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貿區通關時間縮4成 前八月進出口額增11%
- 發佈時間:2014-09-25 15:52:45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姚慧婷
上海自貿試驗區即將迎來“一週歲”。雖然面積僅有28平方公里,但這片土地上一年來發生了不少“奇跡”。以外貿增速為例,今年1-8月份,自貿區內累計進出口額為815.1億美元,同比增長11%,增速比全國和上海市分別快了8.7和4.7個百分點。記者實地走訪了自貿區,探尋這組數字背後的奧秘。
美藥典公司中華區高級副總裁胡江濱接受記者採訪的會議室正是不久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調研自貿區時駐足過的地方。他向記者介紹,美藥典于2007年在上海張江成立實驗室,當時規模較小,鋻於業務飛速發展,公司于2014年1月份搬遷到外高橋。“辦公面積從此前的1000平方米擴展到1萬平方米,公司員工也從30人增加到了108人。”
胡江濱表示,作為上海自貿區服務外包保稅監管首批試點企業,美藥典在自貿區收穫了諸多驚喜,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制度創新給企業帶來的好處。
“首先,公司在日常研發中需要從世界各地收集不同樣品,樣品進出的速度和便利程度至關重要,自貿區海關的創新政策幫助企業簡化了進口流程。以前一瓶化學試劑從海外機場到上海的實驗桌至少需要兩周時間,現在只需要5個工作日,研發樣品的進口成本節約了25%;其次,商檢部門採取的分批放行、集中查驗的政策也幫助企業節約了大量時間;第三是從窗口辦事改為網上辦事,也提高了效率。”
除了上述特殊製品的進出口對通關速度要求較高外,食品企業也尤為看重上海自貿區通關便利的優勢。
創辦于2001年的廈門元初食品有限公司,旗下産品多達1000余種。公司同美洲、歐洲、澳洲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皆有進出口業務往來。作為一家大規模的食品進出口企業,元初食品在洋山保稅港區租賃了23000平方米的倉庫,成為首批“吃螃蟹”的自貿區企業。
元初食品運營總監祝敏向記者坦言,對於外貿企業而言,最明顯的利好是自貿區的通關速度加快,自貿區允許境外貨物憑進口艙單直接入區,允許外貿企業可在貨物入境進入上海自貿區或在自貿區倉儲時申請預檢驗。食品的保質期限非常嚴格,若通關速度較慢,我們就會遭受不必要的損失,因此作為食品企業,對自貿區的優勢感觸很深。
由於上海自貿試驗區深化貿易監管制度創新,提高了貿易便利化水準,據上海海關估計,上海自貿區進口平均通關時間較區外減少41.3%,出口平均通關時間較區外減少36.8%,降低企業的成本10%左右。
“千萬別小看這些節省下來的時間,在企業家眼中,時間就是金錢,多一天倉儲就意味著多一天的倉儲費用,”喬達國際貨運(中國)有限公司總經理楊醒強向記者表示,“我們進駐上海自貿區以來,由於在通關等方面提升了效率,幫助企業節約了15-20%的成本。在過去的一年,集團位於保稅港區分公司的業務同比增速高達50%,上海自貿區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發展平臺。”
喬達貨運在中國有23家分公司,産品包括箱包、玩具、服裝等,旗下供應商300多家。楊醒強期望,未來上海自貿試驗區的貿易便利化等措施可以推廣到中國更多地方。
外高橋保稅區海關稽查二科科長耿靜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為了擴大上海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效應,海關開過多次聚焦“可複製、可推廣”的會議。“例如匯總徵稅、保稅的分類監管等已經開始在蘇州工業園區等一些全國特殊監管區域嘗試了,後續還有更多創新舉措將因地制宜地推廣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