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05日 星期二

財經 > 新聞 > 財經評論 > 正文

字號:  

日企正大舉從中國撤資?僅1.7%選擇撤離

  • 發佈時間:2016-02-06 08:19:00  來源:環球時報  作者:中國  責任編輯:王斌

  比起上世紀90年代在中國市場上的如日中天,日本企業如今似乎風光不再。新力連年高額虧損,松下關閉中國唯一一家電視工廠,西鐵城廣州公司“提前解散”。“日企大舉撤資中國”“日本深陷‘失落的20年’泥潭”等唱衰日本企業的文章頻繁見諸報端。事實果真如此嗎?日本企業撤離中國市場的現狀究竟如何?日本企業如何實現轉型?中日之間會在哪些領域展開闔作?《環球時報》記者試圖通過採訪尋找真相。

  日企撤離中國比重不大,但呈上升趨勢

  今年1月,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發佈題為“‘新常態’結構調整下在華日資企業的經營狀況——基於《2015年度亞洲、大洋洲日資企業活動實況調查等內容》”的最新研究報告。報告顯示,關於在華日資企業“今後1至2年的業務發展方向”上,回答將會“擴大”業務的企業佔38.1%,首次跌破4成;回答“維持現狀”的企業佔51.3%,與2014年調查結果相比增加5.3個百分點;回答“縮小”(8.8%)或“轉移到第三國(地區)/撤退”(1.7%)的企業共佔10.5%,較2014年增加3.0%。可見,日資企業大規模撤離中國的説法不屬實。

  關於“縮小”業務或“轉移/撤退”的原因(多選),回答“銷售額減少”的企業佔67.1%,與2014年相比增加6.0%;緊隨其後的原因分別是“採購成本、人工費等成本增加”(63.6%)和“發展潛力小”(36.4%)。此外,“對高附加産品的接納度低”“生産與銷售網路的調整”“難以確保勞動力”及“管制變嚴”等均為影響日企在華經營的原因。一家日資服裝企業的工作人員對《環球時報》記者説,半數以上撤離中國的日資企業實際上是由於其日本總公司本身經營不善,與中國沒有關係。不過也有不同觀點,日本貿易振興機構北亞地區中心總代表田端祥久認為,目前調查結果顯示僅有1家日資企業因這一原因撤離中國,遠未及半數。

  那麼,離開中國的日資企業究竟傾向於把今後業務發展方向放在哪呢?JETRO最新調查數據顯示,選擇在巴基斯坦擴大業務規模的日本企業佔比76.7%,排名首位;選擇緬甸和印度則分別以75.8%和74.7%分列二、三位。觀察近幾年數據可以發現,日本企業在緬甸、印度和斯里蘭卡等國擴大投資的意願較高。清華大學野村綜研中國研究中心理事、副主任松野豐對《環球時報》記者説,日資企業流向這些國家主要原因有二:第一,人工費、材料費等成本低於中國;第二,受政治影響小。某零部件加工商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很多日本企業其實並不願意從中國撤資,因為多年來中國的勞動力市場充足且成熟,工人可以迅速、高品質地完成任務。轉移到其他國家意味著要從頭開始培訓工人,培養市場,前期需要投入的精力和費用也非常可觀。

  日企加緊“去家電化”步伐,面臨全方位轉型

  中國日本商會發佈的《中國經濟與日本企業2015年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稱,考慮到中國市場今後的成長性和當前規模,日企對華投資在2014年出現上漲,並有望在未來3年持續上漲。松野豐也表示,中國仍是日本重要的貿易夥伴,未來日本對華投資不會持續走低。從JETRO的報告中可以看出,很多日企選擇擴大在中國的業務。從行業來看,非製造業“擴大”業務的比例為43.9%,高於製造業的34.9%。其中,內銷型的“批發和零售業”的擴大意願最高,達50.9%。在製造業中,“食品業”和“運輸機械器具業”在今後擴大業務規模的意願強烈,分別為52.4%和43.5%。白皮書顯示,對於出口型日企來説,中國的優勢正在減少;然而對於銷售型日企來説,中國仍是潛力巨大的市場,今後將加強開拓。日本綜合零售及服務企業集團永旺集團在華發展勢頭迅猛,《環球時報》記者從永旺(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獲悉,自2008年永旺國際商城購物中心在北京開業以來,截至今年1月,永旺在中國綜合百貨超市、食品超市店舖總數達到68家。此外,大冢制藥、富士電機、奧林巴斯等日企已宣佈擴大在華銷售網路。

  媒體關於日企大舉撤資、對華投資走低的報道有誇大成分,但日本企業的轉型迫在眉睫卻是實實在在的。逐步退出利潤微薄的B2C(企業對顧客)業務,轉向培植B2B(企業對企業)業務,是新力、日立等大型日企共同的選擇。從過去看得見摸得著的家用電器,轉到不容易注意的手機攝像頭,甚至航空航太等高科技領域是日本企業的重要轉型方向。比如,蘋果、小米手機的攝像頭都是由新力生産的。松下已與特斯拉汽車公司達成合作意向,將在美國建設大規模生産可可充式電池的工廠。日本丸紅株式會社將拓展火箭研發與銷售業務。復旦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孫立堅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稱,日本今天在世界經濟的分工當中所扮演的角色,已經不再是終端産品製造商。很多“中國製造”的核心部件都是來自於日本,不要低估日本企業的競爭力,他們在全球價值鏈的核心部件和技術的提供方面已經佔據中高端的地位。

  日本將在四大領域繼續對華投資

  松野豐認為,未來日本會在四大領域繼續對華投資:汽車、醫療、環保、能源。第一,日企依然看好中國廣大的消費市場,汽車行業在保持現狀的基礎上有望擴大。第二,由於中國高端人群對健康養生的重視,日企有望對在華醫療領域擴大投資。近年,日立就看好中國的醫療健康領域,和中國的醫院合作,計劃將在日本開展的電子病歷等業務引入中國,實現電子病歷資訊共用,為院方提供預防、檢查、治療等一條龍服務。第三,在環保和能源領域,中日企業有望結成一體,共同贏得國際市場。

  技術依然是日本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日本凸版印刷株式會社北京辦事處首席代表本田和秀對《環球時報》記者説,自2000年起,該公司就和故宮展開闔作,旨在使用凸版印刷的數字影像技術保存和公開故宮的宮廷建築和文物,並開發智慧手機和平板等移動終端應用軟體。日本川崎重工已于重慶兩江新區設立川崎機器人系統整合及機器人製造項目公司。該公司預計2017年在中國的工業機器人的市場規模將佔全球的1/3。

  松野豐對《環球時報》記者説,日企在華並無大規模撤資的現象和計劃,但對於向中國投資高科技産業會持謹慎態度。有學者認為,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中期,日本企業把中國當作“幫助”對象;90年代後期到20世紀中期,日本企業把中國當成“合作”對象。現在日本企業把中國當成“競爭對手”。對於這種觀點,孫立堅表示認同,他説,“現在有些中國企業的競爭力已經達到了世界一流水準,在中國企業學習、模倣、創新等能力都在增強的情況下,日本企業在高精尖産業的對華投入確實會小心謹慎。

  除業務上的轉型外,日企在中國還在發生另一種轉型。日本自民黨幹事長谷垣禎一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説,以前中日的合作方式主要是日本企業把勞動密集型産業承包給中國公司,但隨著中國技術水準的提升,兩國的合作方式也開始發生改變。比如,日本比中國更早進入老齡化社會,在這個領域有很多經驗教訓可以提供給中國。在經驗共用方面,日中還有很多合作空間。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