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06日 星期三

財經 > 新聞 > 地方經濟 > 正文

字號:  

澳門將連續第8年發紅包 涉財政開支約58.3億元

  • 發佈時間:2015-07-07 14:33:13  來源:新華網  作者:李天真  責任編輯:吳起龍

紅包(原文配圖)

  據媒體報道,澳門永久居民和非永久居民今年將連續第8年獲得政府派發的“紅包”,5400元至9000元不等,涉及財政開支約58.35億元。

  其實,“天上掉餡餅”的好事兒在澳門已經連續發生了8年。自從2008年起,澳門特區政府就開始直接向民眾發錢,當年7月1日,向每名澳門永久性居民發放5000元,非永久性居民發放3000元。此後這項福利一直延續至今,且金額呈上漲趨勢,2009年分別發放6000元及3600元,2011年分別調整至4000元及2400元,2012年分別漲至7000元及4200元,2013年再分別漲為8000元及4800元。

  看著這“芝麻開花節節高”的“紅包”,不少內地網友紛紛表示“羨慕嫉妒恨”。特別是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普通民眾更期待體驗享受國家“紅包”的滋味。

  政府派發紅包,總結起來大致有三類原因:一是政府財政有積余,體現發展成果共用的理念;二是物價水準較高,幫助民眾應付通脹壓力;三是直接幫助生活有困難的群體。在不同時期針對不同人群,政府發紅包能夠達到不同目的。

  除了澳門,中外有不少國家和地區都有使用“紅包”的方式對居民進行補貼。只是側重點各有不同。

  像沙特這樣的“土豪”國家,“發紅包”純粹出於“私人理由”。沙特新國王薩勒曼·本·阿卜杜勒-阿齊茲為了慶祝自己登基,于年初決定向國民發出總額高達210億英鎊的大紅包。沒有特定的受惠對象,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每位“臣民”都獲得了國王的生日的“打賞”。

  而香港、新加坡等一些地區和國家“發紅包”的理由與澳門比較相似,都是始於全球金融危機。政府分享行為除了從金錢上對民眾有所補貼,在心理上的提振作用或許更大。

  相較于土豪的沙特和“臨危受命”的香港、新加坡,有的政府紅包旨在改善居民生活,現金分享往往數額有限,更多的“紅包”是從稅收,政策等方面給予人民實惠。

  例如,上海2011年8月頒發“政策紅包”,施行救助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保障對象包括國家重點優撫對象、城鄉低保對象、農村五保供養對象和領取失業保險金人員等四類人群,合計約55萬人。2014年,三亞市也以物價補貼發放的形式,對符合條件的居民發放每人360元的補貼資金。共計約覆蓋62萬人,發放補貼資金22320萬元。

  正如每個硬幣都有兩面,政府發“紅包”的行為也被不少人質疑為“懶政”,一刀切的發錢“意在討好市民”。

  但在小編看來,這樣的“懶政紅包”和“討好”不妨多多益善。

  “懶政説”一派的主要立足點在於,“發紅包”的行為過於“簡單粗暴”,應該拿這些錢從多方面入手去改善公共服務和綜合福利。還有人認為,“錢太少沒多大意義”。

  不過,小編覺得,或許在一些人看來,每人平均百元,甚至千元可能還不夠吃一頓飯。但必須看到,社會發展是存在參差性的,在整個居民收入增加的同時,還存在許多弱勢群體。對於廣大中低收入者以及仍生活在貧困線下的民眾來説,這是一筆重要的收入。

  還以澳門為例,有市民表示,最近幾年政府福利明顯改善,政府除了現金分享計劃,還出臺電費、教育、看病補貼。由此可見,“懶政”看法未免偏頗。

  因此,在財政有所盈餘的情況下,政府通過直接派發紅包,努力讓民眾過上“好日子”的做法理應值得點讚。

  政府派紅包,錢不在多,有心就行。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