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包縣”讓貧困地區掌握真正脫貧的金鑰匙
- 發佈時間:2014-12-03 17:13:55 來源:中國網財經 責任編輯:孫業文
中國網財經12月3日訊 日前,萬達集團與貴州省丹寨縣簽訂了扶貧協議,確定丹寨的扶貧模式是“企業包縣,整體脫貧”的創新模式。那麼問題來了,這種創新模式到底和以往企業的扶貧、慈善行為有何不同之處?
此次萬達集團確定丹寨的扶貧模式既不是簡單捐款,也不是單純投資建廠,而是注重長期與短期結合、産業與教育結合、提高每人平均收入與整體脫貧相結合。
具體來説,萬達將在丹寨投資建設一座規模5000人職業技術學院,為丹寨培養職業技術人才。丹寨職業技術學院重點設置一些與萬達集團産業相結合的專業,萬達集團每年擇優招聘一半左右畢業生到萬達就業。
其次,結合丹寨縣産業特點,萬達集團選擇當地多數農民從事的土豬養殖和硒鋅茶葉種植兩個行業,投資深加工企業,以提高農民收益。
再就是萬達集團每年從丹寨招聘10000名農民工,到萬達戰略合作夥伴旗下施工企業務工,通過務工實現脫貧。
以往企業發起的扶貧項目,無非就是捐款或者投資建廠之類的,缺乏長遠規劃,大多難逃“一錘子買賣”的嫌疑,企業主在慷慨解囊捐出一筆或多或少的款項之後撈個“慈善家”的名號就“萬事大吉”了。
這種項目的管理和運作都不會特別規範和專業,最後淪為“授人以魚”,很難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地區的落後狀況。而從萬達此次的創新舉措來看,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一幅“授人以漁”的新型扶貧藍圖。
以往我們在新聞上見慣了某企業建希望小學,之後因為缺乏師資力量的投入,導致校舍荒廢之類的新聞。而投資職業教育則並不多見,畢業之後還能夠到萬達就業則更令人興奮。畢竟,貧困地區經濟基礎薄弱,接受教育的機會以及去大企業就業的機會本就稀缺。
俗話説:“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萬達甫一齣手就有不凡之舉。授人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生受益無窮。“魚”只能滿足一時之需,而“漁”卻讓人有謀生的本錢。如果想永遠有魚吃,那就要學會釣魚的方法。
造成貧困的一大原因是人們思想觀念和工作技能的不足與落後,而教育正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方式之一。尤其是,投資職業技術教育,更有針對性,能夠在短時間內提升文化素質,還能提升勞動工作技能,解決貧困地區人員的就業問題。
作為企業來説,隨便投下一筆錢,然後頂著“慈善”的光環一走了之是成本最低的扶貧方式。但如今萬達不僅為當地提供教育培訓機構,又提供了就業機會,彰顯了新時代中國民營企業的社會責任感。
但提供幾千人的就業崗位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地區的就業難問題,這可以視為一種長期的孵化計劃。短期來看,萬達集團每年從丹寨招聘1萬名農民工,到萬達戰略合作夥伴旗下施工企業務工,這相當於解決了當地五分之一的貧困人口就業問題。
投資農産品産業的深加工看起來是件“費力”的事情,短期內很難看到投資效益。對萬達這樣體量的企業,本可以投一筆可觀的錢然後脫身而去,為何“自找麻煩”?
解決每年幾千人、幾萬人的就業的就業問題,仍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地區經濟落後的現狀。而如果能從當地優勢産業下手,擴大産業規模、優化産業結構,帶來先進的生産、管理技術和理念,則能讓貧困地區掌握了真正脫貧的金鑰匙。
正如王健林所強調的,此次與丹寨的扶貧項目,重點不是投入多少錢,而是要創新一種可複製、可推廣的的企業扶貧新模式,確保直接、普惠農民,力爭用5年時間,使丹寨每人平均收入翻番,整縣脫貧。
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無論哪種行業或者事業的具體形態和操作模式都在經歷著巨大的變化,慈善模式也不例外。以前那種簡單的、低層次的扶貧方式,已經無法適應嚴重分化的當今社會。萬達集團創建的“授人以漁”的扶貧模式,將為全國的企業開闢了一條新的扶貧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