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新聞 > 財經評論 > 正文

字號:  

人民日報:關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理論思考

  • 發佈時間:2015-11-13 14:11:03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少雷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新征程,37年的改革開放不僅推動了中國社會生産力的快速發展,使中國成為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二的經濟大國,同時也帶來了中國社會結構、交往方式和精神世界的深刻變化。當前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能究竟應該在哪尋找?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雙創)”上升到國家經濟發展新引擎的戰略高度。今天中國社會蓬勃興起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熱潮,以及它所體現出的基礎性、大眾性、開放性和前沿性,不僅為中國未來經濟發展提供有力而持久的支撐,也將給我們的經濟社會帶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一、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體現人作為生産力系統中最活躍要素的巨大能動作用和深化改革對發展的巨大促進作用

  物質生産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社會生産力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人民群眾是推進社會發展的根本力量。千百萬大眾的實踐,千百萬大眾的利益、訴求和願望決定著我們社會的發展方向。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改革邁出了重要步伐。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快推進,簡政放權成效顯著。去年工商註冊登記制度改革以來,我國新登記註冊的企業數量大幅度增加。今年1—9月新登記註冊的企業達315萬家,註冊資本金20.7萬億元,同比又增加了19.3%和40.9%。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在當代以網際網路、大數據發展為代表的科技大發展條件下,以及在制度變革和政策創新作用下,中國社會生産力的又一次解放。30多年中國社會生産力大發展,勞動者所對應的生産資料已不僅是土地、工業製造設備等。現代科技的快速發展,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新一代資訊技術,使今天勞動者、生産資料和勞動對象的結合方式與過去相比有了極大變化,它使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為浩浩蕩蕩的大規模實踐活動。

  當年小崗村18位村民手印所體現的群眾實踐突破,反映了改革開放初期特定條件下制度突圍之急迫。今天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熱潮中,科研人員、青年和大學生、國際人才、返鄉人員、基層群體等各類人物主動參與,其群像更為豐富生動。

  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其草根性成為普通大眾收穫新一輪改革開放紅利的最直接與現實的實現方式

  唯物史觀中的人民群眾是有著特定文化承載、個人意志和價值追求的社會主體。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大潮的洗禮,人事人才制度和人口戶籍政策等社會管理體制的改革,人們的生活觀念、財富觀念、時間觀念、風險意識等發生深刻變化。城鎮化帶來城鄉人口大流動,傳統觀念中的安土重遷瓦解了;體現現代文明的城市新思想、新觀念和新的生活方式,改變了過去一年很難去趟縣城的農民的命運。作為計劃經濟特色之一的單位制變革,使一批人從“單位人”變成了“社會人”,走出原有的小社會“安樂窩”,走上創業創新之路。

  在工業化時代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創業和創新所需要的資金、技術高門檻,不是普遍大眾能輕易邁過去的。今天網際網路的廣泛應用和低門檻使機會平等有了更為有利的基礎,依託于“網際網路+”的創業和創新無處不在,普通大眾都可以參與其中,並找到獲得成功的機會。

  “市場是天生的平等派”。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推進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來,給了社會中相當一部分人改變自身命運的機遇,一批人通過誠實勞動和艱苦努力成為市場競爭的優勝者,今天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帶來的積極的流動效應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大得多。今天,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就是讓更多的人富裕起來,讓更多的人實現人生價值,這有助於調整收入分配結構,促進社會公平,也會讓更多年輕人,尤其是貧困家庭的孩子有更多的上升通道。

  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順應了當代社會生産力和生産方式新變革,是對傳統經濟條件下創業創新的超越

  創新是將“支配的原材料與力量”通過“新組合”引入生産以實現經濟發展,企業家精神在生産要素重新組合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企業家不是簡單的社會身份,而是具有發現市場機會的眼光、承擔風險的勇氣、強大行動能力的個性化人格特質。

  20世紀70年代後,創新出現了向多元主體開放式參與轉向,一些大學和科研機構等其他主體也參與進來,形成了系統性、網路式、集群化的創新行為和過程模式,這一模式下的創新儘管具有相當的開放性和協同性,但還不具有人人可參與的大眾性。

  近年來科學技術的革命性變化帶來創新組織模式發生重大變化。大數據、雲計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使創新呈現出明顯的個人化、小規模、分散式、漸進性特徵,創業創新活動變成了社會大眾人人可及的事情,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一批集眾人之智、匯眾人之財、齊眾人之力的創意、創業、創造與投資的空間如雨後春筍般應運而生,使得那些有夢想、有意願、有能力的人,無論是受到高校教育的科技工作者、大學畢業生,還是普通農民、家庭婦女、退役軍人、失業人員甚至有的殘障人士等都可以參與進來,都可找到“用其智、得其利、創其富”的機會和空間。

  長期以來,在中國社會中創業和創新只是少數人從事的“高大上”的事情,對於普通大眾來説只能沿著前輩的生活軌道謀生。隨著電子商務快速發展,“淘寶網”等平臺憑藉技術難度小、進入門檻低、初始資金需求量少等優勢,幫助千百萬普通民眾實現創業夢想,在中國城鄉地區形成了極強的示範和帶動效應。近年來東部地區的浙江、山東、江蘇等地出現了一批“淘寶村”,極大改變了現代技術發展與普通民眾的疏離,這是他們前輩沒有遇到也沒有想到過的事情。

  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反映了當代資訊化高度發展條件下技術範式的深刻變化

  人類知識的生成、傳播和繼承都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交往。今天數據已經滲透到幾乎每個行業和職能領域,成為不可或缺且日益重要的生産要素。隨著對數據收集、管理、挖掘技術的快速發展,大數據催生出一大批新産業。據測算,自印刷術發明以來,過去上千年印刷材料的數據量相當於200PB(數據存儲以比特(Byte)為最小單位,為1024進位制,從低到高依次為B、KB、MB、GB、TB、PB、EB和ZB),而2011年全球産生的數據量約為1.8ZB,相當於人類過往數據量的9400倍。

  與工業革命不同,知識經濟、大數據的基本特徵是知識與數據的排他性約束相對少。與傳統工業擴大規模帶來邊際成本遞增不同,同一(同類)數據則可以被多個主體同時使用,乃至越用越豐富,其邊際成本還會出現不斷降低趨勢,這對國家治理模式、企業決策、組織和業務流程、個人生活方式産生巨大的影響。

  今天社會生活正日益高度數據化,數據資訊的傳播也從單中心、單向傳播向多中心、網路裂變式傳播轉變。比如,傳統條件下對消費者需求只能依據人口統計特徵來描述,而個人需求所具有的隱蔽性、複雜性、易變性和情景依賴性難以把握,現在大數據通過細分化、個性化、精準化、動態化,可以實時模式化其需求行為。“網際網路+”和大數據在帶來傳統重構的同時,更催生了無數的商業機會和盈利空間,它把人重新組織進新的財富創造體系之中。

  大數據具有無限接近消費者潛能的性質,它極大地推進了人的願望、需要和現實需求與可能提供的産品、服務在更細微層面的匹配,預示著新一輪生産率增長和消費者盈餘浪潮的到來。依託于網際網路所帶來的平臺效應、連結效應和重構效應,使“淘寶村”等業態所面對的市場早已不是簡單的地域性本土市場,它連接的是全國乃至全球大市場。

  五、中國進入發展新階段和現代科技迅速進步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出了迫切需要,並提供了巨量空間

  20世紀後半葉以來,西方發達國家進入後工業時代,其重要特徵之一就是服務業的快速發展。1978年,我國第一産業、第二産業和第三産業佔國內生産總值(GDP)的比重為28.2%、47.9%和23.9%,2013年,我國第三産業佔GDP比重達46.1%,首次超過第二産業。在傳統工業化道路下,高資本投入、高資源消耗的模式難以為繼。2014年,我國GDP約佔世界的13%,但消耗了世界能源的23%、鋼材和水泥的50%,資源環境瓶頸制約十分嚴峻。

  作為人口和勞動力數量第一大國,在農業就業人員比重逐步降低的大形勢下,隨著工業技術和勞動生産率的提高,資本密集型、勞動密集型工業已難以有效解決新增就業問題,必須通過吸納勞動力能力較強的服務業加快發展來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2005年至2014年我國就業人員從約7.46億人增加到7.72億人,其中第二産業增加了約5300萬,而第三産業增加了約7800萬。

  今天網際網路創新成果和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形成了以網際網路為基礎平臺的創新要素的發展新形態。“網際網路+”在關鍵産業都可以找到深度融合和成長的空間,給企業提供了一個新的發現價值、創造價值、解決問題的路徑,也改變了消費者的需求內容、需求結構和需求方式。商業模式的創新則帶來了人們傳統商業思維和商業邏輯的變革,引發人們重新思考不斷變化的商業模式中的資源、價值、結構、關係和邊界。

  現代商業模式創新具有極強的衍生和拓展能力,基於平臺商業模式的向上、向下延伸、跨界和全方位擴張,催生了難以計數的商機。蘋果公司為iPhone手機推出應用程式商店(App Store)模式,為眾多獨立軟體開發商提供開發工具。應用商店允許用戶直接從iTunes商店瀏覽、購買和下載應用程式(蘋果公司提取30%的版稅)。App Store技術平臺發揮了強大的雙邊網路效應,推進了蘋果從原來的iPod向iPhone平臺商業模式轉變。同時,也誘發了各大資訊技術(IT)系統提供商、網路運營商、手機終端製造商推出自己的“App Store”。現在門類眾多的應用軟體可謂日新月異、千姿百態。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把創新作為發展第一動力。中國是一個趕超型的發展中大國,不僅要在工業3.0基礎上邁向4.0,同時還要補2.0方面的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其廣泛參與性和滲透性,在基本經濟運作層面推動了不同發展階段、不同技術水準和不同商業模式的融合。中國有9億多勞動力,各類高校在校人數超過3500萬,每年有700多萬的高校畢業生,蘊藏著巨大的知識和創新能量。

  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實現創新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是推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有效途徑,也是我國當前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打造經濟發展新動能的重要引擎。“網際網路+雙創+中國製造2025”等將在中國催生一場“新産業革命”,使中國自身的比較優勢和潛力得到充分發揮。(張曉強 徐佔忱 作者單位為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