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0日 星期三

財經 > 新聞 > 調查報告 > 正文

字號:  

票據灰色産業鏈:掮客能把所有票洗白

  • 發佈時間:2016-01-26 08:45:00  來源:中國廣播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少雷

  隨著農行39億票據窩案曝光,並在票據市場迅速蔓延,《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近日向銀行詢問紙票轉貼利率報價,“五大行的紙票交易基本上停掉了,雖然還有3.5%的報價,但已經有價無市。”上海一名銀行同業部門人士説。

  某股份制銀行蘭州分行,去年末發生近10億元票據無法兌付的大案;農行北京分行近日爆出39億元票據窩案。39億的數字,也使這起案件成為新中國建立以來最大的金融機構票據窩案。

  自去年底開始接連爆出銀行票據大案,令多年難禁的票據業亂象不斷浮出,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採訪時,無論是銀行業人士,還是專做票據生意的票據掮客,都提到了一個時間節點:2015年6月底開始的股市暴跌。一場股災洗劫了民間遊資,通過銀行票據的“食物鏈”終究火燒連營到銀行體系,而銀行承兌匯票(下稱“銀票”)期限多為半年。自去年中就已斷裂的資金鏈,在銀票應該承兌的時候終究“紙包不住火”了。

  將一切抽絲剝繭,能讓銀行大案頻發、資金外流的第一個病根,就是銀行票據交易中的同業賬戶,業內簡稱為“同業戶”。當市場上的票據掮客潛入,通過某種形式實際控制了利益鏈中部分銀行的同業戶後,銀行體系的資金就流進了掮客們的“包裝戶”。

  如果説2012年的杭州潤銀票據大案,讓市場發現了“包裝戶”的危害,那麼此次股災打斷資金鏈而掀開的票據風暴,之所以燒到了銀行,也正是“同業戶”在誘火。

  民間遊資和銀行票據業務體系是如何牽扯在一起的?各商業銀行緣何被一眾民間票據掮客牽著鼻子走,以至於最後還為遊資的大額損失買了單?

  小周是活躍在杭州一帶的票據掮客,王總正是那家出了大案的股份制銀行某分行同業部副總經理,他們被一同綁在票據利益鏈上,同沉同浮。

  聽完他們的故事,就能窺見一個票據微縮江湖。聽完他們的故事,或能想見,如果廚房裏最先出現了兩隻蟑螂,整個廚房一定不止這兩隻。票據案件也是如此。

  掮客:“控盤50個億”

  小周浸淫票據行業多年,去年上半年,杭州地區的遊資第一次幹過了溫州的。“山頭”立於杭州的小周為此忙得不可開交,造福他的就是火熱的股市配資。

  小周大受歡迎的原因,是他憑藉在市場上多年練就的身手和資源,一能控制幾個銀行的同業戶,玩轉票據期限錯配;二能在票據交易中無成本滾動佔有多筆利息,從而形成資金沉澱並用來放息或投資;三能靠他掌握的業務模式“無中生有”從銀行套出錢來;四能靠票據期限錯配再賺出差價來;五能把市面上所有原本大行不能合規持有的票據,通過小銀行當通道過橋來“洗白”。

  一頭是各家商業銀行,一頭是需要貼現的企業,一頭是民間資金方,三頭的需求共同推生出小周這樣的仲介。股災前遊資最火熱的時候,“我們團隊控盤過50個億。”小周説。

  像小周這樣的票據掮客,在業內也被叫作“包裝戶”。他們的“初級職能”是,先用現金從開了銀票的企業那裏收來光票(空白票據),幫助企業套現(無真實貿易背景的融資性票據),再用手裏控制的殼公司“製造”一手上下游的貿易背書,然後把票貼給銀行。在這最初的職能裏,掮客的存在增加了票據的流動性,掮客本身則在這中間牟取一道貼票利率差價。

  但在這個不易被審視到的暗灰區域,各方的訴求和慾望在小周這樣的掮客處碰撞,攪動著刀刃舔血的機會和風險。

  首先,銀行一向都有騰挪表內外規模的需求,這幾年也越來越強調票據自營,做大交易而非持票到底。銀行們固然能夠直接聯繫同業,一些票據業務活躍的股份制銀行也居間做期限錯配買賣角色,但相比銀行,掮客們的業務正是因為不規範而更高效:他們能按合作銀行的要求去市場上收票、買斷票據,打包成資産包;他們能為了“掩護”合作銀行的同業部門走通合規流程,而先行找城商行或村鎮銀行作為通道銀行貼現,然後甩給通道銀行1~2個點了事;他們能簡化交易過程,票據交易多半離櫃辦理,掮客還能自行完成背書。

  對於那些想要短期持票、做大流量的銀行而言,或是對於那些只想當個通道、不想實際出資的銀行而言,在風險釀成前,掮客的“靈活”正中下懷。

  “比如我們説要‘5個億的1+5回購’,他們能直接做好5個億的票據包,找個小銀行直貼好送過來。”在銀行分管同業業務的王總承認,在這一波票據風暴之前,掮客是銀行重要的合作夥伴。

  在效率優先的快速運轉裏,在中間過過手的短期持票銀行逐漸發展到“清單交易”,也就是票據封包後甚至不需要遞送和查驗,直接看蓋有對方銀行印章的清單即可。據多名銀行人士説,這種情況在信用程度比較好的銀行間的確有發生。

  在小周看來,票據交易對銀行創利不高,有的銀行操作人員圖個省錢省事,有的是對代持的或者買入返售的票據“掉以輕心”,認為自己無非是個“傳手”,票據總要出手,又或者是早已被掮客買通,因此心知肚明,簽封掉的票據已經出了問題而不聞不問。而票據掮客則有可能參與了送票、“一票多嫁”等多項流程。

  據農行公告,其39億票據案中的業務模式正是“買入返售”。據媒體報道,這一票據包內出現部分票據被報紙替代,而且票據進出未建立臺賬。分析人士指出其中所涉農行內控問題。“內控問題”不假,不查驗票據也早已不是農行北分一家才有的情況,票據市場的積弊已久。

  4種“無中生有”生錢術

  正是在銀行分支行的默許甚至需求之下,本不入流的票據掮客群體,在某些地區,一躍成為一眾銀行之間轉貼、代持票據的“牽線者”、“代言者”甚至“組局者”。

  當票據掮客的盛世開啟,當一些銀行過於信任回購承諾而在流程上趨於馬虎放鬆,當市場上又有資産開始累積泡沫能夠“錢生錢”,票據掮客手上天然就有的資金沉澱,以及天然能夠從銀行體系較為方便地掘出資金的融資性票據業務,開始被市場投機客相中。

  去年上半年,股市一路向上。在小周的圈子裏,似乎有錢不入股市,就等於是丟錢。而在此期間,市場遊資力量也找到了他們,讓他們幫忙通過票據業務,從銀行體系低息“借”錢出來,炒完了股賺完了錢再“還”回去。似乎風險由遊資方承擔,小周還能跟著無風險撈一筆資金利息。

  事實上,即便是在本輪股市起伏之前,票據掮客裏保守估計也有半數同時兼做資金業務,説白了,就是同時也放高利貸。從民間的眼光來看票據,那一直都是信貸規模管控之外的銀行資金出口,無真實貿易背景的融資性票據生存已久,甚至被各方默許,其代表的是比貸款利率更為市場化的資金價格、比審批放貸更快捷的融資渠道。

  據小周透露,至少有四種方式可以通過“做票”獲得資金。

  第一種方式是,在銀行之間大幅做期限錯配,就會發生賬期,在賬期裏只要動動腦筋,一次性貼票獲取利息後拆期付出,或者形成劃賬窗口期,在流轉的過程中先拿票後付款,都會産生短期資金沉澱,滾動流轉起來就相當於不斷有短期資金沉澱,也就相當於長期佔有了一筆資金。

  這種“佔有資金”姑且還算是玩轉流動性的技術活,比這更“刺激”的是直接套錢。

  第二種方式是,既然銀行對票據查驗流程可以精簡,掮客就可能串通個別銀行操作人員,在中間做手腳,“一票多嫁”,同時與幾家銀行在前後有交集的時間內全部進行錯配操作,造成中間多個時間節點上的票據權益不清,以此套取短期資金。

  第三種方式是“真假票”混跡,“反正在承兌之日前還上資金,誰都沒有損失,銀行也不會較真驗票,就算發現了,補上漏洞就是了。”

  第四種方式是,用自己或遊資方指定的貿易公司,甚至殼公司開出的商票,通過一些小銀行貼票過橋轉手後把這些風險極大的商票“洗白”,混入票據包,由大銀行轉貼。

  事實上,用自己控制的殼公司自融自貼、用“真假票”搞出貼現資金等手法在行業裏早已有之,並非新事物。也正是因此,在魚龍混雜的票據行業裏,從2012年的杭州潤銀事件開始,票據案件年年有,票據風險年年查,票據亂象年年整治,但是最終,炒房、炒期、炒礦、炒股,只要有資産泡沫往上堆,民間投機客嗅到錢生錢的氣味,融資性票據,是不會被錯過的來錢工具。

  牛市裏,哪來那麼多民間配資的資金往市場裏砸?資金最終來自銀行體系的票據市場,成為了彈藥倉庫之一。

  資産泡沫破裂,最多6個月的滯後期,風險終將水落石出。

  “功勞”:能把所有票都“洗白”

  從銀行的視角,王總説,票據掮客最大的“功勞”也是最大的風險點,在於他們能把所有的票都“洗白”,把風險通過層層通道,最後洗進大銀行的口袋裏。

  例如,股份制銀行A不允許貼村鎮銀行B開出的票,但可以貼城商行C的票;而C可以貼B的票。票據掮客在中間的功能,就是組織C墊在當中當通道行,告訴C你只要貼完票我就會回購走,並給你1~2個點的通道費用,這樣C會認為此單業務是無風險套利,賺取通道費而不持票。鋻於C已在當中背了一道書,A就可以收進B的票據,成為實際出資者。

  ABC銀行的例子尚是基礎模型,實際操作中,過橋行可能有好幾道。這樣的“洗白”流程,容易被套用到上文所述的空殼公司開具商票套取資金的案例中,村鎮銀行或農信社往往成為第一道直貼行,若干城商行和股份制銀行會成為在當中撈通道費的“過橋”方,最後,有高風險的商票破門流入大銀行,交易中還可能涉及買賣斷、遠期買回、免追索、“陰陽合同”、假公章、逆流程等,形成複雜交錯的利益和風險鏈條,一旦到期資金回不來,將會引來一場複雜的揪扯。

  而各商業銀行最初之所以樂意配合,一則因彼時風險未燃,資金有去有回;二則因銀行本身有調規模需求,比如銀行間互相幫助在月底替對方代持票據,利用“賣斷+買入返售+到期買斷”或“假買斷、假賣斷”等方式調節信貸規模,或是為了虛增負債而滾動簽發銀票;三則因銀行有經營票據、交易資産來獲取收益的需求。

  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低風險、高流動的票據資産已經成為商業銀行競相爭奪的目標,2014年6月末,金融機構貸款口徑票據餘額2.2萬億元,2015年11月末這一數字增長到4.6萬億元,增幅109%。

  銀行:“被掮客牽了鼻子”

  儘管票據市場亂象層出不窮,但據王總觀察,只要票據掮客們的資金連結得上,票據江湖大可相安無事,直到去年股市大跌後,從票據口徑被套出的錢已在配資市場上蝕本,一些掮客甚至一些捲入其中的銀行分支行開始“耍無賴”。

  據王總介紹,輕度的風險是動利息或流動性受到威脅,重度的風險則是動到本金,比如掮客謊稱後手銀行已經要票,並表示協助送票後再將資金打過來,但其實只是裏應外合騙走票據;又比如,當高風險空殼公司商票到期後錢還不上,或者查驗封包的票據,發現票據權益不清或票據缺失,或承諾對封包票據進行回購的銀行違約不回購,持票銀行就會面臨損失。

  銀行之所以出現內控問題,也是一步步被逼就犯。當票據資金被挪用且虧損,銀行相關業務人員看到窟窿堵不上了,又怕問題暴露,於是不得不配合票據掮客繼續作假,“眼看著被掮客牽了鼻子。”王總説。

  彼時相生,此時相剋。

  股市惹禍“三大效應”

  此輪股市暴跌帶來的票據風暴比以往都嚴重,小周將其總結出“三大效應”。

  第一,是共振效應。以往遊資東一炮西一炮,有的通過高利貸進入了某個樓盤、有的民間拆借資金給了一些半死不活的公司吃吃利息,總之去向不同。而這個地産或那個地産、這家公司或那家公司、這個領域或那個領域,泡沫不會同時破裂、資金鏈不會同時斷裂,民間資金本身有互相調劑騰挪的能力,因此不會集中虧空。但股市不同,兩次大跌對於所有資金而言是“齊步走”,配資帶來的杠桿讓這一過程變得飛快,一點互相救濟騰挪的餘地都沒有。

  第二,是虹吸效應。雖然保守估計有一半票據掮客都是資金客,但是據小周觀察,從前大家都是收收放放、做做停停,套錢的體量並不會太大。但去年上半年股市一路向上,誘惑不容小覷。在民間金融活躍的地區,如何從銀行體系多弄點錢出來(包括消費信貸、股權質押融資等)是個很火的話題,而官民分野、掮客橫行、融資性票據大行其道的票據市場,是上好的投靠。

  第三,是鱷魚效應。本來一個人只是被鱷魚咬住一條腿,結果他用手去拔自己的腿,於是連手也被鱷魚咬住。小周説,讓情況變得更糟的是,股市這一輪有過兩次暴跌,一些在第一次大跌中已經出現資金窟窿的票據掮客或資金方,為了彌補漏洞,選擇再從票據業務中套出資金博一把,結果只是讓問題變大。

  值得注意的是,對資金流入股市,銀行曾有過曖昧的態度。當2014年底“改革牛”出現,資本市場帶來的業務可能性如同一地罌粟——危險卻充滿誘惑。某銀行分行一名管理層人士曾告訴本報記者,銀行面對的經營環境是,負債成本日益增高,實體經濟回暖仍顯乏力又使優質的資産越來越難找,他們其實也警覺到大量票據業務帶動資金進入股市的風險,但在股市還火熱的時候,或有意選擇不排查。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