性參數辨識與管理、多物理場能量協同控制、充電設施規劃理論與系統匹配方法等方面的理論研究、關鍵技術攻關和工程應用工作。相關的理論和工程研究成果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和廣州亞運會的電動客車應用工程中成功應用,現階段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多個城市的電動客車、電動專用車、電動轎車中推廣應用。

  ■ 解江冰

  美國生物材料學會會員、美國化學學會會員,致力於開發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和代表民族品牌的眼科醫療産品,用於治療白內障、青光眼、青少年近視、視網膜病變等眼科重大疾病。先後研發了多款具有創新意義的高性能眼科材料,包括具有防紫外線功能的高折射率軟性疏水性丙烯酸酯材料,具有防藍光輻射功能的黃色疏水性丙烯酸酯材料,具有肝素改性的疏水性丙烯酸酯材料。

  ■ 徐樑華

  中國複合材料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化工學會特種化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國家標準化委員會全國纖維增強塑膠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長期從事高性能聚丙烯晴(PAN)碳纖維的科學技術研究,自主創新出二甲基亞砜體系製備具有規整表截面結構碳纖維製備技術,重新確立了該工藝路線在碳纖維國産化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奠定了發展我國高性能碳纖維的技術基礎。

  ■ 夏曙東

  中國青年企業家協會常務理事、中關村智慧交通産業聯盟技術專家組長,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推動交通資訊化建設和交通資訊服務領域的新技術研發、技術成果産業轉化、産學研合作。在技術開發及産業化進程中,帶領研發團隊攻克了一系列關鍵技術,相關技術不僅達到行業領先水準,還成功實現科研成果的産業應用和推廣,推出了一系列創新産品和創新應用,取得了良好的示範應用效果。

  ■ 薛志峰

  九三學社中央人口環境資源委員會委員、中關村智慧環境産業聯盟副理事長、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綠色建築與節能專業委員會委員,是國內首個根據大量實測數據提出“大型公共建築節能方法和策略”的研究者。自1996年起即開始對北京市和國內其他城市的各類公共建築進行現場測試診斷,期間完成了大量的節能方案,指導並實施一批改造項目,形成了的研究成果已被行業廣泛應用。

  ■ 庾石山

  天然藥物活性物質與功能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針對微量活性成分“難識別、難獲取、難評價”等技術瓶頸,整合利用新技術新方法,經過反覆探索和深入研究,首次建立了中草藥“常量成分的剔除與微量成分的富集”“微量活性成分識別、鎖定與獲取”等系列關鍵技術,創建了中草藥微量活性物質的高效識別、快速鎖定和定向獲取的新技術體系,建立了中藥新藥發現與評價技術平臺。

  ■ 祝連慶

  北京資訊科技大學儀器科學與光電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市光電測試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北京市光電資訊與儀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致力於生物醫學檢測技術、感測器與光電器件、光電測試技術及儀器的原理方法、關鍵技術及儀器整合的創新研究。研究成果在北京賽科希德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實現科技成果轉化,在生物醫學儀器領域創新性地解決了多項關鍵技術和共性問題。

  ■ 趙晉榮

  國際半導體與材料協會中國技術委員會委員、北京電子設備工業協會顧問、北京半導體行業協會理事、中國真空學會副理事長,在關鍵技術受到國外嚴格禁運和限制情況下,堅持自主創新,成功實現了由承接科研項目向建立産業基地、實現科研成果産業化的發展,對國家、國防科技實力的整體提高産生了重要影響,併為實現我國積體電路裝備産業的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 趙 耀

  “現代資訊科學與網路技術” 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主任,圍繞數字媒體資訊處的關鍵技術,針對數字媒體壓縮編碼、數字媒體的版權保護以及圖像視頻內容的分析與理解等領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解決了如何高效壓縮和存儲海量數據、保護其智慧財産權和內容真實性、如何在海量的數字媒體數據中分析和獲取所需要的媒體內容是當前數字媒體研究和應用領域的重要問題。

  ■ 趙宇亮

  美國休士頓醫學中心兼職教授、中國科學院奈米生物效應與安全性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大學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執行院長,針對我國大規模生産的碳奈米材料、金屬及金屬氧化物等十多種/類典型奈米材料,開展了毒理學性質及其健康效應的系統研究、建立了系統的分析方法、為闡明奈米尺度下物質的毒理學性質、其化學與分子機制、探索其安全應用途徑以及創立該新興知識體系做出了創造性貢獻。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