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韓合作:盤活亞洲經濟的“妙棋局”
- 發佈時間:2015-11-06 10:46: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王斌
隨著全世界期待發展的目光不斷向亞洲聚集,中日韓作為東亞三大經濟體之間的經貿合作也牽動了各方的關注。作為亞洲經濟繁榮的重要支柱和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基石,中日韓三國在去年就貢獻了亞洲經濟增量的70%和世界經濟增量的36%。隨著日前《關於東北亞和平與合作的聯合宣言》的發佈,加之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持續推進,專家指出,三國之間的互相“借力”、分享市場,對於盤活亞洲經濟和拉動世界需求都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 亞洲內部市場“大”】
如果把世界經濟整體比作一塊蛋糕,那麼按照統計,中日韓三國的國內生産總值和對外貿易額合計超過16萬億美元,在這塊蛋糕裏就佔據了超過1/5的份額。作為亞洲經濟的“火車頭”,中日韓三國之間如何進一步合作發揮“壓艙石”作用,顯然已成為三國都在尋求答案的問題。在此次重啟的第六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對該問題的回答,是給出了6項“融冰”方案,其中,加快中日韓自由貿易區的建設將成為“重頭戲”。
有學者測算,擁有著超過15億人口規模的三國自貿區一旦建成,對於現階段下中國國內生産總值增長率將帶來1.1%-2.9%的提升,這個數字對於南韓是2.5%-3.1%,日本則是0.1%-0.5%。南韓貿易協會國際貿易研究院研究員李鳳傑指出,建立中日韓自貿區不僅會帶來更為緊密的經貿合作,也將開啟亞洲經濟一體化的進程。
“中日韓三國經貿與投資的合作基礎本身就非常厚實,而客觀的市場需求也要求三國加大經貿合作的力度。”復旦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孫立堅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儘管有著強大的産能基礎,日韓兩國當下卻處在外需萎縮、內需不振的困難當中。客觀上最好的選擇就是和中國共同開拓第三方市場,互相“借力”,消化産能,並在進一步開放的框架下整合併提高上下游産業鏈的整體效率。
【 國際産能合作“廣”】
如今,面對著不夠景氣的世界經濟大環境,中日韓三國都面臨轉型升級、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壓力。對此,中國給出的“藥方”是將工業體系完整、裝備製造整合和施工建設能力強、性價比好的優勢與韓日高端技術相結合,同周邊國家發展需求相對接,重點在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機械、建材、電力等領域開展國際産能合作,打造“三方合作新品牌”。泰國正大管理學院中國東盟研究中心主任湯之敏對此評論稱,這種思路為實現國際産能合作提供了新方向,同時也為中日韓與東盟其他國家之間的經貿合作打開了大門。
同時,三國之間的産業鏈和生産網路也可以通過彼此提出的發展戰略進行有效的對接。在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國際合作室主任張建平看來,比如中國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同南韓“創造型經濟”、“中國製造2025”同南韓“製造業革新3.0”等戰略的對接,實際上都是基於産業鏈的合作,促使雙方都能夠通過轉型升級來共同提升國際競爭力。
“中日韓的經貿合作對於盤活亞洲經濟這盤棋是關鍵一步,而東亞經濟的盤活對於世界經濟整體的帶動則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孫立堅指出,通過中日韓的新一輪産能合作,喚醒亞洲市場的需求,並進而帶動歐美國家跟隨亞洲國家形成更合理的上下游産業鏈和更高效的國際分工合作體系,同時不斷創造就業,這會成為全世界發展的“引擎”。
【 區域經濟亮點“新”】
分析人士普遍認為,目前,只有通過創新培育區域經濟新的增長點,才能在世界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不管是綠色環保、生物技術、醫療、電子商務、軟體、文化內容等具有高附加值的新産業,還是“一帶一路”等區域合作新戰略,都將對三國乃至亞洲的經濟繁榮起到關鍵的支撐作用。
“今天的中國已經深度參與了後危機時代世界格局的設定,而中日韓之間的區域合作將會成為G20解決世界問題的一個先行先試的樣板。不管是共同應對氣候變化、開展綠色産能合作,還是人民幣國債能夠在南韓直接發行等合作新亮點,都將成為東亞在引領世界經濟未來發展格局方面的基礎,也可以給G20起到一個示範效應。”孫立堅表示,傳統的消費熱點不斷被新的需求所取代,只有通過不斷創新,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才能有效解決共同面對的産能過剩的問題,實現互利共贏。記者 宦 佳