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5年01月07日 星期二

財經 > 新聞 > 財經評論 > 正文

字號:  

不應斷章取義地對“房價下跌”作出過度解讀

  • 發佈時間:2015-12-08 07:05: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斌

  臨近歲末,業內對樓市來年走向的預測紛至遝來。

  路透社近日預計,2016年中國商品住房均價將上漲2%,去庫存至少要兩年才能完成;穆迪公司預測,2016年我國商品房銷售額增速將降至5%以下;而中國社科院發佈最新一期《中國住房發展報告》預計,從2016年第二季度開始,中國房價將面臨一定的下行壓力,第三季度很有可能出現同比快速下跌的情形。

  對於“房價快速下跌”這一判斷,業內人士大多予以反駁。筆者也認為,僅就相關語句來看,準確到對某一季度的房價判斷,確實在邏輯上存在著瑕疵。當前穩增長壓力巨大,而樓市對穩增長、防風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此情況下判斷房價可能“快速下跌”有失偏頗。

  再者,即便金九銀十已過,但樓市仍在寒冷的冬天燒起了一把火。“地王”已從北京蔓延至全國主要城市,中指院監測的一、二線城市11月住宅成交量創年內單月新高。專業人士判斷,管理層對樓市去庫存、促消費的關注預示新一輪寬鬆政策已經到來。近期,按揭利息抵個稅、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放出重磅消息等傳聞,和人民幣納入SDR籃子等利好消息不斷,觸發了地産股暴漲,也給市場傳達了明年政策友好的信號。

  以社科院的智囊團背景以及業內聲譽來看,上述預測應當不會故作驚人之語。那麼,具有官方背景且嚴謹踏實的專業團隊,拋出上述論斷是低級失誤,還是另有隱情?

  筆者認為,輿論對於“房價快速下跌”鋪天蓋地的批判或許只是在斷章取義的情況下刻意放大了報告的部分結論,但卻沒有正視比這一觀點更重要的邏輯判斷,也沒有正視報告對於房地産當前問題的深入剖析。

  報告指出,樓市2002年以來火熱十多年,源於三大外部條件,即經濟高增長、城鎮化和人民幣單邊升值。筆者認為還有一個內部條件,即住房市場化改革。但2008年以後,三大外部條件部分遭遇逆轉。尤其是在高房價和高按揭拿走普通民眾大部分收入的情況下,它在事實上已經成為內需不振、轉型乏力和金融風險突出的罪魁禍首。

  以樓市繁榮推動經濟增長不僅很輕鬆,而且皆大歡喜。既然如此,誰還願意推進刮骨療傷般的改革呢?於是在2008年以後,儘管外部條件逆轉已經形成了對“供給側”改革的倒逼,以實現需求的由外轉內,但經濟穩定的壓力,以及樓市繁榮對經濟巨大的貢獻率,使得改革暫時擱置下來。

  事實上,2008年以來幾輪的穩增長主要都是依賴房地産,扶持樓市的方式就是不斷地在“需求側”加碼,結果房地産的體量大到無法容忍它下跌。目前,這個龐然大物哪怕下跌1個百分點,也是60多個關聯上下游行業“無法承受之重”。

  對此,報告認為,2014年以來,樓市相關政策在本質上並未脫離激勵“需求側”的範疇。目前,資金面極其寬鬆,購房成本(利率和稅收)降至歷史最低,樓市扶持力度和頻率超過2008年~2009年,但需求增速卻在放緩、庫存源源不斷、開發商不願拿地。

  根源在於樓市在過去近15年的繁榮和政策扶持下,現實需求基本挖掘殆盡,而潛在需求(外來人口)只有靠“供給側”改革才能轉化為現實需求。但從目前來看,供給側的改革還沒有實質性地啟動。

  2015年樓市銷售或探至2013年的歷史高位,但這是在激勵政策基本出盡的情況下實現的。需求會釋放殆盡,政策邊際效應也會減退,樓市2016年在政府扶持之下仍能保持高位,但2017年及以後還會有如此大需求嗎?

  因此,社科院的《報告》結論指出,樓市政策導向應該由單一目標(住有所居)轉向雙重目標(住有所居和藏富於民);政策不應僅指向挖掘外來人口的購房需求,還應珍惜好最後一塊購房人口紅利——加速“供給側”改革,降低城鎮化成本,提升城市(鎮)人口集聚能力,夯實內需基礎的渠道,在樓市穩定基礎上順利實現經濟轉型和升級。

  從這個角度講,社科院報告具有很強的警示意義,應當引起業界的重視。

  (作者為深圳市房地産研究中心研究員)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