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財經 > 新聞 > 財經評論 > 正文

字號:  

“十三五”是第一個百年目標的最後衝刺

  • 發佈時間:2015-11-11 10:19:33  來源:光明網  作者:張騰飛  責任編輯:張少雷

  日前,備受矚目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稱《建議》)正式公佈。作為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後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十三五”期間的這五年對於中國衝刺第一個百年目標意義重大。

  對此,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接受了光明網《新常態?光明論》欄目的採訪。潘建成從理論層面解釋道,“十三五”提出的目標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多目標”,“五大發展”理念是實現這些目標的手段和保障,它能帶動産業結構的調整和新的經濟增長動力的出現,而在這五大發展理念中,創新處於至關重要的地位。

  “十三五”規劃具有“多目標性”

  “十三五”的這五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最後的五年,也是關鍵的五年。“十三五”規劃是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的路線圖,它的順利完成可謂是一項光榮的歷史使命。

  “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的目標是在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基礎上更加完善的目標,它包括經濟增長、民生改善、國民素質提升、生態優化、制度成熟等國民經濟發展中最重要的部分。潘建成向光明網記者表示,這個目標是立體的、系統的、綜合的,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目標。

  潘建成表示,“十三五”規劃具有“多目標性”。他解釋道,在評價國家發展程度時常常用一個“綜合指數”,所謂“綜合指數”,就是一個指標體系。這些指標之間相互關聯、互相影響,發展就要兼顧各項指標的平衡,如果一味追求高指標,忽略低指標,就會受到“木桶效應”的制約。如何在這些指標之間進行合理配合,達到一個更高的綜合指數,這才是小康社會目標提出的意義。

  “五大發展”是實現“十三五”目標的基礎和保障

  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五大發展”的新理念,即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用發展。專家表示,“五大發展”不僅是習近平同志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更是具體指導制定“十三五”規劃的思想靈魂和設計佈局。

  “‘五大發展’理念與‘十三五’的‘多目標’相對應,它是實現‘十三五’目標的基礎和保障”,潘建成向光明網記者説道。比如,只有通過綠色發展理念才能實現生態優化的目標;只有堅持創新理念,才能實現經濟增長向中高端邁進,才能提高增長效率。但潘建成同時也表示,這些理念與目標的對應並不是一一對應,而是複雜的“多多對應”,具有交叉相對的複雜關係。

  這五個發展理念並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個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在經歷了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之後,中國的開放正在朝著更深層次的程度發展,但這種開放沒有創新理念做支撐是做不到的,比如自貿區的開放就需要金融體系的創新。而共用是評定協調發展的標準之一,讓全社會都能共用改革開放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成果才是真正的協調發展。所以五個理念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缺一不可。

  潘建成特別解釋了五個理念的順序:把“創新”放在“五大發展”理念的第一位,是因為它起著核心作用;而把“共用”放在最後,意味著發展最終的落腳點是實現全面共用的小康社會,是全體中國人民共同實現中國夢。

  “中高速增長”目標可以實現

  潘建成表示,“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的“中高速增長”目標是可以實現的。“中高速”意味著經濟增長速度不會像之前那樣高,但也不可能太低。潘建成説道,6-7%的經濟增速在全世界範圍內仍然處於較快的速度。

  目前來看,中國經濟增長外部和內部的壓力都很大,但同時也要看到,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充足。城鎮化尤其是新型城鎮化的推行、東部産業向中西部的轉移、消費結構的升級、公共服務領域的投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的推動、綠色化與新興工業化的融合、一系列提升市場化效率的改革、“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區域發展戰略,這些都會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力。

  潘建成説道,“實現中高速增長是完全可能的”。但他同時提醒道,這個“中高速增長”背後有更加深刻的意義。中高速增長意味著增長效率的提高,包括企業的微觀效率和國家投資的宏觀效率;中高速增長也與中高端産品相對應,GDP數據並不能簡單地説明一切;中高速增長對應的還應該是藍天白雲、社會和諧、人民幸福,是更加成熟、完善的制度。

  創新居於核心位置 帶動産業結構調整

  中國經濟在進入新常態之後,整個經濟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結構都發生了深刻的、本質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過去實現經濟增長的固有模式已經不適應,必須改變發展模式,而改變的途徑就是創新。

  潘建成向記者解釋道,“十三五”提出的創新是廣義的創新,它包括技術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理論創新等等。從一定意義而言,制度創新就是改革,它能帶動産業結構的調整升級。

  目前産業結構已出現一些可喜的變化。一方面,得益於十八大尤其是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後陸續出臺的一些改革措施,另一方面,迫於新形勢下的經濟壓力,一些傳統企業開始進行轉型。潘建成表示,“十三五”期間,産業結構至少會出現以下幾個變化:

  一是服務業向縱深發展,比重將繼續提高,而製造業比重會越來越小。

  二是農村改革的加快會極大促進農村現代化,農業將朝著一個更加合理地方向發展。

  三是製造業內部將出現分化。食品、醫藥、紡織服裝等與消費聯繫緊密的産業會繼續穩健增長,IT、高端裝備、數控裝備、智慧硬體等與消費結構升級相關的産業會加快發展,而諸如煤炭、鋼鐵、化工等資源導向型産業增長速度會放慢。

  四是服務業內部將出現分化。一些適應消費結構升級的産業,如旅遊業、影視業將會呈現飛速發展;文化、旅遊、健康、養老、休閒這些産業會比較強勁的增長;生産性服務業,如科技服務、IT服務、商務租賃也會繼續增長;而傳統的服務業增長將會變慢,如房地産服務業、住宿餐飲業等。

  在談及技術創新時,潘建成表示,“中國製造”變成“中國智造”就是技術創新的一部分。在這方面,他呼籲在中國推動創新要重視重大的、基礎性的創新,重視顛覆性的、能夠改變整個行業發展方向、給社會帶來重大變革的創新。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