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熱捧城市軌道交通 4500億城軌項目等待開工
- 發佈時間:2015-05-27 09:23:35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張少雷
核心提示
根據國家發改委公佈的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項目(PPP)庫提供的資訊,目前全國有多個城市17個軌道交通項目等待社會資本參與投資,全部項目預計造價約4500億元,平均單位里程造價超過6億元。
大批城市軌道交通項目等待開工。
根據國家發改委公佈的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項目(PPP)庫提供的資訊,目前全國有多個城市17個軌道交通項目等待社會資本參與投資,全部項目預計造價約4500億元,平均單位里程造價超過6億元。
其中,僅僅北京就有地鐵14、16、6號線等待社會資本進入,投資總計1428億元,佔比超過30%。其他城市也不甘落後,杭州、青島、福州、廈門、深圳、蘭州、佛山等城市都提出了軌道交通項目,其中杭州地鐵項目總投資額超過500億,青海西寧182.6億元投資的1號線輕軌項目也在列。
記者獲悉,目前不只是各個直轄市、省會城市對於軌道交通興趣濃厚,一些三線城市對於軌道交通的投資也非常積極。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認為,各地需要因地制宜來規劃地鐵項目,一些二三線城市如果城區居民人口不多,可以建設輕軌,也可以建設單軌,單軌每公里造價只有2億左右。“單軌在重慶運作效果良好,蕪湖目前在試點。”
地方熱捧城市軌道交通
記者梳理國家發改委PPP項目庫發現,目前有13個城市的共17條軌道交通項目等待引進社會資本。
北京的3個地鐵項目看單位里程造價都超過了8億元/公里,其中地鐵14號造價超過10億元,將採用特許經營模式,6號線每公里造價在8.48億元,為股權合作模式。
杭州、福州、馬鞍山、廈門、烏魯木齊等地的軌道交通項目造價在每公里5億-8億元不等。蘭州新區軌道交通項目單位造價最低,只有1.4億元左右,37.3公里的距離,需要52億元。
鐵路專家張江宇認為,現在城市軌道交通項目的投資構成比較複雜,不同城市的地鐵開發捆綁模式不同,像北京地鐵16號線,包括了沿線的商業開發,因此單位造價就比較高,但是每公里10億元左右的造價不僅僅是軌道線路的造價,而是整體的造價。
“大體上,像比較繁華的中心城區的開發利用率就比較有限,而一些偏遠的城區可利用開發的空間就高些。”他説。
上海交大教授王振信認為,現在地方對於城市軌道交通項目興趣很大,但核心是資金問題。目前國內大部分地區地鐵(城軌)都是國營的,虧損由政府補貼。
地鐵規劃應量力而行
記者獲悉,很多地級城市都在編制城市軌道交通規劃,但是如果按照國家發改委的標準,有些規劃可能不切實際。
國家發改委年初發佈《關於加強城市軌道交通規劃建設管理的通知》(發改基礎[2015]49號)指出,軌道交通建設要堅持“量力而行、有序發展”的方針,有序發展地鐵,鼓勵發展輕軌、有軌電車等高架或地面敷設的軌道交通制式。
各個城市可以根據線網規劃編制5-6年期的建設規劃。擬建地鐵初期負荷強度不低於每日每公里0.7萬人次,擬建輕軌初期負荷強度不低於每日每公里0.4萬人次。項目資本金比例不低於40%,政府資本金佔當年城市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比例一般不超過5%。
王夢恕指出,這個門檻其實不低,很多城市都難以達到。
他建議,有些城市主城區人口少,可以考慮發展投資較小的輕軌。一些三線城市甚至不必要修地鐵,可以建單軌,目前蕪湖就在試點,重慶的單軌地鐵運作良好,每公里造價才1億-2億,客流量不錯,一條線可以達到每日3萬人次。“有的城市主城區客流不夠,完全沒必要上地鐵。”王夢恕説。
2003年,國辦曾發出通知,提出申報發展地鐵的城市應達到以下條件: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在100億元以上,國內生産總值達到1000億元以上,城區人口在300萬人以上,規劃線路的客流規模達到單向高峰小時3萬人以上。申報建設輕軌的城市應達到: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在60億元以上,國內生産總值達到600億元以上,城區人口在150萬人以上,規劃線路客流規模達到單向高峰小時1萬人以上。
所謂的單軌,是指只有一條軌道的列車。重慶2014年軌道交通運作里程143公里,規模排名全國第五,其中單軌交通運作里程80公里。
根據蕪湖已經編制的軌道交通規劃,該市計劃在2020年前形成總長41-50公里左右的“十”字形骨架軌道線網採用跨座式單軌列車模式,最快有望今年年底前開建。
2014年蕪湖全年實現地區生産總值(GDP)2307.90億元,地方財政收入233.68億元, 全市常住人口361.7萬人。
蕪湖的情況,和很多地級市類似,像湖北襄陽、宜昌2014年GDP都達到了3000多億元。另外有的城市經濟實力更強,比如唐山2014年GDP已經超過了6000億,超過了石家莊,石家莊地鐵已經開建,而唐山的地鐵規劃還未獲批。唐山與宜昌、襄陽、贛州、洛陽等城市一樣,具備一定經濟實力,但是主城區人口不到300萬。
張江宇表示,從目前看,部分城市的軌道交通規劃難以達到發改委批復修軌道交通的要求,但是通過10-20年的培育,在沿線佈局商業和工業以及居民社區,在中後期有望達到這個標準。
現有的規劃是按照城市的總體規劃設計的,也就是按2030年時的城市發展情況規劃的,“按既有的情況和條件作為判斷依據是不合理的。”他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